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第79章 默默奉献?勇于付出?用词不当了吧!

第79章 默默奉献?勇于付出?用词不当了吧!

  第79章 默默奉献?勇于付出?用词不当了吧!
  国内媒体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常温超导的报道,并引起了舆论的沸腾以后,很快就被国外媒体关注到了。
  国外有不少媒体、自媒体人,也纷纷把相关的报道搬运到了国际网络上。
  其中还有一些是影响力广泛的大媒体,比如,《泰晤士报》、《半岛联社》、《今日硅谷》,等等。
  普通媒体、自媒体人都是搬运报道,甚至是搬运一些国内自媒体人撰写的评论,大媒体的报道相对严谨,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今日硅谷》是科技领域的媒体,专注于全球科技生态的深度报道。
  他们的报道中用了几个‘疑似’、‘可能’的词汇,并评论表示说,“中国团队宣称制造出高科技烯材料,并在常温下实现了边缘百分百导电。”
  “从诸多的报道来看,他们的研究一定是有突破的,但新材料是能实现常规环境的导电,又或者仍旧需要其他的条件,比如高压,暂时还无从得知。”
  《泰晤士报》的报道就带着倾向性了,报道把国内舆论描述为‘荒诞的狂欢’,“现在不是50年后,更不是100年后,解决常温超导问题并不现实。”
  “他们正在为一个不现实的科技材料进行一场荒诞的狂欢!”
  报道后续,《泰晤士报》还专业性的讲解了材料特性,阐述了锡烯方向的国际研发状况,“他们所制备的常温超导材料,并不是常规上理解的超导,而是高科技多层烯材料,被认为是一种二维材料。”
  “据了解,二维锡烯实现100%常温导电的理论,出自原斯坦福大学华人科学家张首晟团队,后续理论的验证,大多也是中国在做……”
  “相关领域研究更深入的美利坚、鹰国的科学团队,少有科学家看好这个方向……”
  《半岛联社》的报道就很有意思了。
  上一次的‘常温超导热点lk-99’就出自半岛,《半岛联社》的报道也提到了lk-99,并拿lk-99和stn-01做对比。
  “lk-99是一种铜掺杂的铅磷灰石,能表现出类似超导行为的特性,可以表现出明确迈斯纳现象。”
  “stn-01是多层锡烯薄层的高科技材料,并不具备超导行为特性,因为需要多原子层整体排列的特性,就只是一种理论中存在的材料,现有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制造出来。”
  “lk-99是存在的,并表现出一定超导特性。”
  “stn-01根本不存在。”
  “有关stn-01,有关常温超导的狂呼,从开始就注定会是一场比lk-99更加荒诞的闹剧!”
  ……
  国外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相关信息也引起了国外团队的关注。
  很多实验室团队,对复刻材料并进行验证的工作很感兴趣,不少人开始到预发布网站寻找论文资料。
  当一项研究成果被公开,就能够在预发布网站上找到论文资料。
  lk-99,就是这样。
  lk-99正式对外宣布后,实验室制备材料的论文,就被研究人员提交到了预发布网站上。
  这样做的好处是,材料可以被其他实验机构复刻制备,也就能对于材料特性进行验证。
  有其他团队认定了材料特性,研究论文就可以被影响力广泛的学术期刊刊载,研究人员也因此名气大增。
  反之,没有其他实验团队对材料特性进行验证,类似的研究论文就无法刊载在顶尖的学术期刊上。
  因为没有实际证据,学术期刊也就无法进行论文进行评审。
  当刻意去找资料的时候,有团队在预发布网站上找到了相关论文——
  《多层锡烯薄膜的制备特性》。
  这篇实验研究论文的作者依次为张明浩、薛坤、朱炳坤、陈帅、方慧敏,后面还缀着一大堆留名人员。
  从最前排的名字,就能把论文和研究对上了。
  但打开论文以后,发现里面只是说以碲化铋衬底制备出了多层锡烯薄膜,并检测到了拓扑绝缘态和伊辛超导特性。
  论文的核心,是材料直接检测到拓扑绝缘态和伊辛超导特性,验证了二维锡烯材料相关理论。
  “实验中,材料检测到非常明显的拓扑边缘态,中心位置发现了绝缘特性,如下图所示……”
  “边缘实现了电子的通路……”
  “是一种层状伊辛超导体,观测到维度驱动的零磁场反常金属态,并揭示存在的自发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
  材料制备过程呢?
  拓扑边缘态和伊辛超导的验证也是不小的成果,但比起常温超导材料真是什么也算不上。
  预发布网站上还能找到其他相关的论文,一篇名为《多层锡烯薄层材料检测特性》的论文,作者是方慧敏、何辉。
  论文的主题内容是对于多层锡烯薄膜材料的检测。
  很明显,只是阐述材料的检测过程,核心依旧是对于拓扑边缘态和伊辛超导特性的检测验证。
  再找……
  相关预发布的论文能找到二十多篇,除了以上两篇以外,其他的就都是边边角角的研究。
  这些都是应用电磁学实验室的研究员、博士生撰写的论文,先发布到预发布网站上,确认了版权所属后,再等待投稿的学术期刊审稿回复。
  实验室项目的研究有进展,大成果和他们没关系,但也可以对工作进行总结,发上一篇sci来增加个人履历丰厚度。
  他们的论文内容,当然也不可能涉及到材料制备的核心技术。
  “stn-01,没发材料制备的论文?”
  “如果不知道怎么制备材料,还怎么去做验证?”
  “这样一来,论文也不可能通过学术期刊审核啊!”
  有实验团队找了许久都没结果,最后也只能恼怒的喷上一句,“还不如lk-99!”
  ……
  国外实验团队找不到材料制备的论文,国内团队当然也找不到。
  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有些国内实验团队相信stn-01具备常温超导的性能。
  东港理工大学的洪振宇团队就对stn-01很有信心,洪振宇带回了一小块锡烯样本,他的团队从样本中明确测定到了拓扑边缘态现象。
  测定过程让团队每个人都非常惊讶,因为拓扑边缘态现象太过明确,感觉就像是给灯泡通上电。
  灯泡亮了,测定有结果了。
  同时,他们还检测到明确的伊辛超导特性。
  伊辛超导的检测比较麻烦,但信号明确也就代表材料很可能是伊辛超导体。
  这样的样本质量太高了。
  看着质量极高的锡烯样本,再想到应用电磁学实验室中,见到朱炳坤、薛坤等人激动的场景。
  洪振宇也不由惊叹的做出判断,“稳定的多层锡烯薄膜材料?可能真被他们造出来了!”
  曹旺也有同样的判断,他的依据也是一样的。
  问题是,他不想相信。
  stn-01是多层锡烯薄膜材料,其真实存在也就代表锡烯方向的研究走到了尽头。
  单原子锡烯,根本没有必要继续制作研究了。
  下一步的研究就是技术,怎么样去制造更稳定的多层锡烯薄膜材料,怎么样去增加stn型材料的原子层厚度。
  还有,怎么样去降低制造成本、改进工艺,等等。
  这些都是技术问题,而他的研究可以宣告终止了。
  上级部门,甚至是材料研究中心,会不会考虑把他的项目撤销。
  几百万的经费投入下去,一点成功都没有,对他个人发展的影响太大了。
  再往后,就很难申请到项目、带队做研发了,也只能加入别人的项目?
  个人事业走了下坡路!
  ……
  应用电磁学实验室。
  一楼大厅走廊到处都挤满了人,朱炳坤和张明浩站在一起,正和前来的领导团队握手。
  朱炳坤明显有些紧张,激动的连说话都有些磕磕巴巴。
  张明浩则表现自然,和前来的领导握手,还打趣一句,“您来之前,我特别找了有您的新闻,你本人看起来比新闻里年轻。”
  领导听的笑了出来,拍着他的肩膀笑说道,“你看起来也比新闻上帅的多!”
  领导说完去和下一个的薛坤握手。
  朱炳坤顿时把头凑过来,小声嘀咕一句,“你还真行,我都不太敢说话!”
  前来的是大人物,科技部的负责人徐老师。
  徐老师亲自登门,自然是为了闹得火热的常温超导材料,他不可能一个人来,身后还带着一大堆的官员和专家。
  他们一路上都在说着相关公告和报道情况。
  这件事情影响太大了。
  常温超导材料被认为是21世纪最大的科技难题之一。
  常温超导材料的用处太大了,可以让电子科技的方方面面实现革命性的突破,甚至会成为对于现有科技的一种颠覆。
  举个简单的例子,各种电子元器件都会有散热的问题,国际上有关电子元件散热方向的研究专利就高达几万项。
  常温超导材料会直接解决元件散热问题,因为材料具有超导特性,并不会因为电阻而释放热量,元件自然也就不会散热。
  这样的材料技术绝对是颠覆性的。
  国内舆论出现了大量的报道,国外也同样有了很多报道。
  这件事情让徐老师有些尴尬,他是在出现舆论以后,才知道有团队研发出了常温超导材料。
  在知道消息以后,他马上找人问了一下,得知东川省科技厅再包括江州大学,都进行了成果上报。
  问题在于,时间差。
  东川省科技厅上报信息后,间隔一天发布了研究成果。
  省一级的科技部门,直接归属省-政-府管辖,东川省科技厅当然有权利发布省内科技成果。
  科技部方面要处理的成果信息工作太多了。
  徐老师只是去其他地方考察,再开个会的时间,就错过了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当然也没什么影响。
  他马上拿到了成果上报信息,也马上决定组织专家去江州大学,到应用电磁学实验室去看看材料、看看制备技术情况。
  徐老师做事风雷厉行,到了实验室简单寒暄以后,他就直接去了后排的实验间。
  朱炳坤为前来的专家学者,介绍了stn-01制备流程。
  这方面,非专业人士只能听一下了。
  徐老师一直和张明浩在谈,“这种材料稳定性怎么样?”
  “如果物理性防护做的好,也就是不和其他硬质的物体发生磕碰,材料的高导电率特性几年时间是没有问题的。”
  张明浩说道,“不过具体还是要做检测,我们实验室不具备这方面的检测环境。”
  徐老师点了点头,继续问道,“制作成本高吗?我听说好像很难,多次实验才能制出一小块。”
  “现在确实不容易。”
  张明浩道,“我们在研究出材料以后,进行了三个批次的大规模制备,投入一百多万,只造出了两个手指大小材料,其他还有几块,都不足一厘米,很小。”
  “等回了实验楼那边,您可以看一看。”
  “不过这种材料,优点在于可以无限分割,手指大小的薄片,可以分割成一百份,甚至更多,材料分割并不会影响导电性能。”
  徐老师不是专业人士,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顿时好奇道,“岂不是说,一个手指大小的材料,可以制作成一米长的导线?”
  “对。”
  张明浩回答的很肯定,“只要不破坏材料结构,怎么分割都可以,就看技术工艺的精度了。”
  理论上,材料可以无限分割,但实际受限于技术精度问题,能分出几十份已经很了不起。
  如果再进行分割,分割的成本会比材料的制造成本还要高。
  那样就没有意义了。
  一行人参观了实验室,了解了stn-01材料的制造流程。
  等再回来实验楼,他们见到了材料样本,一大堆的专家围着样本仔细的看,也有人看起旁边的检测报告。
  报告来自东川省检测技术研究院,数据还是很有权威性的。
  “是出自赵旭团队的检测……”
  “赵旭我知道,为人有点奸猾,但能力是有的,检测工作上不会出问题。”
  “看来确实是常温超导了,而且电流载力也不低,这一小块薄片是铜的十分之一,切成十块就赶上铜了。”
  “可以用在很多高科技领域啊……”
  有个专家忽然说道,“不知道能不能分一小块,带回去测定一下。”
  一大群人顿时反应过来。
  具有拓扑绝缘态、伊辛超导特性的二维原子堆迭态常温超导材料,对于材料领域的科研人员太有诱惑力了。
  每一个专家眼中都闪着火热,即便不是同领域的专家都想带回去一块。
  这就是珍宝啊!
  好多人都问向了朱炳坤、问向了薛坤,又或者问向实验室的其他人,都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复。
  最后,他们发现能做决定的人,是一直和徐老师走在一起的张明浩。
  他们才反应过来,张明浩才是研究的主导人。
  一群人把想法说给了徐老师。
  徐老师也有些为难。
  stn-01的制备是很不容易的,一百多万才造出了几个小块。
  成本是一方面,人力也是一方面。
  如果是科技部需要,拿走一小块做检验没问题,其他无关的人想拿走一小块去做检测、做研究,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徐老师还是提了一嘴。
  张明浩愣了一下,看看不时朝着这边看过来的专家们,脸上顿时露出了苦闷,他长长叹了口气,“我们当然也希望更多的实验人员参与stn-01的检测。”
  “但是,stn-01的制备真的很难、很难,而且需要很多经费。”
  “徐老师,您可能不知道,我们这个研究不在项目以内,用的全是实验室经费,您看看我们实验室……”
  “别说和什么大机构比了,省级支持的实验室也比不了,包括环境、设备、人员,实验室经费都是靠学校补助或项目结余,一点点攒出来的。”
  “这一个研究,基本都花光了啊……”
  不远处,宋凯峰听着赶紧打眼色,省科技厅可是支持经费了,不能连谈都不谈吧?
  张明浩收到信号,补充了句,“后来材料制备上都是省科技厅支持的经费,但前期的研究投入确实很大……”
  他满脸苦涩的说着。
  周围的专家们,也包括宋凯峰、徐老师等人都是相信的。
  正常来讲,材料研发的投入一般都会非常高。
  stn-01,是一种高科技烯迭层材料,肯定是经过无数次实验,不知道耗费多少精力才制备研发出的材料。
  他们所处的应用电磁学实验室,明显是一个很普通的科研机构,实验室经费大概率也就几百万。
  几百万,做材料研发肯定是不够的。
  大概率还要个人往里面贴钱吧?
  徐老师听着心生感动,他拍着张明浩和肩膀,又看向朱炳坤、薛坤等人,满心肯定的大声道,“你们每个人都是好样的!”
  “你们是真正投身于科研事业,默默奉献,不在乎个人利益,敢于付出、勇于付出的伟大工作者!”
  “你们理应有更好的科研环境,理应有更好的待遇,也不应该为了经费问题发愁!”
  “请放心,针对你们的研究,针对你们实验室,科技部会拿出足够的经费支持!”
  徐老师说完,周围所有人激烈的鼓起了掌。
  张明浩、朱炳坤、薛坤等人,也包括其他实验室人员,也都一起激动的鼓掌。
  谭延明远远站着,也跟着拍了几下手,脸上的表情却有些怪异。
  默默奉献?
  不在乎个人利益?
  勇于付出?
  说的是张明浩、朱炳坤等几个‘自带股份做研发’的家伙?
  严重用词不当了吧!
  更新有点晚了,抱个歉,晚上还有~~~~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