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归乡

  第290章 归乡
  傍晚,全聚德和平店前热闹非凡。
  六层新式小楼立在街边,门口两根白色石柱笔直挺拔,中间悬掛著红底金字的“全聚德”牌匾,牌匾下方掛著两盏红灯笼,灯光映得墙面暖融融的。
  门口排著长长的队伍,有提著礼品的家庭,有穿著西装的生意人,还有几个高鼻樑的外国人,大家都著脚往店里望,烟火气十足。
  李哲站在店门口,低头看了眼手錶六点五十五分了。
  他抬眼扫过人群,很快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马科长穿著灰色衬衫,戴著黑框眼镜,微胖的身材在人群中格外显眼,正快步往这边走。
  李哲笑著迎上去,伸手与对方相握:“马科长。”
  马科长笑道:“李老板,路上遇到个熟人,耽搁了几分钟,让您久等了。”
  “我也是刚到,咱先进去。”李哲做了个请的手势,领著马科长往店里走。
  他心里清楚,这次能以低价拿下亚运村的商铺,林为民牵线是一方面,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马科长。
  这次请马科长吃饭,一来是感谢,二来是想托他找个靠谱的装修队,五百多平米的超市装修不是小事,专业的队伍才能省心。
  至於请马科长吃饭的事,他之前也跟林为民提过一嘴,算是打了招呼。
  两人走进一楼大厅,喧闹声瞬间扑面而来。
  大厅里坐满了客人,每张桌子都围著人,有的在举杯碰酒,有的在討论烤鸭的吃法,服务员穿著白色制服穿梭其间,手里端著餐盘快步走动,偶尔还能听到“借过一下”的招呼声。
  空气中飘著烤鸭的焦香和甜麵酱的香气,勾得人食慾大开。
  “我在二楼订了包间。”李哲领著马科长上了楼梯,二楼比一楼安静不少,走廊两侧掛著一幅幅字画。
  两人走进提前订好的“福顺”包间,包间不大但很雅致,墙上掛著幅水墨荷图,桌上铺著白色桌布,墙角还放著一盆绿植,透著几分愜意。
  服务员很快跟进包间,递上一份菜单,又泡了壶茉莉茶,轻轻放在桌上。
  “马科长,您看看,想吃啥隨便点。”李哲把菜单推到马科长面前。
  马科长也不客气,翻著菜单点了道“盐水鸭肝”和“酱肘”,又把菜单推回去:“李老板,我就爱吃这两口,剩下的你点。”
  李哲接过菜单,又点了道“松鼠鱼”和“清炒时蔬”,最后跟服务员说:“再来一只招牌烤鸭,鸭架做汤。”
  服务员记好菜单,退出了包间。
  李哲给马科长倒了杯茶,隨口问道:“马科长,我看您是走著过来的,家就住在这附近?”
  马科长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说道:“可不是嘛,就在旁边那胡同里,走路到这儿也就十分钟。”
  “那您这住处可太方便了,啥时候想吃烤鸭,抬腿就能过来。”李哲顺著话茬说道。
  马科长摆了摆手,带著点无奈:“这烤鸭好吃是好吃,就是太贵了,咱也就逢年过节带孩子来尝个鲜,哪能经常吃。”
  正说著,包间的门被轻轻敲了两下,服务员推著餐车走进来,餐车上的木盘里放著两道凉菜盘芥末鸭掌,一盘水晶鸭舌。
  服务员把凉菜摆到桌上,笑著解释:“李老板,我韩经理特意吩咐过,您是我们店的贵客,不管什么时候来都要好好招待,这两道凉菜是店里赠送的,您二位慢用。”
  这话一出,马科长眼神微动一一他知道全聚德和平店的经理级別不低,平时接待的都是外宾和大人物,李哲能让对方特意吩附赠菜,可见人脉不一般。
  李哲笑了,两盘菜不算什么,但面子是真给足了:“替我谢谢韩经理,等过些日子我得空了,再登门拜访他。”
  服务员应了声,转身退了出去。
  马科长態度又热络了几分,给李哲添了杯茶水:“李老板,您跟韩经理很熟?”
  “有些生意上的来往。”李哲说著,从身边的袋子里取出一瓶茅台,拧开瓶盖,给马科长倒了满满一杯,“马科长,这次买商铺真是多亏了您,我敬您一杯,先干为敬。”
  “李老板,您太客气了!”马科长赶紧端起酒杯,跟李哲碰了一下,仰头喝了一大口。
  茅台的酱香在嘴里散开,他忍不住咂了咂嘴:“嘿,还是这酒香!”
  李哲放下酒杯,招呼道:“马科长,客气,动筷子。”
  马科长夹起一块芥末鸭掌,放进嘴里嚼了嚼:“这芥末味够劲,鸭掌也脆,比我上次来吃的还好吃!”又尝了口水晶鸭舌,更是讚不绝口:“这料汁调得地道,鲜而不咸,不错。”
  吃了几口菜,李哲从公文包里掏出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递到马科长面前:“马科长,买商铺这事辛苦您跑前跑后,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您务必收下。”
  马科长连忙摆手:“李老板,咱们都是朋友,这么客气干啥?”
  “您別嫌少。”李哲笑著把信封塞进他兜里,“我做点涉外生意,手里有些外匯券,您拿著给家里老人孩子添置点稀罕物件。”
  马科长摸了摸兜里的信封,知道里面分量不轻:“太破费了,太破费了。”
  嘴上客套了两句,他还是收下了这份谢礼。
  很快,服务员推著烤鸭小车走进包间,刚出炉的烤鸭油光亮,表皮呈枣红色。厨师戴著白色帽子,拿起片刀熟练地片著烤鸭,一片片鸭皮厚薄均匀,还冒著热气。
  服务员將片好的烤鸭摆进盘子,又端上配菜,笑著说:“两位老板,烤鸭片好了,趁热吃。”
  两人拿起荷叶饼,卷上烤鸭、葱丝和甜麵酱,放进嘴里,酥脆的鸭皮混著鲜嫩的鸭肉,再裹著甜麵酱的咸香,口感层次丰富。
  马科长边吃边赞:“嘿,这吃烤鸭还得是全聚德!”
  两人一边吃烤鸭,一边喝酒聊天,气氛越来越热络。
  酒过三巡,李哲再次端起酒杯,敬了马科长一杯:“马科长,今天请您吃饭,还有件事想麻烦您。”
  马科长放下酒杯,爽快地说:“李老弟,有话直说,能帮的我肯定帮。”
  “我买下亚运村的商铺后,打算开家超市,现在正愁找不到靠谱的装修施工队。”李哲说道,“您在这方面人脉广,不知道能不能帮我介绍个专业点的?”
  “嗨,我还以为是什么难事!”马科长笑了,拍著胸脯说,“这事简单,我认识一个朋友,以前也是在国营单位干,现在自己下海弄了个施工队,手艺好,价格也公道,经验也足。
  回头我给你打个电话,让他去找你对接,保证让你满意。”
  “那太谢谢您了,马科长!”李哲连忙举杯,又敬了他一杯。
  接下来,马科长又问起超市的规模、主营品类,李哲一一作答,两人越聊越投机,从装修聊到亚运村的发展,又聊到未来的合作,不知不觉就到了八点多。
  饭后,李哲开车送马科长回家,到了胡同口,他从后备箱里提出一个袋子,递给马科长:“马科长,这是点心意,您拿著。
  马科长低头一看,袋子里装著两瓶茅台和两条外国烟,连忙推辞:“李老弟,你这也太客气了,信封我都收下了,这菸酒可不能再要了。”
  “您跟我客气。”李哲把袋子塞进他手里,“都是朋友,一点心意,您拿著就成。”
  马科长推辞不过,只好收下,笑著说:“那我就不客气了,以后有啥事,你儘管找我。”
  目送马科长走进胡同,李哲才开车离开。
  马科长提著袋子回到家一一这是一栋老式的筒子楼,楼道里堆著杂物,昏暗的灯泡忽明忽暗。
  他敲了敲门,喊:“媳妇,开门!”
  门很快开了,马夫人探出头来一一她约莫三十岁,穿著碎衬衫,头髮隨意挽在脑后,脸上带著几分嗔怪:“那么大声干啥?孩子刚睡著,你不怕把他吵醒?”
  “忘了带钥匙了。”马科长汕汕地笑了笑,走进屋子。
  这是一间五十多平米的两居室,家具摆得满满当当,墙角还堆著孩子的玩具。
  “一天到晚丟三落四,就忘不了出去喝酒。”马夫人抱怨著,接过他手里的袋子,“又跟谁出去喝酒了?”
  “不是喝酒,是跟朋友吃饭,谈事呢。”马科长换著鞋,隨口说道,“多个朋友多条路,以后办事也方便。”
  “就你会说。”马夫人白了他一眼,“快脱了衣服去洗个脸,浑身的酒味,难闻死了。”
  “知道了知道了。”马科长应著,拿起脸盆和毛巾,准备去公共浴室洗脸。
  他刚走到门口,就听到屋里传来马夫人的惊叫声:“老马!你快过来!这是啥?”
  马科长心里一紧,连忙跑回屋:“咋了?出啥事了?”
  马夫人手里拿著那个牛皮纸信封,脸色又惊又喜,关上房门,压低声音:“这里面咋这么多外匯券?你数数,这得有两千吧?这是真的不?別是假的吧?”
  马科长接过信封,数了数,还真有两千外匯券,心里也有些惊讶一一他当时没好意思当面数,没想到李哲这么大方。
  “当然是真的。”马科长压低声线,“我帮一个朋友办了点事,他给的谢礼,都是合规合法的,你別瞎想。”
  马夫人还是有些担忧,连忙关上门,小声问:“真不碍事?不会犯错误吧?”
  “放心吧,啥事没有。”马科长摆摆手,“我那朋友是做正当生意的,不差钱,也仗义。这点外匯券,就是人家的一点心意。”
  听到“没事”,马夫人才放下心来,脸上瞬间笑开了:“太好了!年底咱们就能换一台新彩电了!上个月我同事家换了台14寸的彩色电视,比咱们家的黑白电视清楚多了,孩子看了都捨不得走!”
  马科长哭笑不得:“你这败家娘们,外匯券刚到手还没热乎,你就想著咋了?”
  “那不然留著生崽啊?”马夫人白了他一眼,又拿起袋子里的菸酒,“这两瓶酒和烟看著也不错,过年给我爹拿去,正好省了年货钱。”
  马科长一听,连忙把袋子抢过来,放到柜子顶上:“別別別!这外国烟没劲,咱爹不爱抽;这酒是酱香的,味太冲,咱爹喝不惯。
  回头我给咱爹买箱二锅头,他爱喝那个。”
  马夫人看著他紧张的样子,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行吧行吧,都听你的,赶紧去洗洗!酒味熏死了!”
  马科长嘿嘿笑了笑,没再接话一一他心里打著算盘,这茅台和外国烟,得留著给领导送礼,以后想往上走,还得靠这些“硬通货”。
  i
  晚上八点,天色彻底黑了下来,万安镇的土路上蒙著一层淡淡的夜色。
  一个男子拎著两个鼓鼓囊囊的布包,身前还背著一个用布裹著的婴孩,脚步慢悠悠的,走几步就停下来歇一歇,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在月光下泛著微光,显然是走了很久的路,累得不轻。
  走了快二十分钟,男子终於到了大营村北,他停下脚步,疲惫的脸上挤出一抹笑,低头对著怀里的婴孩轻声说:“闺女,咱到家了,再忍忍,马上就能歇著了。”
  他靠在路边的老槐树上歇了会儿,刚想继续往前走,目光却被不远处的景象吸引住了一一原本去年春天还是空地的地方,如今竟立起了一栋气派的大屋子,墙体是红砖砌的,窗户亮著灯,看著得有几百平米大。
  男子皱了皱眉,心里嘀咕:“娘嘞,这是啥时候建的?俺走的时候还啥都没有呢,咋一年多不见,多了这么大的房子?”
  他放下手里的布包,好奇地往那栋房子走去,越走越惊讶一一房子旁边不远处,聂立著一排排一人多高的黑色建筑物,整整齐齐地排列著,看著像是一个个大帐篷男子心里犯嘀咕:“这又是个啥东西?黑糊糊的,又高又大,怪嚇人的。”
  他壮著胆子往黑色建筑物那边走,走近了才看清,这是一个个长几十米、宽七八米的大坑,坑上面用竹竿搭著架子,架子顶上盖著黑色的布,像是给大坑撑了把伞。
  男子正想伸手摸一摸那黑色的布,身后突然传来一个声音:“谁在那?大晚上的在这瞎转悠啥?”
  男子嚇了一跳,连忙转过身,就见李酒缸拿著手电筒走了过来,光柱直直地照在他脸上。男子下意识地把怀里的婴孩往身前挪了挪,用布遮住孩子。
  “你是—快嘴?”李酒缸拿著手电筒走近了些,看清男子的模样,惊讶地喊出了他的名字。
  快嘴也认出了李酒缸,鬆了口气,笑道:“呦,是酒缸兄弟啊!大晚上的你不回家歇著,在这地里干啥?”
  “,我还没问你呢,你倒先问起我来了。”李酒缸收起手电筒,笑著说,“快嘴,你这一走就是一年多,总算捨得回来了?在南方挣著大钱了吧?”
  两人正说著,不远处又传来一阵脚步声,几个拿著手电筒的人影走了过来,为首的正是赵兵。
  他走近了,看到快嘴,也愣了一下,隨即惊讶道:“呦,这不是快嘴嘛?你啥时候回来的?”
  “刚到村口,这不是正往家走嘛,看到这边的东西新鲜,就过来瞅瞅。”快嘴指了指身后的黑色建筑物,疑惑地问:“这黑糊糊的是啥东西啊?看著怪稀罕的。”
  “这是遮阳棚,用来育苗的。”李酒缸在一旁解释道,“现在天热,幼苗怕晒,盖著这黑布能挡太阳,还能保湿,等幼苗长壮实了,再移栽到大棚里。”
  “啥育苗?还得这么费劲?”快嘴还是一脸懵一一他走的时候,村里也就几户专门种菜的,哪见过这阵仗。
  就在这时,快嘴怀里的婴孩突然“鸣吗”地哭了起来,声音不大,却在安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娘嘞!这咋还有个孩子?”赵兵嚇了一跳,目光紧紧盯著快嘴怀里的布包,其他几个民兵也凑了过来,眼里满是惊讶。
  只见,碎布里包裹著个『黑丫头”,头髮稀黄,小脸乾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快嘴往后退了一步,有些尷尬地汕笑道:“这—这是俺闺女。”
  这话一出,眾人都瞪大了眼睛,露出不可思议的模样一一快嘴媳妇天天在村里晃悠,跟谁都能聊上几句,哪有一点怀孕的样子?咋就冒出来个闺女?
  赵兵皱起眉头,语气严肃起来:“快嘴,你可別跟我们开玩笑,这孩子可不是闹著玩的。你老实说,这孩子到底是从哪弄来的?可別做啥违法的事,要是被查出来,可不是闹著玩的!”
  快嘴急了,连忙辩解:“赵兵,你可別胡说!俺咋会做违法的事?要是真做了坏事,俺也不敢大摇大摆地带回来啊!”
  他压低声音,解释道:“这孩子的爹娘生了四五个闺女,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实在养不起了,就想找个好人家送了。
  俺看孩子可怜,又想著俺跟媳妇一直没孩子,就给了这孩子娘一百块钱的营养费,把孩子带回来了。”
  说完,快嘴拎起地上的布包,著急地说:“行了,俺媳妇还在家等著呢,俺先回去了,有啥事儿咱明天再说。”说完,快步往村里走。
  赵兵还想再问几句,却被李酒缸拦下了。
  李酒缸小声说:“赵兵,算了,別追著问了。哪个村没几个不能生的?抱养孩子的事多了去了,只要孩子来路正,咱就別瞎掺和。”
  赵兵还是不放心,反问:“酒缸哥,你咋知道这孩子就来路正?”
  “要是来路不正,就不会是闺女了。”李酒缸笑笑,摆手道:“天不早了,大傢伙也散了吧接著巡视。”
  赵兵想了想,也觉得有理,便对著其他民兵摆摆手:“行了,都散了吧,接著巡咱的,注意著点別让外人进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