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第102章 惊人的特性!这种风气绝对不能助长

第102章 惊人的特性!这种风气绝对不能助长

  第102章 惊人的特性!这种风气绝对不能助长!
  一个球体,放在眼前仔细观察只能模糊看到边缘,根本看不出是球型,所带来的震撼太大了。
  新型隐形球的视觉隐形效果,好到让人惊诧的程度。
  谭延明和孙雯团队迫不及待的所制造出的材料以及新型隐形球进行了检测。
  材料要检测物理和光学特性,其中物理特性很重要,包括密度,抗压能力,拉伸及疲劳强度,等等。
  新型隐形球,就是检测光学特性了。
  他们对球体正对面各位置的透光率进行了精细测定,平均透光率在90.3%左右。
  这个数据是存在偏差的,主要因为材料的拉伸再包括制造质量,都会对各位置的透光率造成影响,但是数据偏差并不大,只是以‘视觉隐形’效果来判断,肉眼几乎分辨不出来。
  大部分的视觉差异还是制造过程中质量瑕疵造成的。
  比如,塑形过程中某个位置拉伸的稍微长一些,就会对特定位置的光线穿透带来影响。
  这种偏差就和玻璃存在瑕疵,又或者上面有一些灰尘类似。
  偏差和设计无关,带来的影响也并不大。
  另外,他们还进行了针对不同波长的光波穿透进行了测定,确定270到5600纳波长的光,穿透控制效果是最好的。
  这个范围涵盖了可见光和红外线。
  在所有的光学特性测定结束以后,谭延明看着报告都忍不住感叹,“隐形效果真是太好了!”
  “非常惊人!”
  “真想不到,这会是微米级颗粒性组合搭配所带来的视觉隐形。”
  “如果不知道,一定会相信是纳米级的超材料编译带来的效果……”
  孙雯得意的昂起头,翘起了嘴角,“这是当然了,我和张明浩一起研究的。”
  “我对这个研究太有信心了!”
  谭延明瞄了孙雯一眼,都感觉有些无语,他非常确定张明浩才是核心,孙雯的工作可替代性很强。
  当然,也不否认孙雯也很有才华嗯、很优秀,可绝对到不了这种程度。
  她的性格也是个问题。
  在做项目方面,孙雯是很犟的,只做感兴趣的研究。
  科研当然需要兴趣,有兴趣才能走的更远,可孙雯只专注视觉光感模型领域,对更加实用的雷达隐形,一点都不感兴趣。
  “唉!”
  谭延明叹了口气,“和孩子一样,哈利波特看多了……”
  “专注隐形衣,和玩笑一样。”
  他想着撇了一眼桌子上的支架,上面的球体根本就看不到。
  新型隐形球确实很不错。
  谭延明轻咳一声,满脸笑容的对孙雯道,“孙雯啊,你看,你们这个球能不能借我两天,我也研究一下。”
  他想着有个隐形球放在身边,来个人看一下都感觉有面子。
  “想都别想!”
  孙雯顿时撑开了双手,紧紧的护住了桌上的球,“把我借走都行!”
  “球,绝对不行!”
  ……
  与此同时,张明浩已经踏上了回家的路。
  乘坐高铁六个小时抵达了鹤栖东站,出了车站以后,他拖着行李随手拦了一辆出租车。
  上了出租车离家就很近了。
  他的心情很复杂。
  记忆中,父亲对自己也不能说不好,只是近些年关心的少了,他更关心家里和一半血缘关系的弟弟。
  不过想想也正常,不谈后妈不后妈,即便是亲兄弟,小的那个一般会收获家里更多的关心。
  偏心倒不是问题,只是感觉父亲再婚以后,家里没了自己的位置。
  “也只是回去和亲人一起过个年,血脉亲情还是很重要的。”
  “偏心就偏心了。”
  “我不是前身,而且早就不需要别人照顾了……”
  这么一想,心情顿时轻松了很多。
  下了出租车,拖着行李走在小区的路上,打量着熟悉而陌生的环境,心里也产生一种新奇感。
  临近年关,不时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炮声。
  有路人走过,他会仔细看上几眼,有的似乎是见过,但翻动记忆也叫不出名字了。
  张明浩上的是少年班。
  他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长,附近很少有熟悉的同学或朋友。
  一路慢悠悠溜达着,也到了记忆中的楼和单元。
  拖着行李,一步步爬上了楼梯,到了三楼的住户门前。
  “咚、咚……”
  张明浩抬手敲了几下门。
  房子里传来一个女人的喊声,“明洋,开下门!”
  没等多久,门开了。
  门前站了个十岁左右的男孩,手里拿着手机,似乎是在打游戏。
  他看了一眼张明浩,顿时叫了一声,“哥!”
  说完迅速走回沙发,懒散的朝厨房喊了一声,“妈,我哥回来了!”
  厨房传来一声响,有个系着围裙的女人走出来,满脸热情的招呼着,“明浩,快进来!”
  “你爸说你今天回来,我在厨房做饭呢!”
  女人是后妈,刘颖。
  刘颖接过张明浩手里的礼品,埋怨一句,“回家怎么还买东西?”
  说完朝着沙发怒斥一声,“明洋,你哥都回来了,还在那里打游戏!赶紧把手机放下!”
  “阿姨,我爸呢?”张明浩放下东西,问了一句。
  “出去了,一会就回来了。”
  刘颖说着笑道,“明浩,你可是大科学家了,新闻上到处都有你。你爸现在可喜欢出门了,到处显摆!”
  张明浩笑笑。
  他坐在沙发上,看着张明洋玩着手机游戏。
  没过多久,张忠全从外面回来,顿时满脸笑容坐在张明浩身边,“明浩,回来了!”
  “你现在可真行了,新闻上到处都有你呀,上次还在报道说你研究个什么什么材料,很厉害……”
  “还有那个张氏现象,对吧,是这个吧?还能造旋风,你的名字命名的?光宗耀祖啊!”
  “乌拉乌拉……”
  张忠全明显是很兴奋,他一直不断的说着。
  刘颖端了菜上来,他还得意的说了句,“明浩从小就聪明,我就知道,我们家出了个天才。”
  “都是随我!”
  “明洋,你也和你哥学学,一定要好好学习!”
  张明洋抬了下眼,很是抵触的继续划起了手机。
  张忠全顿时怒了,他一把抢过手机呵斥道,“不许看手机了。都在说话,没看见么!”
  “你哥都回来了,还在看手机!”
  如果换做是一年前,刘颖一定会护着儿子,最差也帮忙说上几句,现在就不一样了。
  张明浩这么有本事,刘颖觉得自己的儿子也有好基因,以后学习成绩肯定不会差。
  那就要好好管管了!
  她立刻夺了手机,和张忠全一起对张明洋进行了一大通说教。
  张明浩坐在沙发上看着、听着,都不知道该做什么反应,他唯一的感受是,家里确实很有生活气息。
  饭都还没吃上,大人孩子已经吵起来了。
  ……
  张明浩连续过着生活气息浓厚的日子。
  每天听到最多的,就是弟弟张明洋被训斥的声音,而且他总是频繁的出现在‘训斥原因’中。
  最开始,他只是看看,后来还帮着张明洋说几句。
  然后就得到几句夸赞,“你听听,你哥说的话多有道理!”
  “就是要多学习,才能懂得更多的道理……”
  “不要总玩手机,总玩手机,你看看你哥,他玩手机吗?”
  张明浩一听赶紧放下了手机。
  他觉得已经待不住了,否则弟弟真可能会恨上自己。
  新年来到,过年期间平静了几天,但过年有过年的烦恼。
  亲戚朋友往来,家里每天都热热闹闹的,年味确实很充足,但也有不好的地方。
  好多人都找他来说话,说工作、说事业,还有说婚姻的,‘对象’问题是单身男女都会碰到的。
  这只是常规领域。
  有个开公司的姑父,甚至和他谈起了赚钱问题,说他名气已经这么大了,可以当主播直播带货赚钱。
  “现在都是直播、网红,靠网络赚钱。”
  “那些大网红,几个小时赚上普通人一辈子的钱。”
  “你也可以考虑一下,你名气这么大,新闻报道这么多,天才博士生,多厉害?带货卖书,卖个什么科技产品……”
  张明浩听着只是笑笑,心里都不由产生感慨。
  这就是一切向钱看的社会。
  物欲横流、人心不古。
  不得不承认,钱确实非常重要,每个人生活都需要钱,做科学研究也需要经费,就连系统能力升级都有‘财富’指标。
  所以,也不能笑别人肤浅了。
  在返回江州的路上,张明浩也在思考钱的问题,一方面是怎么能再赚上几千万,完成‘一个亿’的小目标。
  另一方面也是项目经费,光学研究所的‘隐形衣’项目。
  这个项目为什么会被卡?
  还是资源有限。
  财政拨款到一个领域的总经费是有限的,有的团队多拿钱,也就代表会有团队少拿钱。
  到处都是,到处都是竞争。
  国家要进行科技竞争、经济竞争,而普通人要进行利益竞争,科研项目上也同样有类似的问题。
  回到江州,先是去了合租房安安静静的住了两天。
  大学里渐渐热闹起来。
  教职工们比学生更快的回到岗位上,朱炳坤是最先回实验室的,张明浩紧跟其后去了博士生工作间。
  在工作间里整理一下东西,也准备开启新一年的工作。
  手机响了。
  张明浩发现是个陌生号码,他随意按下接听键,就听对面问道,“你好,是张明浩吗?”
  “对,我是。”
  “这里是科技部高科司综合处管理办公室,我是王文同。”
  “我看到,你们的项目申请了特殊结题?”
  “对。”
  “上面写的是不可抗力因素?是什么不可抗力因素?”
  张明浩认真道,“我们的结题报告写的很清楚吧,经费不足。”
  王文同道,“提前结题的不可抗力因素中,不包括‘经费不足’,而且你们的经费还不够吗?四百万,这才几个月?”
  说着语气都变重了很多,“你们这个申请批不了!真批不了!我工作这么多年,第一次见有项目提前结题,原因写的是经费不足。”
  “这很奇怪吗?”
  张明浩立刻回道,“我们做项目申请的是一千万经费,刨除设备费也有八百万!”
  “最后就给了四百万,我们当然会经费不足了!”
  王文同道,“批了四百万就按四百万的干,一个光学材料的研究,四百万还不够吗?”
  “是不够,所以我们申请结题了。”张明浩理所当然的回道。
  对面,王文同一时语塞,过不久干脆挂掉了电话。
  ……
  高科司综合处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科技部高科技领域重大资助项目的管理工作。
  王文同是办公室副主任,光学研究所‘视觉光感模型’项目,就在他的管理列表里。
  包括项目前期经费商谈、经费使用管理等,都是由他负责。
  如果是常规的项目,哪怕有‘重大项目’标识,他就直接申报结算,让财政去审查项目经费,再给个‘不良’的评价就可以了。
  这个项目不一样。
  这是军事科技相关部门指定科技部下属办公室管理的项目。
  简单来说,军事科技相关部门不会直接对接高校科研单位,成果上报、验收还是由军事科技部门负责,但项目管理方是科技部下属的各个管理办公室。
  王文同拧着眉头放下电话,他问向对面的办事员曾平国,“谭院士那里什么情况?他怎么说?”
  曾平国道,“谭院士说,这个项目经费不足,研究进行不下去了。”
  “张明浩也这么说。”
  王文同道,“才几个月时间,怎么可能经费不足,他们就是想多要经费。”
  “我们开会论证过,这个研究想再进一步很难,而且,第一批资金四百万应该已经足够用了。”
  “方永生院士都这么说,他可是光学材料领域专家中的专家!”
  他说着问道,“他们到目前上报了什么成果吗?”
  曾平国回道,“一些数据和研究资料,还制造了个隐形球,说是当成果上报。”
  说着补充了句,“上报成果详细信息到不了我们这里,只能看介绍内容。”
  王文同也没在意。
  一些数据和研究资料,再造一个同样的隐形球,基本等同于没有成果。
  问题是,事情怎么解决?
  对方申请提前进行项目结算,特别标注是‘经费不足’,感觉就像是耍赖皮似的‘以不干了威胁要经费’。
  “这种风气不能助长!”
  “到时候,其他的项目都有学有样,也都说不干了,要增加经费,我们还怎么办!”
  “让他们知道,经费不是这么好要的!”
  王文同说着做出了了决定,“他们申请了,就直接给结题!”
  “走流程,让财政派人去审核项目经费,再和电科集团说一声,可不是我们管理的问题,是他们自己不想干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