第107章 大佬的怒火!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第107章 大佬的怒火!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什么都不用做,想想怎么过徐老师这一关……”
应克勤离开以后,王文同坐在椅子上,脑子里不断环绕刚才听到的话。
猛然间,他回过神来,赶紧查了一下电脑上的资料。
‘视觉光感模型’项目,已结题,财务部门经费审查通过,验收方电科集团第三十二研究所,评价‘优异’。
再往下看,管理方高科司综合处管理办公室,评价‘极差’,下面还有他个人的签字。
只看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都知道肯定是有问题了。
王文同用力拧着眉,手指用力戳着脸颊,仔细想着刚才应克勤的话。
对面的办事员曾平国忽然凑了过来,小声抱怨了句,“王主任,这个项目的事情也怪不到我们吧,他们做结题申请……”
王文同挥手打断了他的话,摇头道,“你听到应主任说的话了吧?对错不重要,结果才重要。”
“即便一切都按规章制度办事。但还是我做的决定……”
他说用力按了按额头,“小曾,你回去,我再想想。”
王文同还是没理清楚,他仔细想了好半天,发现不是做的有什么问题,最大的原因还是对方的研究有成果。
对方的成果还让验收方,也就是电科集团非常满意。
这就是最想不到的地方!
最初开会谈项目的时候,方永生院士认为,只靠光学材料的颗粒性组合设计,隐形球就已经是极限了,不可能再继续提升。
“除非是转为超材料,但微纳光学研究所并没有研究光学超材料的环境。”
“这个项目没有前景,最多就是做一些实验,得到一些数据,也就是这样了。”
“看他们申请团队,只有张明浩和孙雯,据我所知,孙雯只是很普通的研究员,一直没什么大的成果,她的团队只有几个人……”
方永生院士是光学材料领域最顶级的专家,他判断项目没有前景的理由也非常充分。
另外,陈北同教授也做出了同样的判断。
陈北同比不上方永生院士,但也同样是最顶尖的光学材料专家,有成果还转化为了应用。
‘视觉光感模型’项目,也同样属于光学材料的研究范畴内。
两个最顶尖光学材料专家做出的判断,又怎么会错呢?
即便是判断错了,项目开启才仅仅几个月,对方就有让验收方满意的成果?
王文同实在想不明白,“在光学材料领域,张明浩还能比方永生院士、陈北同教授更专业?”
他也没时间继续想了。
有个办事员急急忙忙的跑进来,对王文同说道,“王主任,徐老师让你去一趟三楼!”
王文同浑身一震,赶忙站起来,满心忐忑的回了句,“这就来!”
……
三楼办公室。
徐老师放下了电话,他紧紧的拧着眉,一脸愠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都是归属科技部管理的,出现个东川省立项的重点研发项目,他开会回来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徐老师调了一下资料,发现竟然是张明浩的项目。
他特别找人问了一下,又联系了朱老师,发现对方绕过科技部管理还真没什么可指摘的。
问题是,心里不舒服啊!
这就是下面的人工作失误,上一次张明浩申请的项目,也就是对张氏现象后续的研究,就是在东川省立项的。
张明浩的团队申请自然科学基金被驳回了。
那一次还特别开会讨论,发现是大部分学者判断出错,也是被国外的一篇研究误导了。
这也是能理解的。
国外顶尖的学术期刊《自然》都发表了错误的研究论文,研究被很多人相信也是正常的。
现在又一次出了问题,对方申请的经费只拨了一半?
这次项目管理问题,连电科集团都看不下去了,朱老师直接拟定项目在东川省立项,就能看出心里有多不满了。
“如果还挂在科技部,张明浩可能都不会接项目了吧?”
“总是出问题,项目申请驳回,资金只给一半……”
徐老师脑子里不由得呈现出在江州大学的一幕,他言之凿凿的说科技部一定会对实验室以及他们的项目给予支持。
怎么想,怎么羞臊!
和一个小年轻说的话,对一个大学里的科研机构做出的保证,没有做到不说,对方正常申请的项目还连连受阻。
徐老师越想就越生气,脸上的愠怒都已经变成了愤怒。
王文同进了办公室。
他一步步走过来,只轻轻瞥了徐老师一眼,立刻低着头站在办公桌前。
徐老师就一直盯着他,一直盯着,眼神凌厉至极。
王文同满心忐忑、如坐针毡,安静的办公室仿佛成了等待宣判的庭审现场。
他,就是那个罪犯。
徐老师沉默许久,开口问了个很意外的问题,“如果申请项目的是科电所或中科院光学研究所的某个院士,你会在拨经费的时候,只拨一半儿吗?”
王文同愣了下,他抬了下头和徐老师对视一眼,马上又下低头,喃喃道,“应该……不会吧。”
“还应该?是绝对!你绝对不会!重点研发计划里,我查过了,谈好经费的项目砍两成拨付是存在的,一半儿?一个都没有!”
“为什么?”
徐老师站了起来,走到王文同严厉的盯着他,继续道,“为什么偏偏这个项目,经费砍掉一半儿?”
“还是因为做项目的团队,做项目的人啊!”
“他不是院士,不是什么学界有影响力,人脉广泛,打个电话就能呼风唤雨的人物!”
“他才二十多岁,年纪小的很,根本不认识几个人,有再多的成果,在你的眼里也不是专家,我说的对不对?”
面对严厉的质问声,王文同只能缩着脖子听着,根本不敢说什么。
“所以,在你心里,是不是专家,专业领域成果不重要,排资论辈有年限资历更重要,对不对?”
“现在有个年轻人,非常优秀,拿个诺贝尔、菲尔兹回国,在你心里,恐怕也赶不上那些专家吧?”
“王文同!”
王文同吓得浑身一激灵,赶紧抬起头喊了一声,“是!”
“停职反省!”
“回去写检查报告,先写几篇交上来,还有你同组的人,只要和这个项目有关都要写检查报告!”
徐老师说完示意王文同可以走了。
王文同连忙转身往外走,就听身后一句喊,“对了,告诉你一声。”
“张明浩拿不拿诺贝尔我不知道,,但是,他今年拿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估计你也不在乎,奖项再大也赶不上年纪重要!”
……
江州大学,应用电磁学实验室。
这是很平常的一天。
张明浩正在博士生工作间研究着论文资料。
薛坤则埋头实验室整理着器具材料。
大办公室里,朱炳坤和其他研究员说着话,陈帅则闷头坐在角落里,查看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
谭延明、赵建阳,两位院长一起来了。
两人的脸上都带着笑,他们站在门口的时候,办公室里的谈话声顿时停了下来。
朱炳坤见到谭延明,还以为是来找张明浩,注意到一侧的赵建阳顿时感觉不对劲。
他马上走过去问道,“谭院长,赵院长,你们这是……”
“我们是来道喜的!”
赵建阳笑道,“恭喜了啊,如果消息没错的话……”
他说着卖了个关子。
谭延明则直接接了下去,“你们拿了自然科学一等奖!”
赵建阳顿时幽怨的看过去,两人来之前,是说好让赵建阳来宣布的。
谭延明不在意的笑着,觉得挡了老朋友的话很有意思,也是真为学校团队能拿自然科学一等奖感到高兴。
办公室里的人都惊住了,随之就是大喜。
陈帅‘噌’的一下站起来,马上问道,“哪个项目?”
“还能是哪个!”赵建阳终于找到了话头,说道,“张氏现象!zxz!提名的是‘张氏现象的发现’成果。”
在学术圈子里,可没什么完全保密的评奖。
谭延明和赵建阳都是院士,人脉广泛,都不用主动去询问,就在其他渠道得到了消息。
现在学术圈里,已经有很多人都知道了。
谭延明还补充了句,“我们就是来和你们提前说一下,可别提前传出去,科协的获奖公示还要半个多月呢。”
朱炳坤激动的快原地打颤了,他就要去告诉薛坤,忽然见到门口的马岩,顿时喊了一声,“马岩,去叫一下张明浩和你们薛老师,让他们过来!”
“好事!”
他还补了一句。
马岩转身朝着博士生工作间走去。
进门以后,他凑到了张明浩旁边,胳膊肘往桌上一搭,整个人堆在那里,“浩哥,有个好事!”
张明浩的眼神移开屏幕,看了过去。
马岩嬉笑着说道,“我说出来,你可要请客啊!”
“什么好事?”
“你们的项目获得了自然科学一等奖,张氏现象,朱老师还不直接说,我在外面都听见了。”
工作间的几个人顿时都惊住了。
“请客,一定要请客!”陈兰君顿时凑过来,“明浩哥,这次逃不开了吧,自然科学一等奖,一年都没有两个拿奖的!”
廖书言和许超也看了过来,他们眼神里不是羡慕,因为差距已经大到无法羡慕了。
自然科学一等奖,是绝大部分科研工作者,一辈子就只能听一下的奖项。
张明浩也是喜笑颜开。
好多人一直提到今年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能预料到他们的研究会获奖。
自然科学一等奖,也配得上张氏现象的重大发现了。
他深吸了一口气,轻咳一声,“小声一点,低调。”
“对了,薛老师知道了?”
马岩一拍脑门,才想起还没通知薛坤,赶紧说一句,“朱老师让你过去一下。”
说完转身朝外走还不忘强调一句,“一定要请客啊!”
“没问题,等着吧!”
张明浩去了大办公室,和谭延明、赵建阳说了几句。
没等多久,薛坤也来了。
薛坤激动的脸色通红,他向谭延明确认了一下,立刻和朱炳坤说了起来。
他们的状态根本不可能低调,兴奋的喊声连外面都能听到,“自然科学一等奖,真可以!”
“一等奖啊!”
“去年有多少评上一等奖的?两个?”
“前年就一个……”
“如果再往前数,连续几年都没有一个,前两年改制后才每年都有了。”
获奖的是‘发现张氏现象’的成果,项目的获奖提名就只有三个人。
张明浩是第一完成人,朱炳坤、薛坤作为共同发现者,也被列入获奖人员名单中。
其他人都不断恭喜着。
国家科技大会每年都会评选科技五大奖项,自然科学奖是其中之一。
自然科学奖分为一等奖和二等奖两个等级。
绝大部分提名项目都只能获得二等奖,只有极少数能够入围一等奖。
一等奖和二等奖只差一个级别,但实际影响力天差地别。
“这个奖项,影响力太大、好处太多了。”
谭延明说道,“借用二十几年前,当时病魔缠身的王选院士写给潘建伟院士的话,‘院士好当,自然科学一等奖更难得’。”
“这个奖项比院士头衔还重大,评上了这个奖,评选院士就没有阻碍了。”
朱炳坤和薛坤听的喜笑颜开,院士头衔,就是学术职称的最高追求了。
换做是一年前,他们想都不敢想,有一天竟然敢说评选院士没有阻碍。
自然科学一等奖比院士头衔还重大……
这话听起来就高兴!
张明浩凑过来问向谭延明,“谭院长,你看我能评个院士吗?我是第一发现人……”
谭延明看着张明浩,顿时好笑道,“我只能说,你有机会成为国内最年轻的院士,但是现在,你先把博士论文写了再说吧!”
“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评院士必须是博士毕业。”
另一边,陈帅拉着赵建阳到一边,小声问道,“赵院长,我们的stn-01材料,常温超导啊,不能评个奖吗?比如说,技术发明奖,不说特等奖,来个一等奖也行啊……”
“你倒是敢想!”
赵建阳大大翻了个白眼,“还特等奖,你想和袁隆平院士站一起?”
“技术发明奖,stn-01的成果是够的,但年限不够,评奖最低要求应用三年,等着吧。”
“三年啊,那么长?”
“三年还不长?好多研究都是十年、二十年前的,再等十年获奖也正常,毕竟技术方面要看应用效果。”
赵建阳说完就走开了。
陈帅站在角落里默然无语,看着朱炳坤、薛坤,再想想自己。
过上几年时间,实验室的研究员三人组,就变成两个院士和一个小教授。
到时候,应该叫院士二人组了吧?
他被淘汰了!
……
‘张氏现象的发现’成果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消息,快速传遍了整个学校。
谭延明提醒要‘低调’一些,但他自己就到处说起来了。
其他人也都一样。
张明浩走在学校的路上,认识的人都会和他说一句,“恭喜啊!自然科学一等奖,了不起!”
“这个奖可太了不起了,院士都不一定能获奖!”
“我就等着科技大会的直播了,到时候看你上台领奖……”
一大堆人的恭喜,听的多了也就平淡了。
实验室有也有很多人来,包括学校的各级领导以及其他认识的官员,都会特意过来说上几句。
朱炳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嘴里一直说着,“现在说恭喜有点儿早,还没确定呢,科协的公示还要等一阵子。”
嘴角却咧的合不拢。
连续三天,每天都有人上门说恭喜,成果获奖也成了实验室最热门的话题。
当时间渐渐过去,也就是等着科协的公示,大家对获奖的感觉也就平淡了。
朱炳坤、薛坤以及陈帅,重新把精力投入到研究上。
他们一直都在讨论申请一个新的项目,来顶替原来的‘超材料的理论设计与特性研究’。
应用电磁学实验室,主方向就是电磁超材料方向。
‘张氏现象’只是个意外。
张氏现象的研发前景确实不错,但实验室的人,多数也只能做做实验,牵扯到凝聚态物理理论机制,他们根本就插不上手。
这个研究做实验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实验已经很难有什么发现了。
他们需要理论的指导,可理论研究哪有容易的?
薛坤长期都待在实验室,但也感觉没什么实验可做。
“必须要抓紧找下一个方向了。”朱炳坤拧着眉头说道。
陈帅苦笑道,“谁能想到,原来的方向竟然到尽头了,stn材料做了技术转让,后续也只能技术改进,和研究就没关系了。”
薛坤一时间也没什么想法。
几人正谈着,就见张明浩正路过办公室,立刻把他叫了进来。
朱炳坤简单说了一下情况,立刻问一下张明浩,“你有什么想法吗?”
“研究方向啊……”
张明浩仔细想了一下,说了个小建议,“是不是可以继续研究热电材料?不止是常规的碲化铋,还有像是方钴矿晶体、锡硒化物,等等。”
“我觉得热电材料也是很好的方向吧?如果未来能研究出可以商业使用的热电材料,也会很有价值……”
陈帅听的眼睛直冒金光。
薛坤则是摇头道,“热电材料是好方向,但要说商业使用,你说的这些不可能。”
“很多团队研究这些了,网上都能找到很多的资料,像是方钴矿晶体结构,在其中嵌入其他元素,有好多类型的研究,甚至是烯材料。”
朱炳坤也说道,“商业使用的热电材料可不敢想,我们只想给实验室找一个方向。”
“找方向……”
张明浩想了好半天,还是摇了摇道,“前几个月,一直在研究张氏现象,重新转到超材料方向也很难想到什么。”
“不然这样,出去找别的团队交流一下,参加什么会议之类,也许就有灵感了?”
朱炳坤三人都是一愣。
“对啊!”
陈帅顿时反应过来,“今年的超材料大会马上要举办了,实验室收到了参会邀请函。”
“我们一起去参加大会,看看超材料方向有什么重大进展,看看别人的研究什么,也许就找到方向了!”
朱炳坤、薛坤顿时一起点头,“这个主意不错。”
“我们去参会!”
“这也是大型盛会了,每一届都有几千人参加,一大堆的院士、专家,去看看也长长见识。”
薛坤还对张明浩道,“你也一起去吧。”
“你脑子比我们转的快,也许就能想出什么好点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