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入內阁

  “陛下今日想听什么?”
  华盖殿,
  於琛在蒲团上熟练的坐下,看向面前的朱棣。
  朱棣欲让於琛入朝为官,於琛出言婉拒,说要回去斟酌后决定。
  一连几天,朱棣左等右等,不见於琛来答覆,又听暗哨所报,於琛应邀去了徐府赴宴。
  终於朱棣等不了了,派人將於琛叫入宫中。
  看著眼前愈发惫懒的於琛,朱棣总想往他脸上来几巴掌,好让他打起精神,好好为大明效力。
  心中有追求,且较为勤奋的年长者,看向不成器的后辈时,总是恨铁不成钢。
  “你说我要听什么?我要你的答覆,可愿入朝为官?”朱棣没好气的说道。
  於琛挠了挠头,“陛下,非是我不愿意,而是我没从政的经验,空占了职位事小,坏了陛下的事罪过就大了。”
  做官这件事,於琛仅有的经验还是上学的时候被评为班长,后来因口头爭执跟人打架,班长很快又被擼了,还挨了班主任用高跟鞋踹了几脚。
  如果朱棣能给他个閒职摸鱼混日子倒也能接受,就怕朱棣拿他这个穿越者当骡子使,这跟於琛对未来的愿景背道而驰。
  於琛自始至终期盼的,都是领了朱棣的赏赐之后好好享受生活,顺带为朱棣解决一些问题,改变大明日后的结局。
  且大明的官场也不好混。
  於琛没有领兵作战的经验,跟武职无缘,只能从事文职。
  而大明的文官,那一个个心眼比筛子都多,不给你使绊子都能让你混不下去。
  这如何要得?
  那些御史言官可不是学生会纪委,抓住你的毛病是真往死里整啊!
  朱棣摇摇头:
  “这不是理由,没有人是生来就会做官的,你无做官经验,可以慢慢学,便是犯了错事,我也可以宽大处理。”
  於琛心中腹誹,宽大处理又不是不处理,你休想糊弄我。
  “你可知道,我特许你入朝为官,是多少人做梦都想,求也求不来的?”朱棣耐著性子,循循善诱。
  “陛下恩德,草民惶恐,只是……”於琛话说半截,被朱棣打断。
  “你这泼皮!朕好言好语与你还说不通?事到如今朕实话跟你说,这是命令,不容你抗旨!”朱棣严厉道。
  这下於琛没话说了,他现在可没抗旨的胆子。
  “那,还望陛下能给草民安排一个不那么重要的职位,起码不会误事。”於琛想了想说道。
  见於琛鬆了口,朱棣满意的点点头。
  “既如此,那便给你个学士之职,平日里只入內阁听调,公务一事,你可慢慢学习。”
  “內阁?”
  听到这个名字,於琛又忍不住哆嗦起来。
  实在是明朝內阁的名声太大,大的能嚇死人!
  他刚还说想要个閒职,內阁能算閒职吗?
  事实上,还真算。
  明朝內阁这一特殊机构,起源於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皇帝的工作量大幅增加。
  而过於高强度的工作,即便是朱元璋和朱棣这样的勤勉皇帝也常常感到劳累,於是便另设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成为皇帝之顾问,为皇帝分担压力。
  朱棣即位之后,命一些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討等官,入午门內的文渊阁当值,参预机务,这时候才有了內阁的具体概念。
  洪武年间的內阁成员,品级不高,也无固定內阁职务,只是让翰林学士、侍讲学士等官员以“顾问”的身份参与起草詔令、批答奏章,权力十分有限,仅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无决策权。
  经惠帝之后,到了朱棣这里,因皇帝政务繁忙,逐渐倚重翰林学士处理政务,內阁便顺应著逐渐开始制度化。
  朱棣设立“殿阁大学士”如大殿大学士、中极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依旧由低品的翰林院官员(多为五品)担任,负责起草詔书、批阅奏章。
  一些重要人物,如解縉、胡广、黄淮等,在这个时候进入“內阁”。
  此时內阁职能开始逐渐扩大,能够参与到军国大事的討论,但仍无正式行政权。
  到宣德至成华时期,因皇帝逐渐懒政或年幼,內阁由於与皇帝的亲密性,不可避免的逐渐成为实际政务中枢,大学士权力隨之进一步扩大。
  这时候內阁大学士正式定为首辅、次辅等序列,尤其首辅地位凸显,负责协调內阁一应事务。
  加之重要人物如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在宣德、正统年间,以自身能力以及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內阁权威。
  为这时期內阁首辅爭取了“票擬”权,即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批红。
  內阁大学士的品级也逐步提高,部分兼领六部尚书衔,进一步增强內阁权威。
  这个时期的內阁开始参与重大政策制定,如军事、財政等,但仍需皇帝最终裁决。
  再往后,因弘治帝对內阁的信任,嘉靖初年皇帝年幼,之后又专注於修道,內阁终於实际掌控政务,权力也隨之达到巔峰!
  这个时期的內阁首辅,如刘健、谢迁、杨廷和等威望极高,几乎代行丞相职权,负责朝廷全面政务,內阁几乎已经成为另一个“相府”。
  不仅票擬权得到进一步巩固,甚至可以直接影响皇帝的决策,部分首辅更甚,能直接左右朝政。
  此时的大学士多兼尚书官职,品级已经升至正二品或从一品,地位与六部尚书平齐甚至更高,內阁的权威性已经无人可比!
  但內阁终究身为臣子,手中权势过大,註定避免不了受到皇帝的猜忌,从而爆发衝突。
  如嘉靖中期,內阁高度集权,严嵩专权后倒台,皇帝便开始对內阁加强控制。
  这个时候大学士仍主要负责票擬,但皇帝已经换了路子,常常亲自批红,或通过司礼监干预,內阁的自主性开始下降。
  加上內阁与司礼监之间的矛盾,內阁首辅地位再次开始受宦官掣肘。
  到了万历至崇禎时期,內阁便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