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回身四顾心茫然

  汉王有朋友吗,有。
  赵王整日与他形影不离。
  朱棣身边有朋友吗,道衍算一个,二人已经相互扶持,共患难多年。
  可朱高炽身边,除了太子妃张氏,没一个能说心里话的人。
  而有些话,是不好跟枕边人说的,只能跟朋友诉说。
  以前这些话朱高炽无处诉说,都是憋在心里,直到逐渐跟於琛接触,慢慢熟悉。
  儘管知道於琛是后世人穿越而来,但有他在身边,朱高炽总算是有了个可以不用顾及太子的架子,放鬆下来说说话的人。
  就算是说些废话。
  在今天之前,朱高炽一直担心,万一於琛的粮食种不出来,朱棣要降罪於琛,他该怎么办?
  他不敢反抗朱棣,但也做不到袖手旁观。
  如今土豆玉米顺利种了出来,朱高炽终於鬆了口气。
  眼看朱棣要赐官给於琛,结果於琛还在犹豫,朱高炽哪能不急。
  真要让於琛领了赏赐,拍拍屁股跑去各地瀟洒了,又没人能跟他说话了。
  於琛没想那么多,只是单纯觉得做官还得每日上值,太累了。
  朱棣如果能给他些金银田產,有什么问题直接来问他就是,或者是想继续了解后世歷史,於琛也乐意跟他讲讲,只要朱棣不发飆。
  “这……陛下,草民才疏学浅,恐怕难当大任,此事怕是不妥啊。”於琛说的很委婉。
  朱棣看著地上的一堆土豆和玉米,想了一下摆摆手:
  “此事你无需担心,朕亲自下旨,没人敢说什么。”
  於琛战术后仰,那不更是把他往风口浪尖上推?
  到时候指不定多少人眼红呢,更容易遭人嫉恨啊!
  不说武將,大明朝的文官一个个都是狠角色,杀人不见血的那种!
  这要真去了不就是送菜的?
  “还请陛下容草民斟酌几日。”於琛说道。
  朱棣微微蹙眉,最后点点头:
  “那好,朕给你时间。”
  一直在旁边站著的夏元吉看著眼前的一切,颇有种是他疯了还是朱棣疯了的怪诞之感。
  想他早年丧父,刻苦研读二十载,洪武二十年才入了太学,负责撰写詔书,在位勤勤恳恳工作七年,到惠帝执政才升为户部右侍郎,又到朱棣靖难后登上皇位,授他户部尚书一职。
  这其中多少曲折多少辛苦,只有夏元吉自己知道。
  能坐上户部尚书的位子,夏元吉心中也有自傲,这都是他努力得来的结果。
  可如今跟於琛一比,就显得有些滑稽了。
  据他所知,於琛是从撒马尔罕跟隨傅安来到大明的,並不是大明生人。
  且於琛十分年轻,观其样貌顶多也就二十二三岁,这样一个跟脚不明的年轻人,值得朱棣如此恩宠?
  自己经年辛辛苦苦工作,加班加点更是常態,老板却当著她的面如此关照於琛这个外来户。
  夏元吉心里多少有点酸酸的,心中嘆了口气。
  真是时也,命也。
  即便这些高產的土豆玉米是於琛带到大明,赏赐即可,如何能轻许官职?
  如果於琛知道夏元吉的想法,定会拉著他的手表示赞同。
  “陛下,”於琛再度开口,笑著说道:“你之前答应我的……”
  “少不了,你说,你想要什么?”
  “草民怎敢跟陛下提要求,陛下给什么,都是对草民的赏赐,只是希望陛下能额外满足草民一个要求。”於琛拱手说道。
  朱棣背起了手,“你说,我听听。”
  “宫女青锁,草民曾答应过她,等我有机会便求陛下准她出宫,好好过日子。”
  於琛此话一出,眾人都有些傻眼。
  让你提要求,你就提这种要求?
  简直是暴殄天物!
  朱棣还以为於琛会狮子大开口,却没想到只是为了一个小小的宫女赎身。
  这对朱棣来说只是一句话的事。
  “仅仅如此而已?”朱棣不確定的问道。
  於琛道:“圣人言,人无信不立,既然答应了人家,就该说到做到。”
  朱高炽瞪大了眼睛,眉毛挑的老高。
  这人是於琛?
  他认识的那个於琛,怎么会说出这种话?
  强烈的反差感让朱高炽感到不適应。
  合著在別人那就是一诺千金,到了他这,前脚说过的话,转头就说记不清了!
  朱棣微微頷首:
  “既如此,青锁明日便能出宫,尚功局会给她一笔嫁妆,其余的就管不了了。”
  “谢陛下。”
  朱棣又转头看向夏元吉:“夏尚书,这些土豆和玉米,朕便交给你们户部了,可要尽心栽培。”
  “臣领旨!”
  夏元吉恭敬答道,隨后吩咐一眾人手將土豆和玉米全部带回户部,田里的辣椒和番茄,也採摘了九成,留下了於琛那份。
  “回去等著吧,明日便会有人去给你分发赏赐。”朱棣摆了摆手,就要带著徐妙云几个回宫,最后又说道:
  “对了,莫要让朕等太久。”
  朱棣眾人离开之后,於琛先是將田里剩下那些辣椒和番茄都摘了回去。
  番茄不经放,他本来想让它多在地里长两天,可土豆玉米收完之后,那些值守的士兵被朱棣都撤走了。
  没人看著,用不了两天番茄就会被天上的鸟和地上的野物给糟蹋了。
  收拾完一切,回到院子里,於琛突然有些迷茫。
  土豆和玉米都种出来了,朱棣的赏赐隨之也会下发,接下来他该做什么?
  穿越到此已有两年之余,他和这里的人们一样吃饭,一样生活,但总觉得隔阂存在。
  那是过去与思想的差异。
  於琛与其他人说手机,说网络,说飞机,他们全都不理解。
  无论是帖木儿、哈里勒、朱棣、还是朱高炽,他们属於这个时代,他们都有自己的使命,也都有清晰的目標。
  就像朱高炽,他的好目標便是等著朱棣嗝屁之后,登上皇位,与他的好大儿一起开启仁宣之治。
  而於琛不属於这个时代,也没有长远的目標。
  他在帖木儿国时的第一个目標是活下来,之后是带著后世的高產作物来到大明。
  现在大明已经有了土豆和玉米,想必以后一定能发展的更为迅猛,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是板上钉钉的。
  那么於琛接下来还要做些什么?
  像这个时代的人们一样,娶妻生子,延续香火?
  还是继续把他所知的一些技术教给大明?
  要说大明已经是中国歷史上工业製造业最为发达的朝代,一些后世的基础工业是有实现的可能。
  可问题是於琛对那些专业的知识是一知半解,该如何指导大明发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