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国子监之行(四)

  仇士良面上沉静,心中却在快速评估:
  这些狂生,大言炎炎,那程武竟敢妄议神策军?
  陛下虽未表態,但似乎对王衍所言漕运更感兴趣?
  哼,都是些皮毛!关键还在兵权!
  仇士良对那些触及核心的建议本能地警惕和排斥。
  鱼弘志则如同最敏锐的猎犬,他的注意力几乎全在李炎身上。
  鱼弘志捕捉著皇帝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试图从中解读出真实的喜好和倾向。
  陛下对崔琰的推恩令只是泛泛嘉许,对程武的整顿神策更是避重就轻。
  但对王衍的漕运建议似乎格外留意?
  还有,陛下看那些倭国留学生的眼神。
  鱼弘志心中那个模糊的念头越发清晰起来。
  时间流逝,日近中天,已有十数位监生代表发言完毕。
  李炎看了看天色,温和地开口:
  “诸生所陈,皆忧国忧民之语,朕心甚慰。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亦有许多构想颇具启发。
  然治大国如烹小鲜,诸多方略,尚需结合时势,权衡利弊,深思熟虑其可行之道与具体细则。
  今日上午暂且到此,诸生可趁午间歇息,彼此切磋,再作深想,朕亦欲一览这育才重地之风物。”
  眾监生齐声称是,带著兴奋、紧张和继续思考的使命散开,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议论起来,气氛热烈。
  李炎起身,在郑覃的引导下,开始巡视国子监。
  他们参观了藏书丰富的典籍库(虽然很多书卷已显陈旧),庄严肃穆的孔庙(香菸繚绕),以及监生们住宿的號舍(虽显简朴,倒也乾净整齐)。
  郑覃一路介绍国子监的歷史沿革、教学科目(经学为主,兼及律、算、书等)、考课制度。
  李炎听得仔细,不时询问,心中对唐代最高学府的运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再次感慨於时代和制度的差异。
  午膳设在国子监专供师生用膳的宽敞食堂,为了迎接圣驾,饭菜自然比平日精致不少,但也远谈不上奢华。
  主食是黄澄澄的粟米饭(小米饭)和蒸饼,配菜是冬日里常见的醃菹(醃菜)、煮豆羹,以及一碟切得极薄的羊肉脯,另有一碗热气腾腾的葵菜(冬寒菜)汤。
  李炎与郑覃、仇士良、鱼弘志、崔郸、王起等重臣同席(分案而食)。
  李炎尝了一口粟米饭,口感粗糙,远不如后世大米;醃菜很咸,羊肉脯也偏硬。
  但李炎吃得津津有味,对郑覃笑道:“郑卿,监中学子平日饭食,可比今日?”
  郑覃连忙道:
  “回陛下,今日因陛下驾临,膳房已尽力整治,略胜平日。学子常食,多以粟米、菽豆(豆类)、时蔬为主,旬日或见荤腥。”
  这话半真半假,但点出了学子生活的清苦。
  李炎点点头,环视眾人道:
  “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监生清苦向学,精神可嘉,日后若国用稍紓,当酌情增补学粮,使莘莘学子能安心向学,为国储才。”
  这番话贏得了郑覃和在座官员的由衷讚嘆。
  仇士良和鱼弘志也附和著,心思却各异。仇士良觉得皇帝这是收买人心的惯常手段。鱼弘志则琢磨著能否在增补学粮这事上捞点好处或者名声。
  下午的问政继续进行。
  或许是经过午间的沉淀,又或许是皇帝巡视、共膳带来的激励,监生们的发言在深度上略有提升,少了几分上午的浮夸,多了些对具体困难的思考。
  下午第一位起身的是来自赵郡李氏的李守义,他说条理清晰:
  “陛下,臣观吏治之弊,在於选官过滥,冗员充斥。
  进士科虽为国抡才正途,然及第者眾,实缺有限,致释褐艰难,候官者如过江之鯽,空耗岁月才力。
  更有门荫、杂流、使职差遣,名目繁多,人浮於事。
  臣请严控科举及第人数,非才学卓异者不取;同时严格考课,汰黜庸碌老迈及无实绩之冗官!如此,可省俸禄,亦可激励在位者勤勉任事。”
  李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讚许,笑容真诚了些:“吏治乃国家命脉,汰冗任能,势在必行。卿能洞察此弊,所提方向甚为切要。”
  接下来是来自江南寒门的赵启明他显然精心准备,声音洪亮,引经据典:
  “陛下!《礼记》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今关中连年丰稔,然京畿仓廩,据闻存粮仅支数月,实非社稷之福。
  臣以为,当严令诸道观察使、刺史,广设常平仓,丰年增糴,凶年减糶,务必使天下仓廩充实,足支三年之蓄!此乃固本培元之基!”
  还有监生大谈尊儒重道、兴办州县学以教化百姓的,有的痛陈吏治腐败,建议加强御史台职权。
  有的忧虑回鶻內乱可能导致的边患,提议加强边防並做好接纳或防御准备;有的则关注民生疾苦,提出均平赋税、抑制兼併的设想,甚至有人提到了青苗法的雏形(低息贷粮给农民)…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在听到李守义后的监生发言李炎內心感嘆:
  唉…眼界还是被时代所限啊,看出了问题,却开不出真正有效的药方,都给出了不適合此时的大唐的建议。
  大唐走到今天,沉疴入骨,需要的不是温补,而是刮骨疗毒的猛药,可惜,这药,我现在还不敢下,也下不了。
  贞观、开元的群星璀璨,即使到了开元中期,依旧有李泌、张九龄那样的经天纬地之才,但此时终究是难觅了。
  一股深沉的无力感和对时代的惋惜涌上心头,但李炎掩饰得很好,依旧耐心倾听,適时鼓励。
  待到所有代表发言完毕,日影已然西斜。
  李炎总结道:
  “今日聆诸生高论,获益良多,诸生心繫家国,胸怀锦绣,实乃国家未来之希望。
  然治国理政,千头万绪,非一时一地可尽言。
  朕意,诸生可將今日所陈,各自整理成条理清晰的奏疏,务必详述其策之可行依据、施行步骤及可能应对之难。
  由郑卿匯集,三日后常朝,呈递於朕。朕当与宰辅诸公,细细参详,择善而行。”
  此言一出,等於给了所有发言者一个直达天听的机会!监生们激动不已,再次齐刷刷拜倒:“谢陛下天恩!吾皇万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