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如何搁置內阁
“这个热气球……大明能造出来?”朱棣面带期待之色问道。
於琛想了想,造热气球所要使用的东西,在大明大都能找到东西替换。
“应当问题不大,”於琛回答道。
朱棣嘆然点头,於琛所说的热气球,让他看到了另一种用途。
仗打得多了,第一时间便会往军事方面上靠。
俗话说登高望远,站的越高,看的便越远。
以往两军对阵,双方不管怎样拼杀,比的终究都是兵力数量,以及对敌军信息的掌控。
站在地上,自然是无法了解远处敌军如何排兵布阵,周围有没有埋伏的敌军。
可要是能顺著热气球站在天上,目光所及之处,敌军是何阵型,大概有多少兵力,薄弱点又在哪里,便能看的清楚,避免被敌军突袭,更可以先发制人!
这一点点先机,往往便能决定一场大战的胜负!
甚至可以做到以己之强,攻敌之短,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
这个热气球,很重要!得造出来!
“要用何材料,多少人手,你列个单子,”朱棣朝於琛说道。
朱高炽又给他找来一张乾净纸张,於琛边想边写。
热气球的球身,应当用动物的皮革缝製,越多越好,不光是牛羊,大型野兽也可以。
而动力源则需要煤炭,以及可以控制炭火的炉子,这需要大明的匠人为热气球量身打造。
写好之后,於琛拿给朱棣看。
“三日之后,我会准备好你需要的话东西,到时你为监製。”
於琛无奈,“陛下,我这还要推行数算,现在又要造热气球,分身乏术啊!”
朱棣皱起眉,数算是往后一国发展极其重要的大道,不能耽误,可热气球对大明也很重要,可以立时带来提升,同样是一定要造出来的。
这些事都需要让於琛一个人忙活,確实有些强人所难了。
“这几日你先继续推行数算工作,我让工部做准备,准备好知会你一声,你得了空閒,便去看一眼指导他们如何製造热气球即可,如何?”朱棣说道。
於琛闻言点了点头,这样一来起码会轻鬆一些。
这个话题结束,於琛便想离开。
朱棣却让他不要急。
前几日於琛出门,许久不能听於琛讲述后世歷史,朱棣可谓是白爪挠心。
朱家后世子孙一个比一个奇葩,短短百年就將大明霍霍的不成样子,朱棣听的血压都高了。
说实话,若不是有规避日后歷史上错误的这份心,朱棣都不想再听於琛讲下去了。
上次讲到了弘治,做成那个鸟样子都能被称为中兴,可想而知后面的朱家皇帝都是什么废物!
朱棣没有了解他们“光辉事跡”的欲望,但大明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灭亡,他还是要弄清楚!
还有那个满清,到底是哪方势力,也要明了,在朱棣的有生之年,必定要將这股势力剷除!
於琛看了看外面天色,距离天黑还有段时间,便再度坐下,组织了一番语言,开口说道:
“弘治十八年,孝宗病逝,太子朱厚照继位,改年正德,或许是受孝宗影响,朱厚照即位之初,颇为勤政,但並未持续太久,便鬆懈下来。
彼时內阁势大,朱厚照开始重用宦官,当时有以宦官刘瑾为首的八虎,借皇帝宠信,一度压过內阁,
但刘瑾八人並非良人,得势之后开始专权,许多朝臣受其迫害,下场惨澹,朝廷吏治腐败不堪。”
果然没好事,朱棣面色直接沉了下来。
“正德四年八月,刘瑾奏请派御史到各处清理屯田,奉命前往的御史等官,多迎合虚报,各边偽增屯田数百顷,悉令出租,
派往寧夏的大理寺少卿周东,甚至当五十亩为一顷,多征亩银向刘瑾行贿,当地戍將卫卒愤怨不已,
正德五年,天下苦刘瑾久矣,时驻守寧夏的藩王安化王朱寘鐇乘机以清君侧诛刘瑾之名,起兵造反。”
朱棣听的麵皮直抽,清君侧……又是清君侧。
“安化王起兵之后,进度神速,朝廷还未得报,便已经从寧夏打到了陕西。”
朱高炽听的同样心惊,这安化王造反之势未免也太快了些!
想当年朱棣起兵靖难,何其艰难?几度被南军打的大溃,险些中道崩殂!
於琛继续说道:“所幸安化王之乱被顺利平定,安化王被处死之后,討伐刘瑾的檄文被摆在朱厚照面前,文中奏陈刘瑾诸多不法之事,並说刘瑾是故意激变寧夏,心不自安,必將图谋不轨。
朱厚照心中生疑,便下令连夜逮捕刘瑾,次日交廷臣议罪。
据说刘瑾被缉拿后官兵抄籍家產,抄出黄金二十四万锭,另五万七千余两,银元宝五百万锭,另一百五十八万余两,以及眾多珠宝器物
除此之外,还在刘瑾府中发现衣甲、弓弩、袞衣、玉带等物,
朱厚照原本是想謫降刘瑾,抄家后得知结果大怒,將刘瑾下狱审讯,六科弹劾瑾罪行三十余条,最终凌迟处死,榜示天下,
除了这个安化王,还有一个寧王,在正德十四年,於南昌起兵叛乱,不过寧王造反势头要小的多,朱厚照御驾亲征平乱半途,寧王便已经伏诛。”
朱棣听的面沉如水,拳头紧紧攥起。
有过靖难经验的他深知,接连两次藩王起兵造反,势必会给大明带来不可估量的伤亡损失!
而且刘瑾一个宦官竟能敛財黄金二十四万锭,银两百万锭,这朱厚照是猪油蒙了心不成?!
这样的大明,焉能有不亡之理?
朱棣很是心累,他有预感孝宗之后的皇帝会很荒唐,可再怎么荒唐也要有个限度!
朱厚照把大明当成什么?肆意把玩的器物不成?对身边之人竟无一点防范之心!甚至造了甲弓都不知道,將治天下当做儿戏?
真是混帐!
而朱厚照任用宦官抗衡內阁的做法,也让朱棣更加清楚届时內阁对皇权的掣肘到了何种地步。
朱厚照再怎么说也是皇帝,若不是实在没了办法,想必也不会用如此昏招。
此时大明已经有了內阁的雏形,朱棣本打算任用辅政,减轻皇帝的负担。
可这样的內阁,还有存在的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