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明君与忠臣

  几杯酒下肚,话匣子就打开了,徐膺绪和徐辉祖毕竟是高门子弟,与人高谈阔论的能力自不会弱。
  “帖木儿国与大明不同之处眾多,就拿饮食举例,帖木儿国信奉教义,名为伊斯兰教,他们认为猪肉和狗肉是不洁之物,从来不吃,”於琛说道。
  徐辉祖道:
  “我听父亲说过这些,西方国家连信仰都怪怪的,猪肉和狗肉不能吃,那普通百姓岂不是很难吃上肉?”
  於琛听后点点头,算是回答。
  不能吃猪肉与狗肉,剩下可以食用的肉食一般更加昂贵,一国高层还好,普通百姓想吃肉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一点大明就好的多,虽有佛教不杀生教规,但大明信佛之人只在少数,大部分国民生活不受影响。
  而帖木儿国的教义,是从上至下执行,从苏丹帖木儿,到朝廷官员,再到下方百姓,皆以教义加强统治。
  问题是此时生產力十分有限,排除最好畜养的猪,和价格昂贵的牛羊,基本上没什么螚吃的肉了,所以鸡成了主流,
  这也不怪后世大盘鸡会从西北传遍中国。
  “我向帖木儿提过意见,可惜他並未採纳。”於琛摇摇头说道。
  “確为怪事,”徐膺绪饮了杯酒,点点头道。
  不吃猪肉和狗肉,那帖木儿国的猪狗该如何处理?无论如何,都是平白浪费。
  “於贤弟,如今帖木儿死了,帖木儿之孙哈里勒继位,你觉得他当政如何?”徐辉祖问道。
  於琛略一沉吟,“太过年轻,阅歷不足,手腕不够强硬,若做守成之君,或许还够,进取是难了,对大明几乎没有威胁。”
  “可同样有人覬覦他的苏丹之位,”徐膺绪道。
  於琛点头:“威胁最大者,当属帖木儿四子沙哈鲁,所以托他的福,哈里勒才会派人送傅安回国,顺带寻求援军,我才能来到大明。”
  徐辉祖哈哈笑了起来。
  又是四叔与侄子爭天下,这种桥段在他看来属实是有些地狱了。
  偏偏在歷史上,这两个当四叔的,还都成功把侄子揍了一顿,成功抢夺王位。
  若不是哈里勒这边有个於琛是变数,恐怕哈里勒的好日子也不会太久。
  “前些日子陛下答应帖木儿国援助的请求,朝上还有许多人反对,如此看来,陛下这是准备坐山观虎斗,乃是明智之举。”徐膺绪说道。
  这一点於琛早就知道,听后点头附和。
  “毕竟沙哈鲁是跟著帖木儿一路磨练出来的,真让他夺了苏丹之位,威胁性肯定要比哈里勒高的多。
  “若换作是我,我也会和陛下一样做出相同的选择。”
  “看来於贤弟对政事颇有见解,那以於贤弟看,三年前的靖难,惠帝想要取胜,该如何做?”徐辉祖问道。
  他已经有三年时间未曾这般与他人聊的畅快了,加上酒精的作用,说出的话也变得愈发大胆。
  於琛夹了口菜,看他一眼,心道这老哥聊到这里,估计遗憾更深。
  徐膺绪与徐妙锦两人此刻面色变得异常,看著於琛。
  他们没想到自家大哥会突然问出这个问题。
  只怕於琛不敢轻易作答,毕竟当今皇帝正是当年靖难之人。
  却不料於琛半点也不犹豫,开口道:
  “其实惠帝什么都不用做,便可以轻鬆取胜,但他心性软弱,当断不断,更是频频犯错,听信纸上谈兵之言,临阵更换主將,將大好局势都白白葬送了。
  像这样的人,无法將大明发扬光大,当今皇帝是雄主,比他要强,靖难打了四年,令大明险些伤了元气,但从长远来看,当今皇帝克承大统乃是好事。”
  徐辉祖也没想到於琛会说出这样一番话。
  他本来是因为多年不曾与外人交流,多喝了几杯酒,又恰好谈论到哈里勒与沙哈鲁这对叔侄,勾起心事,有感而发。
  他也並未想过让於琛给出答覆,甚至问出口就暗道失策,想要用別的话题岔开。
  毕竟他在家中,有时徐膺绪都不会接他这个话茬,还总让他谨言慎行。
  却没想到於琛是个铁头娃,根本不怕,开口却將他心中的意难平说了出来。
  是啊,当初若是朱允炆肯听他的,何至於丟了皇位,落个至今下落不知,生死未明的下场?
  简直比他还要悽惨。
  不过於琛说的后半句话,也让徐辉祖无法反驳。
  他的遗憾归他的遗憾,朱棣確实比朱允炆更適合做大明皇帝。
  文治方面,惠帝未必会比朱棣强,但武功方面,朱棣能甩惠帝一百条街!
  就凭这一段言论,值得徐辉祖对於琛另眼相看!
  “好!於贤弟果然不同凡人,愚兄听得今日之言,当浮一大白!”
  说完,端起酒杯朝於琛遥遥一敬,仰头吞下。
  “我若是能早些结识於贤弟,这三年时间也不会如此苦闷。”
  徐膺绪已经开始给徐辉祖打眼色,示意他少说两句。
  而於琛虽然能客观看待朱棣叔侄俩,但真要从心里说,他对徐辉祖还是欣赏的。
  纵然可以以成败论英雄,但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徐辉祖固然是输了,但他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何错之有?
  大明战神李景隆阵前变节,开门投降,难道就比徐辉祖做的好?
  朱棣与朱允炆爭皇位固然可以看做是老朱家內斗。
  但政变也不能如此轻易的定性,只因战事一响,就有数不清的士兵和百姓丧命。
  从那一刻起,双方所背负的意义就不同了。
  於琛前世就是个小老百姓,便只会从老百姓的目光去看问题。
  当时大毛二毛爆发战爭,双方把人脑袋打成了狗脑袋,无论得利的是哪一方,於琛看到的都是那些在战火中家破人亡的可怜百姓。
  所以战爭就是战爭,从来不是儿戏,像李景隆这种变节者,理应受到唾骂。
  哪个皇帝不希望自己身边都是忠臣良將?
  惠帝固然无能愚蠢,碰上李景隆这廝只能算他倒霉,而能有徐辉祖这样的忠臣,则是他的幸运。
  只是可惜啊,所效忠之人,非是明主。
  这是身为臣子的无奈与不幸。
  徐辉祖效忠的若是朱棣就好了,於琛想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