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中篇小说》的大礼
牛皮纸信封上,“张启民”三个大字,被列印成了大號的印刷体字。
张启民盯著自己的名字看了片刻后,不禁一拍脑门。
他想起来了!
闽建省的《中篇小说》是一家选刊!
《中篇小说》杂誌上刊登的,都是同一月份发表在全东大国各家文学期刊上的、最受读者喜爱的中篇佳作。
东大国影响大的选刊还有燕京的《小说选刊》和津门的《小说月报》,都是选刊。燕京的《小说选刊》现在正在停刊,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復刊。
前一世闽建省的《中篇小说》,后来更名为了《中篇小说选刊》,因为转载及时,小说精挑细选,影响力很大。
这么说来,《河边的错误》是被《中篇小说》选载了?!
张启民心中有了主意,並不急著拆封,拿著信封回到办公室。
办公室內,胡永军正在读夏疏影的稿子,头都没抬,问道:
“把姑娘送走了?”
“送走了。”
“文章写得不错,不过不像是小说,倒像是散文,下一期《瀧泉文艺》上可以用。”
“那就好!祝贺胡编,又发现了一个作者!”
“文笔挺流畅的,这姑娘可以,人也长得漂亮,將来估计是个美女作家……”
胡永军开完玩笑,看到了张启民手上的信封,惊讶地说道:
“启民,你又有小说发表了?”
张启民笑了笑,说:
“没有,是之前《河边的错位》被转载了。”
“转载?什么叫转载?”
看胡永军真不懂,张启民就耐心地说道:
“《河边的错误》原发的刊物是燕京的《当代》杂誌,现在被闽建省的《中篇小说》转载了,就是再发表一次的意思。”
“再发表一次?这不是一稿多投……”
“这不算一稿多投,也不是我投的稿,是《中篇小说》向《当代》杂誌要的!”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胡永军恍然大悟。
张启民拆开了信封,果然,里面躺著两本崭新的最新一期《中篇小说》。
胡永军伸手拿一本过去,看了起来。
张启民在办公桌前坐下,开始翻看《中篇小说》:
目录中,《河边的错误》被排在第二篇。
按后面標出的页码翻过去,张启民看到了《河边的错误》前面还有一段“编者按语”。
“编者按语”的大致意思是,近期东大国发现了不少青年作家的小说新作,这些小说朝气蓬勃,想像力丰富,有別於以往的小说,特做了“青年作家新作”这个栏目。
而《河边的错误》是青年作家新作的代表,特做了转载。
张启民快速地读完“编者按语”,这个《中篇小说》真有意思,没有发表任何的评论,只是做了推荐,却也是作风特別。
不过,张启民关心的是稿费:
这《中篇小说》转载了我的小说,也应该向我发稿费的吧!
怎么没有稿费通知单呢?
不给作者发稿费总是不妥的。
张启民用手托著下巴,陷入了沉思。
张启民奇怪的举动,让对面的胡永军觉得莫名其妙。
胡永军当然是不知道张启民的想法的。
按照惯例,转载小说的杂誌要支付给原刊稿杂誌一部分的稿费,因为小说是原刊稿的杂誌社编辑从数以千计的来稿中挑选、编辑、甚至修改出来的作品,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但,同时也要支付给作者一部分的稿费,毕竟这是作者的作品。
当然,支付给作者稿费標准和原刊发杂誌的稿费標准是不同的,具体怎么个不同,张启民还不知道。
因为迄今为止,他的小说是第一次被转载。
既然知道我的通讯地址,样刊都寄给我了……
正在腹誹时,外面走廊上响起了一阵急促脚步声,隨后一个人影出现在了办公室门口。
是新来的门卫,他跑得气喘吁吁:
“张老师,真不好意思!这里还有你的一件东西……”
张启民抬眼往门卫手中细瞧,认出来正是一张稿费通知单。
这个时候,胡永军发话了:
“老刘,你这可是失职啊,这是稿费通知单!和银行存单一样重要,你搞丟了负得起这个责吗?”
张启民心说,原来这门卫叫老刘。
此刻,老刘被胡永军训得服服帖帖,不断点头认错:
“知道了,知道了!下次我第一时间就送到张老师手里!”
等老刘唯唯诺诺离开后,胡永军凑近张启民拿在手中的稿费通知单,才看了一眼,眼睛就直了:
一千七百四十元。
张启民也看傻了眼。
这哪里是一张稿费通知单,完全是《中篇小说》送来的一份大礼!
稿费和《当代》发的稿费相比,高得有些离谱。
仔细一算,竟然是《当代》开出稿费的两倍!
也就是说,《中篇小说》杂誌按字数计算稿费,《河边的错误》的稿费是每千字60元!
会不会,是《中篇小说》杂誌社他们搞错了?
张启民脑海里,飞快地回忆了自己前一世在报刊亭里买杂誌时候的情景。
当时,这个时间段的书报亭里,很难买到燕京和申市的文学期刊,要看这两个大地方的杂誌,需要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借阅。
而书报亭里,《中篇小说》却是每次都能买到的……这说明了什么?
这只能说明,这个时间段上,正是《中篇小说》发行量最大的时候!
想到此,张启民心中释然。
原来如此。
发行量大,收入就大,收入大,发的稿费自然就高!
这个道理实在是太简单了。
前一世,到了九十年代,总会听到某某杂誌社因经费困难、发不出稿费、关停的消息。他们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
前一世,钱江省文联曾主办过一本《东海》杂誌,最风光的时候搞过一个东大国“全国最高稿费徵文比赛”,当时陌言和石铁生的小说获得一等奖。
但短短两年之后,《东海》就是因为財务原因,改版成了一家时尚杂誌。改版成时尚杂誌后,虽然在时尚杂誌里边籍籍无名,但竟然生存了下来。
就在胡永军和张启民在感嘆《中篇小说》杂誌的稿费数额巨大时,走廊里又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同时一个声音提前传进了屋內:
“张老师,刚才忘了,还有你一封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