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爭议(求关注求支持)
第131章 爭议(求关注求支持)
行军司马衙署里,面对刘隱和刘好奇的眼光,刘台缓缓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二位兄长,弟欲以文取之。”
“何谓以文取之?”这次是刘隱出口问道。
“以大王名义上书朝廷,以岭南一体更利於管辖为由,请圣人將连州划入清海军。”
刘台说道。
连州行政区划的调整不是没有先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朝廷於韶州置韶、连、郴三州都团练守捉使,统辖三州军务。
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乃废。
既有此先例,自然也可以再次调整。
刘隱闻言,皱了皱眉,缓缓说道:“这的確不失为一个办法,只是能有用吗?”
刘也道:“倘若圣人不准呢?那岂不是一场空?”
刘台解释道:“诚如二位兄长所言,此策首要难度便是如何劝说圣人恩准此事。”
“弟以为,或可从韩建入手。”
“此前池元来时,曾对大王言道,韩建跋扈不已,颇多干预政事,以至宰相不敢自专“又,韩建以圣人名义行文四方,著四方诸道输献行在。”
“弟以为,或可以此为名义,厚赂韩建,促成此事!”
“於韩建而言,分割连州入清海军一事与他毫无瓜葛,不损害其利,却能收穫钱粮,更可卖我等一个人情,何乐而不为?”
刘听完,说道:“听元达如此分析,我倒觉此事有望矣。昭贤以为如何?”
刘隱也点点头,认可道:“此事从韩建入手,倒確有促成之可能。但我等与之素无交情,又该如何探听其態度?”
刘台不慌不忙道:“阿兄是忘了池元了?我料其此次南来监军,必也是走通了韩建之关係。”
“既已有一,自亦可有再。”
刘也道:“不错,这池元既从行在而来,必与韩建有关联,或可供利用。”
刘隱想了想,说道:“那便暂且以为,此事能成。”
“可即便如此,假使圣人恩准后,武安军与连州拒不奉詔,又当如何?”
刘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你朝廷可以下詔,但地方奉不奉詔,你却是没有办法事先预料。
如今朝廷威望尽失,不奉詔是极有可能之事。
若是费了许多劲去促成下詔一事,最终却毫无效果,岂非让人耻笑?
刘台对此当然也有预料,於是继续解释道:“阿兄所言绝非杞人忧天。”
“相反,我以为,武安军断然不会奉詔。至於连州,则当持无所谓之態度。”
“然则,我等却可以圣人之詔为名,堂而皇之地进入连州。”
“若遇阻挠,则可名正言顺发兵伐逆!”
听到此处,刘隱、刘二人都算是彻底明白了,合著刘台目的就是为了师出有名啊。
刘看了看刘隱,见他没有开口的意思,心想刘隱估计是怕自已说重了话,让刘台难堪。
於是他先开口道:“元达,如此大费周折,只是为了一个出师之名,是否有些得不偿失了?”
如果一开始就做了要以武力解决此事的打算,还不如直接就备战呢,犯不著绕这么一回吧。
刘台也承认道:“兄长说的是,此事確实有些周折。”
“但名不正则言不顺。兄长此前亦言广州人心思定,若无正当之名而强行出兵,恐非上策。”
在刘台看来,个几万钱换一个出师之名,是划得来的。
这可以让他们兄弟二人不被冠上穷兵默武之骂名。
说白了,刘台就是想又当又立,既想抢来连州,又想不背骂名。所以他愿意这个钱。
而且万一这事真就成了,真就如此得到连州了呢?事无绝对不是!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想法確实不那么完美就是了。
刘隱这时还是没有开口,转而起身起步来。
刘台、刘都知道这是刘隱思考事情的习惯,便也都声,等待刘隱开口。
刘隱了一阵,在舆图前站定,双手负后,缓缓问道:“二弟以为连州非取不可?”
“非取不可!”刘台很確定地道。御敌於岭北之外,是他的既定设想。
刘隱仰著头,看著舆图上的连州,下决心道:“既如此,那便依你所言,此事,由你全权办理。”
刘隱自然知道刘台的这个策略是有爭议的,但他选择信任刘台。
一来,是刘台一直以来的献策都没有出过什么问题。
二来,任何人任何事焉能时时处处完美呢?
刘台闻言,心中很是感动,慨然应道:“刘台遵命!弟定不负此命!”
玛德,自家大哥如此相信自己,就是自己脱一层皮,也得把这事办成办漂亮了!
一旁的刘也没有继续说话,他位置摆得很正。
自己只是个谋土,既然谋主决定了,那就全力帮助谋主达成目標即可。
“三刘”组合不三流!
事情既已议定,刘台当即风风火火离去,找池元去了。
刘台先去了监军院,结果被告知池元去海阳馆了,刘台又马不停蹄往城南而去。
过了一会,刘台在海阳馆市舶使衙署见到了池元。
池元很热情地接待刘台,毕竟刘台可是他的財主。
寒暄过后,池元问道:“二郎君既然找到此处,必然是先去了监军院吧?不知有何事如此著急找池某?”
池元心里想著和刘隱兄弟打好关係,在能亲近地称呼的场合,就绝不用官职来称呼。
刘台也不和他客气,单刀直入道:“台此来是有事相求。不知使君与韩太尉关係如何?”
此前昭宗已任韩建为检校太尉,故而刘台有此称呼。
听到刘台所求与韩建相关,池元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微微变了变脸色。
问道:“不知二郎君所为何事?某在华州之时,与韩太尉略有交通。”
池元不知道刘台找韩建做什么,因而也没把话说死。
“实不相瞒,我等欲请韩太尉玉成一事,但与韩太尉素无来往,不知从何做起,故特来求教。”
“敢问二郎君,此事可与韩太尉有利害瓜葛?”池元小心问道。
“並无。”
听到刘台的回答,池元心下鬆了口气,说道:“如此,此事当不难为。”
“二郎君可预备二份礼,寻韩太尉书记李巨川疏通关节后,再持重礼面陈韩太尉,此事应成矣。”
池元口中的李巨川乃是陇右人,乾符年间中进士。后为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闢为书记。
王重荣死后,被贬为汉中豫。未几,又被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闢为记室。
杨守亮后被李茂贞所破,欲投奔李克用时,为韩建所擒获,李巨川亦一同被擒。
李巨川於转运途中,题诗於树叶上给到韩建,词情哀鸣,为韩建所赏识,遂欣然解缚。
杨守亮死后,韩建即命李巨川为掌书记。
前文提到的韩建传文四方,请助粮餉於行在的文,便是出自李巨川之手。
昭宗因此深重之,而李巨川亦因此而名闻於天下。
只可惜最后李巨川做了替死鬼,替韩建背锅,为朱温所杀。
听了池元之言,刘台亦醒转过来,自己怎么忘了李巨川这个人。
好多事就是这样,明明应该想到的,却不知何故,总是隔了一层,就是想不到。
待別人提起,才恍然大悟。
走李巨川这条路,应是没疑问了。
但这个礼该如何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