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于谦之才,可为肱骨之臣
来到屋內,朱高炽便看到了正在抱著碗嗦面的于谦。
“见过太子殿下,”青锁率先朝朱高炽行了一礼。
朱高炽在此处见到青锁,颇为惊讶。
先前於琛帮著青锁出宫他是知道的,可却不知青锁跑到了於琛这里,顿觉两人之间有点猫腻。
你小子,原来打的是这个算盘。
朱高炽揶揄的看了於琛一眼,后者撇了撇嘴,他可没做亏心事。
于谦得知眼前这个大腹便便之人是太子,也忙起身朝朱高炽行礼。
“草民于谦,见过太子殿下。”
于谦虽然只有八岁,礼数却很周到。
“不必多礼,”朱高炽摆了摆手,隨后问了于谦一些问题。
于谦自是从容对答,这份气魄让朱高炽感到意外。
一个八岁的孩子,见到他这个太子竟然能不受丝毫影响的与他从容交流!
这小傢伙还真有点说法。
看了一眼於琛,朱高炽再次问了于谦一些数算与经义上的问题。
数算马马虎虎,只能算是平常,可一谈起经史子集,于谦便滔滔不绝起来。
於琛心中嘆了口气,露馅了啊。
朱高炽听著小小的于谦,讲著自己在书籍中理解的道理,双眼放光。
这小傢伙,栋樑之材啊!
刚才那些问题,若问的是於琛,他绝对答不出来。
或许从六百年后来到大明的於琛懂得不少道理,但面对专业经史知识,要引经据典,於琛就成睁眼瞎了。
可眼前这个只有八岁的孩童,却能对他的问题一一作答,说出自己的理解。
儘管一些作答的角度,在朱高炽看来还略显稚嫩,但却未偏离主旨。
朱高炽敢肯定,只要將这个于谦细心培养,日后定然会成为大明的肱骨之臣!
“好!好!好!”朱高炽抚掌讚嘆。
隨后他拉著於琛来到后院,“你跟我说实话,这个于谦到底是什么人?”
於琛乾笑两声,“你说什么呢,我之前不是跟陛下说过了。”
本书首发 101 看书网体验佳,101????????????.??????轻鬆读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若不是我今日亲自过来看,还真信了你的鬼话,这小傢伙熟读经史子集,深諳圣人之道,明明是做文臣的好料子,你便要拉著他研究数算,这不是暴殄天物?”朱高炽说道。
“你说什么呢,我怎么听不懂,”於琛装傻,“他就是个小孩子,喜欢读点书罢了,哪有你说的那般离谱。”
朱高炽指了指他,“行,等你到了我父皇面前也这般说,看他信不信你。”
“我这就去跟他匯报,”朱高炽说著,就要往外走。
於琛连忙將他拉住,“你看你,又急,
实话跟你说,这个于谦其实是我祖宗,歷史上確实留了名字,不过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一个兵部小郎中,我如今得了陛下恩宠,自然希望惠及祖上,这不算什么大事吧?”
于谦虽然在大明朝初期极为重要,但仕途之路並不顺畅,因性格直率,与上司同僚的关係都不怎么样。
永乐年间中进士被授御史之职,宣德年间汉王造反,于谦痛斥朱高煦不该目无王法,受朱瞻基赏识被任命江西巡案,后又升为兵部侍郎。
到了这个位置,再想往上挪就费力了,又因为于谦性格清廉刚直的原因,人际关係差强人意,多年未曾晋升。
到了正统年间,宦官王振当权,于谦因长期未晋升的原因,举荐他人补缺,被通政使李锡诬告“怀恨推举”。
王振便藉此机会將于谦下狱,判处死刑,但于谦在宣德年间为民做了许多实事,贤名在外,因此百姓联名上书、加上藩王求情,这才免於一死,降职为大理寺少卿,之后復任巡抚。
英宗朱祁镇与王振决意御驾亲征之时,于谦与当时的兵部尚书鄺埜极力劝諫,但未果,最终朱祁镇被也先捉了去。
瓦剌派兵围困北京城,朝廷危急,对於如何对待瓦剌朝臣意见左右不一,于谦便站出来强势主导朝局。
因鄺埜在土木堡遇难,于谦升为兵部尚书,总督军务,亲自於九门督战,最终击退敌军。
只是当英宗以夺门之变復辟之后,石亨、徐有贞等人诬陷于谦“谋立外藩”,將其下狱,最终含冤而死,成为皇权斗爭的牺牲品。
要说于谦做错了什么事,於琛不觉得,他只是尽到了自己臣子的职责,保卫大明。
至於站队英宗与景泰帝更是无稽之谈,英宗的所作所为于谦都看在眼里,如何不知朱祁镇不是个合格的皇帝,自然没有帮他復辟的必要。
而夺门之变事发突然,且早有预谋,太过迅速,于谦来不及反应,朱祁鈺便成了阶下囚,大势已去。
如果必须给于谦安个罪名,只能说他能力太过出眾,性格太过刚直,他不依附派系,不参与爭斗,这样的人在官场上往往都是没好结果的。
至於有人说大明朝后面的文官把持朝政,皆是因为于谦在正统年间为文官集团爭夺了话语权,则更是笑谈。
若不是于谦力排眾议拒绝打开北京城门,调集兵力死守北京城,大明朝或將成为另一个宋朝而南迁。
文官的崛起不是因为于谦爭夺话语权,兵部尚书的官职一直都在,不见其他人能做到这一步。
而是因为朱祁镇御驾亲征土木堡全军覆没,將大明朝主要武將力量全部葬送,有名有姓死在土木堡的武將有66人,包括2位公爵、3位侯爵、6位伯爵,中低级武官更多。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寧侯陈瀛、西寧侯宋瑛、武进伯朱冕、恭顺侯吴克忠、駙马都尉井源等人全部战死。
开国功臣之后,与靖难功臣集团几乎被全歼。
武將不同於文官,要想上位,是需要依靠军功的,没有军功便没有话语权,大批武將战死造成了权力的真空。
虽然土木堡死的文官亦不在少数,包括当时的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翰林院与监察御史等大批官员,多达52人。
但文官天然要比武將更容易获得话语权,大批武將缺失的权力真空便被文官迅速补上,自此之后,文强武弱就成了大明朝的主要局面,占据票擬权,主导文官的內阁更成了重中之重。
以于谦的性格,其实更適合学术研究,数字不会骗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而不是投身於变幻无常的权力斗爭中去,在权力交接时被政治倾轧。
所以於琛才会想办法避免于谦再次踏上仕途之路,一起去钦天监看星星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