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奇幻玄幻>晚唐岭南创业史> 第121章 考察(求票求支持)

第121章 考察(求票求支持)

  第121章 考察(求票求支持)
  当日,处理入会事宜直至午后方得清净。
  午后仍不时有刚得知消息的人赶了入会,秘书处的一干人等著实忙坏了。
  当晚,刘隱在振海楼里召集副会长、秘书少监、秘书郎等人开会议事。
  除了严德铭、蒲珂末、白泰轩、王洪亮等人外,刘、刘台作为海协会顾问,一同与会。
  严德铭首先匯报了当日入会的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一千人!
  就这还是控制首批入会会员的结果。
  这一千人中,蕃商占了近八成,毕竟现在蕃商才是海贸的主力。
  严、蒲、白、王四个与海贸关係密切的人,也对此感到惊讶,继而对海协会的前景充满期待。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接著刘隱又宣布了李知柔同意筑城方案一事,蒲、白二人更是喜不自胜。
  虽然早有预期,但现在是落地了,心情自然不一样。
  刘隱赶紧给二人降降温,让其不可得意忘形。
  又对海协会眾人道:“筑城一事,乃是海协会成立后第一事,诸位需同心协力,铸成此功!”
  眾人轰然应诺。
  “这首要之务,需抓紧招募一应工匠,不论天南海北、蕃人与否,皆可募之。”
  “次要之务,则需择地开窑烧砖。何处选址,诸位久居广州,可有想法?”
  说完刘隱看向严、蒲等人。
  严德铭略一思索,答道:“稟司马,城西北处有一湖名日兰湖,在下以为兰湖北侧是开窑烧砖之佳址。”
  听到此处,刘台脑海中马上浮现出兰湖所在的地形,不由暗暗认可。
  兰湖,大致是后世广州流湖附近。这个地方,在此时被用为天然的避风港。
  《元和郡县誌》记载“凡使客舟避风雨皆泊此”,一直到宋元时期兰湖仍保留水陆码头功能。
  元朝后期,珠江水道迁移,水源逐渐减少,到明万历年间就基本淤塞成浅滩了。
  房间里其余在座诸人,听严德铭说到兰湖亦有恍然大悟之感,都认为严德铭所选之处甚好。
  唯独刘隱对广州周边地形还不够熟悉,遂问道:“其有何特殊之处?”
  严德铭接著道:“稟司马,兰湖北侧靠近越井冈,便於就近挖土烧砖,兼可开採山石“兰湖上建有码头,其水道流经蕃坊之西直通郁水,製成之砖、开採之石可通过水路送达蕃坊,殊为便利。”
  刘这时插话道:“昭贤,严家主所言非虚。昔日愚兄曾泛舟兰湖,其水道甚是便利。”
  蒲珂末和白泰轩也纷纷出口,称此处极佳。
  刘隱遂定了下来。
  “其三,则是募集民夫。此事还需蒲、白二位会长多多出力。”刘隱接著分派道。
  “广州本地民夫之募集,则由严家主协助都府操持。”
  三人纷纷应下。
  要是工匠、材料、劳力这三项都弄妥了,那西城也就差不多可以开工了。
  议完正事,刘隱顺势在楼里设宴。
  今日海协会既完成开张,又把筑城之事议了个七七八八,著实值得庆祝一番。
  眾人尽兴方散。
  八月二十五日,各人按照各自任务忙活起来。
  蒲珂末、白泰轩兵分两路,蒲珂末南下南海诸国去招募劳力。
  白泰轩则北上,看看能不能在闽浙沿海一带招募到一些工匠。
  闽浙海贸也比较活跃,海商们之间也多有往来。
  严德铭和王洪亮也是分工,前者负责劳力,后者负责工匠。
  刘台也被刘隱抓差,让他去实地考察兰湖砖窑选址。
  刘台带著苏成等几个亲卫和海协会指派的几人,出了西门,往兰湖而去。
  到了兰湖码头后,乘船往湖北侧而去。
  这还是刘台到广州后第一次到郊区。
  只见兰湖面积颇广,湖面水波不兴,平整如镜,果真是个船舶避风的好地方。
  越井冈在湖的北部和东北部豌而去,山水相依,平白增添了些雅趣。
  难怪刘会来这里泛舟,確实有种“久在樊笼里,復得返自然”的感觉。
  刘台站在船上,放眼望去,见山岭鬱鬱葱葱,秀气非常,果然不愧日后越秀(粤秀)
  之名。
  兰湖东岸建有一亭,名曰余慕亭,乃是某任广州刺史李瓏所建,本意是给往来的客商与游人提供落脚之处。
  结果余慕亭因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逐渐演变成唐代文人集会之所在,在诗坛留下了“兰湖秋月”之名。
  张九龄《送广州周判官》一诗中,“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中的“津亭”即为此亭。
  船只靠上北岸,刘台登岸前行,寻找適合搭建砖窑的场所。
  挑选一番后,刘台选定兰湖北偏西的一座山脚下。
  此地距离山岭和兰湖適中,既不会运土太远,也不会运砖太远。
  海协会隨员中自有人画图记载,方便日后施工,返回之时,刘台特意走了水路,顺道考察了一番水运条件。
  路过蕃坊之西时,看到那些寺院,刘台不由有些想打它们的主意。
  要那么多寺庙作甚!且待来日吧。
  刘台一行人悠悠坐到郁水边,在南门码头上了岸。他们这行人可说是任务最轻鬆的了。
  不说蒲、白二人泛海辛苦难耐,就是严、王二人招募劳力,那也是颇费周章。
  刘台到都府向刘隱交了差,本想溜回府休息一下,奈何还是事业心作崇,来到了军营。
  今日並非规定操练的日子,军营里颇为安静。刘台悄悄绕了一圈,发现在做什么的都有。
  刘台回到自己帐中,低头思索了一阵,一个久已有之的想法变得更加强烈。
  刘台取来笔墨纸张,將自己的想法写了起来。
  涂涂抹抹一阵,刘台看著自己所写,点了点头。接著又誉写了几份,待墨汁阴乾,收了起来。
  做完这些后,刘台起身出了营帐,离营回到了城里。
  一天要结束之时,刘台在刘隱衙署见到了前来匯报今日进展的严德铭和王洪亮。
  总体来说进展还算比较顺利,特別是严德铭壮丁招募这块。
  以前筑城大多是徵发役,不仅不给钱,还要自带乾粮。
  这回有蕃商支持,壮丁们可是有粮餉可领,积极性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
  王洪亮这边工匠募集会稍微进展缓慢一些,这也正常。
  有一技之长的匠人本来就少,而且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营生。
  匆促之间,能招到人就不错了。
  刘隱也勉励了二人一番,让二人继续。
  接下来的时间便是等待了。
  八月二十七,刘台入营主持操练。
  操练结束后,刘台让亲卫將一眾副將喊了过来。
  不多时,梁克贞、吴榕、暨彦、程宝、万景忻、方德昌六人都来到了帐里。
  这里头就吴榕资歷最老,当下首先开口问道:“军使召集我等,不知有何吩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