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第106章 开创性的发现!项目公开:对错,重

第106章 开创性的发现!项目公开:对错,重

  第106章 开创性的发现!项目公开:对错,重要吗!
  宋凯峰走了,悄悄走的。
  就像是他悄悄地来。
  最终带着哀伤和心痛离开,就像是一片真心付错了情。
  张明浩则是开开心心的回了应用电磁学实验室。
  他和孙雯说是‘吹牛’,实际也确实有那么一点。
  科研,哪有百分百?
  任何研究都可能中途会卡住,技术突破也可能受到材料的限制,但不是百分百,也有八成以上的信心。
  最终敲定的是两年期限,出现研究卡住的问题,有足够的时间想其他方法来解决,完成几率就是九成以上了。
  国人讲究诚信,诚信为本,说到就尽量要做到。
  张明浩边走着,边想着谈判时的发挥,也不由得为自己点个赞,以后谈项目还是要这样,话要尽量往大处说,不能什么都实事求是。
  如果当时说八成的几率能完成研究,对方可能就会找到话头,然后可以趁机压价了。
  一千八百万,比预计还多出不少。
  他的预估是一千五百万,再少一、两百万也能接受,经费已经足够用了。
  经费谈的多,好处就太多了,实验上最直接的就是‘材料不限购’,能大大方方的做研究,还能有多的经费制造‘新型隐形球’这样的产品。
  另外,也能给项目参与人员多发津贴。
  每个人能拿到更多的津贴,工作动力也更足。
  等张明浩回到应用电磁学实验室,事情就已经传开了,朱炳坤、陈帅等人都围了过来,“听说你谈刚下了一千八百万的项目?”
  “真有啊!”
  “光所那边说的,我刚听说,还以为是假的,将近两千万啊,可惜是光所的项目……”
  “不只是一千八百万,资助时间也只有两年,两年、将近两千万,一年一千万啊!”
  “这么多钱要怎么才花得完!”
  周围人叽叽喳喳的说了一通,最后朱炳坤哀叹着总结道,“想有大项目,还是要有科研环境!”
  “光所是重点机构,比我们强太多了。”
  实验室环境是很大的限制,申请到张氏现象的机制研究已经是极限了。
  这还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张氏现象。
  如果是其他领域,比如高温超导机制研究,上级部门根本不可能批,批了也根本做不了。
  朱炳坤、陈帅等人,讨论的内容也变成了新实验室。
  等新的实验室建造起来,科研环境肯定会好很多,也会购置很多高精度的设备。
  现在实验室开始动工了。
  朱炳坤每天都去看一下进度,虽然只才到打地基的阶段,但感觉就像是给自己家盖房子一样,有一点进度都要看一看。
  实验室楼是一方面,高尖端设备也是很重要的。
  科技部、省科技厅再包括学校,已经拟定了不少的设备预算,都是用于购置新设备的。
  新建一个大型的实验室,是江州大学以及物理学院的重大事件,影响也是方方面面的。
  比如,编-制。
  新实验室就是编-制的狂欢,会增加不少研究员名额,也会成为更大的博士后流动站。
  研究员多了,带的博士生自然也多了。
  到时候,就可以直接提升为省级科研单位。
  朱炳坤、陈帅等人,想想都有些心潮澎湃。
  省级的科研机构,肯定比不上国家级的科研机构,但一般国家级科研中心都是直接规划建造的,会有科技部、科学院以及省政府多个方向研究支持。
  实验室直接提升到国家级,或者说,直接投资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应用电磁学研究中心’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他们的基础不牢靠。
  首先一点,实验室里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担任国家级研究中心的负责人。
  这一类的负责人一般都会是院士。
  那么应用电磁学实验室等于是拱手让人了,对原来的研究员们来说,很大可能是个坏消息。
  原来是实验室的核心,到了新的大型机构就变成了边缘人物,和跳槽到大机构也没有区别了。
  现在的情况是最好的。
  张明浩和朱炳坤、陈帅等人说了一阵,又问了一下薛坤,才知道是在实验室里。
  他也不意外。
  薛坤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实验室的。
  “薛老师倒是习惯了,难为了马岩……”
  张明浩想想都为马岩感到哀伤,一个博一的学生,也要重走自己走过的路,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待在实验室里。
  薛坤是个好导师,他这是手把手的教学生做实验,也对学生真正的关心。
  问题是,他太努力了。
  他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跟着他的博士生,也肯定会很辛苦。
  张明浩摇了摇头,习惯性的去了理论研究办公室,和杜伟三人谈了谈研究问题。
  近一段时间,理论组都在做张氏现象与高温超导理论机制关联框架的研究。
  但是,进展很小。
  如果把理论机制关联框架形成一个楼房,最开始搭建的框架就像摆了几根树立的钢筋。
  看着几根钢筋,当然想不到是房子了。
  现在的进展只是在多了一、两根钢筋,只能说聊胜于无了,但想要建立完善的房子,就肯定需要更多的钢筋,也需要添加水泥、砖石建造个房子的外形。
  这方面,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杜伟、赵林微以及刘磊都已经很努力了,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的找文献、找论文,并讨论高温超导的机制问题。
  从中来找和负介电常数,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特性以及张氏现象实验有关联的因素。
  这个工作听听就知道有多么的枯燥乏味。
  最无奈的是,他们一般找的关联因素都是没意义的。
  张明浩不会直接说,他只是听一下、记下来,让人感觉好像是有进展,又好像什么都没有,他是为了不打击别人的积极性。
  接下来的几天,张明浩还是常规的生活节奏。
  每天做做锻炼,有时间就去上一节课,去实验室以后,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理论研究办公室。
  这天下午,他习惯性的去了理论办公室,到一侧坐下来,就见刘磊正在和杜伟讨论着。
  “杜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关联,过程很相似。”
  “这叫相似?”
  杜伟仿佛听到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表情都变得有些夸张。“你竟然能把β型电荷载流子问题,和镍形成的金属网络过程联系在一起?”
  “镍形成的金属网络,到现在都不明确粒子级别的原理机制!”
  “状态相似啊……”刘磊的声音弱了很多。
  张明浩顿时感兴趣的问道,“是什么问题,说一下,我也听听。”
  刘磊顿时说了起来。
  不过他说话的语气很弱,明显是被杜伟打击了信心。
  刘磊说的是一种高温超导捉弄过一种电荷载流子的研究,高温超导现象中存在多种电荷载流子类型。
  β型,只是其中之一。
  从命名序号可以看得出来,β型就是排名第二电荷载流子类型,研究文献还是比较多的,但电荷载流子是一个复杂体系,到现在都没有理清楚有多少类型。
  刘磊认为β型电荷载流子和镍形成金属网络具有关联性。
  至于原因……
  “看起来很像,毕竟我们也不知道镍形成金属网络的具体原理机制。”
  张明浩仔细听了一遍,他又拿过刘磊桌上的文献看了一下,忽然开口道,“有道理啊!”
  杜伟一愣。
  赵林薇顿时看了过来。
  刘磊则满脸兴奋的问道,“你也觉得有道理?”
  张明浩很用力的点头,“我觉得这个发现很好,而且可能很关键。”
  “β型电荷载流子的研究比较透彻,但具体是不是对的也很难说,都只是理论而已。”
  “金属网格问题,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解释。”
  “这两种现象,确实有可能存在某种关联!”
  他说‘可能’,但语气却非常肯定。
  杜伟的脸上写满疑惑,他完全不能理解。
  这是怎么判断的?
  实际上,他对于近来所做的工作都不太理解。
  找文献、看资料、找理论关联,关联本身根本没有规律可言,他们找到了一点就去问张明浩,张明浩的回答也很模糊。
  刘磊找到了这个所谓‘关联’,张明浩竟然说是对的?
  杜伟完全想不明白!
  张明浩又仔细看了文献,随后开口道,“刘哥,你找的这个关联确实很重要!”
  “我认为很重要,可能是一个突破口,接下来就顺着这条线研究下去,找更多的资料,补充其理论关联!”
  “我们的研究就可能有大进展了!”
  他的语气不止是肯定,还带着一丝欣喜。
  杜伟依旧不能理解,他纠结了好半天,还是问道,“为什么呢?这种关联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问的好。”
  张明浩想了想,他组织一下语言,“这么解释吧。”
  “如果能把这种机制关联研究透彻,我们就能直接把镍/三氧化二铝形成金属网格的机制和高温超导联系在一起。”
  “到时候,我们能够通过理论以及对镍/三氧化二铝的特性研究,推导出与之关联的化合物或复合材料是否拥有高温超导特性。”
  杜伟、刘磊再包括赵林薇都惊讶的张大了嘴。
  赵林薇马上道,“那岂不是说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就知道某种材料是不是高温超导材料?”
  张明浩纠正道,“准确的说,只是相关联的一部分材料。”
  赵林薇深吸一口气,“那也是开创性的!”
  杜伟跟着道,“哪怕只是一种,就一种,也是史无前例的,国际级的重大进展!”
  “还等什么,赶紧做啊!”刘磊带着激动,迫不及待的低头看起了论文。
  ……
  正当理论组专注于研究的时候,江州大学和省科技厅一起发布了光学研究所‘视觉光感模型’项目有关信息。
  在公开信息中,特别提到是‘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计经费一千八百万元。
  这个消息,短时间就传遍了国内科研圈子。
  科学圈子都知道,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都是科技部直属的,而发布出的项目所属却是东川省科技厅,是在东川省立项的。
  “这是什么情况?”
  高科司综合处管理办公室,主任应克勤直接找到了王文同,质问道,“江州大学光学研究所的‘视觉光感模型’项目是你负责,对吧?”
  “这个项目提前结算了,只过了一个星期,人家又立项了,是东川省科技厅协同管理,问题来了,为什么原来的项目没有延续进行?”
  “我查了一下,电科集团的验收评价优异,我们给的评价是‘极差’。”
  “互相矛盾!”
  王文同被问的愣住了,他当时见到结题申请,发现不可抗力因素是‘经费不足’,就决定直接给了结题。
  做项目,不能说一闹就给经费吧?
  他自认为没有问题。
  现在对方的项目结题,又同样有了一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而且还绕过了高科司?
  王文同脑子都懵了,他马上问道,“他们是怎么绕过高科司的?”
  “这重要吗?”
  应克勤生气的回了句,还是做了解释,“我问过了,东川省科技厅是协同管理,协同管理……”
  “真是好办法,有创造力,最重要的还是朱老师开口了。”
  “我打电话过去问,人家说了,有什么问题去找朱老师,我能去找吗?”
  “这一个项目,让我们高科司的脸都被丢尽了!”
  王文同被训的有些丢面子,他并不是应克勤的下属,只是职级上差一点而已,从来没有这样被训了。
  但问题是,他脑子还一片懵,找不到话语来反驳。
  这怎么说?
  王文同想了半天,解释道,“我做事也没有问题吧?他们申请结题,说经费不足,难道我就给批下经费了?其他项目还怎么管?”
  应克勤都气笑了,“你说这些重要吗?”
  “什么对、什么错,结果才最重要。人家是朱老师亲自开口拟定的项目,明白吗?朱老师对我们的管理明显不满,干脆就想办法绕过了。”
  “另外,你说对错,我给你找找原因,为什么最初就批了四百万和设备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四百万经费?”
  王文同马上道,“那是召开专家会议,方永生院士说……”
  应克勤马上打断道,“不要找其他人的原因,最终做决定的是你。”
  “哪怕会议上所有人都有不同意见,他们只是被邀请参会讨论,不担责,你这都不明白吗?”
  “行了,就到这里吧。”
  他说着摇摇头,叹气道,“我也不是来骂你的,是好心过来提醒你。”
  “你现在把工作都放一边,什么也不用做,仔细想想怎么过徐老师那一关吧!”
  弱弱的求一下月票~~~~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