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沈青阳结婚

  饭桌上的气氛热烈融洽,几杯酒下肚,刘林的话也多了起来。
  “亲家,青阳这孩子,我是没得说。”
  他端起酒杯,脸上泛著红光,眼神里是藏不住的满意。
  “就是现在这个年景,咱们还是低调些好。婚事就在村里办,厂里那边就不声张了,把几个关係近的领导和同事请过来热闹一下就行。”
  刘林放下酒杯,语气变得郑重。
  他看著王卫国,也是在看沈家的態度。
  王卫国闻言,心里跟明镜似的。
  沈青阳的岳父刘林嘴上说著低调,可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场面不能丟。
  厂里的领导同事要来,这看的就不只是新郎新娘,更是两家人的脸面和底气。
  “亲家你放心,这事我懂。”
  王卫国端起酒杯,碰了一下,声音沉稳有力。
  “別的咱不敢说,肉,管够。绝对让您在其他人面前有面子。”
  他这话说得斩钉截铁,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
  刘林听了,心里最后一块石头也落了地,脸上的笑容越发真挚。
  这门亲事,定下了。
  婚期定在端午节,厂里放假,时间宽裕。
  沈青阳有三天婚假,端午节前三天,他就请了假,从厂里赶了回来。
  他没閒著,脱下城里体面的工装,换上耐磨的旧衣服,就要跟著王卫国进山。
  “哥,给自己办事,我还能躲懒?”
  沈青阳一边卷著裤腿,一边笑著说。
  他知道,这场婚礼的“硬菜”,都得从山里来。
  正好农忙刚刚结束,地里的活告一段落。
  沈军和沈富国也都得了空,嚷嚷著要一起去,给同村同姓弟弟的婚事出份力。
  一行人浩浩荡荡,充满了干劲。
  家里,沈壮老爷子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小儿子也要成家立业了,他这当爹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他拄著拐杖,在村里挨家挨户地转悠,跟相熟的村民早就订好了各家自留地里最新鲜的蔬菜。
  什么黄瓜、豆角、嫩南瓜,都打了招呼,到时候一准儿送来。
  他还特意託了村里水性好的后生,去河里帮忙下地笼,抓些河蟹河虾,给酒席添一道鲜味。
  整个沈家大院,都沉浸在一种忙碌而喜悦的氛围里。
  端午节前一天,天刚蒙蒙亮,村口就传来了一阵骚动。
  王卫国他们回来了。
  这次的收穫,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惊人。
  他们竟然牵回来了整整十二只半大的狍子!
  这些狍子被绳子串著,排成一列,温顺地跟在他们身后。
  村民们都围了上来,嘖嘖称奇。这手笔,也太大了!
  加上家里屋檐下掛著的一排排风乾的野鸡、野兔和腊肉,这婚宴的菜码,足够了。
  家里这边,陈翠霞早就带著村里的妇女们把一切都布置妥当了。
  院子里搭起了临时的土灶,大铁锅架在上面,散发著食物的香气。
  桌椅板凳都是从各家各户借来的,虽然样式不一,但擦得乾乾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
  窗户上贴著大红的喜字,透著一股子喜庆。
  王卫国特意去请了民兵队的所有成员,到时候来帮忙,也来撑场面。
  他还跟大队书记打了招呼,把队里那辆宝贝疙瘩——手扶拖拉机,给借了出来。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全亮,沈家院子就彻底热闹了起来。
  沈青阳换上了一身崭新的蓝色中山装,这是刘芳芳亲手为他缝製的,布料笔挺,针脚细密。
  他的胸前,戴上了一朵用红绸布扎成的大红,映衬得他整个人精神焕发,英气逼人。
  王卫国和沈军则当起了司机。
  那辆手扶拖拉机被擦得鋥亮,车头也繫上了一朵大红,突突突地发动起来,声音响彻了整个村庄。
  “走,接新娘子去!”
  王卫国吼了一嗓子,跳上驾驶座。
  沈军和几个年轻人跟在后面,也跳上了另一辆从连山大队借来的拖拉机。
  两辆拖拉机一前一后,朝著刘家所在的镇子开去。
  在这个年代,能用拖拉机接亲,那绝对是顶顶有排面的事。
  比自行车队气派,比走路更是强了不知多少倍。
  拖拉机的轰鸣声引来了无数羡慕的目光,孩子们跟在车屁股后面跑,笑闹声传出老远。
  刘家那边,刘林也早就做好了准备。
  他请了厂里的几位主要领导,还有自家的亲戚,加起来一共二十多个人。
  当两辆扎著大红的拖拉机“突突突”地停在刘家门口时,所有人都被这阵仗给镇住了。
  尤其是厂里的那些领导和同事,他们看著眼前这新奇又隆重的接亲方式,一个个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老刘,你这女婿,不简单啊!”
  一位车间主任拍著刘林的肩膀,由衷地讚嘆道。
  刘林脸上笑开了,嘴上谦虚著。
  眾人坐上拖拉机,车斗里舖著厚厚的稻草,倒也不算顛簸。
  两辆拖拉机载著满满的喜悦和惊嘆,浩浩荡荡地返回沈家村。
  当车队驶入村口,刘家的亲戚和厂里的客人们,再一次被眼前的景象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们看到沈家院子门口,那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和蝴蝶牌缝纫机就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擦得一尘不染。
  堂屋里,上海牌手錶和红灯牌收音机更是引人注目。
  这“三转一响”四大件,就这么大大方方地摆出来,像是在无声地宣告著这家人的实力。
  而院子的一角,几个壮实的汉子正在利落地宰杀著狍子,旁边还掛著好几只处理乾净的野鸡和兔子。
  那新鲜的肉,那扑鼻的香气,无一不在衝击著这些生活在城镇、平日里凭票供应吃肉的人们的感官。
  他们终於彻底明白了,刘林为什么会点头,把如似玉的女儿嫁到一个农村人家。
  能置办齐“三转一响”,还能拿出这么多肉来办酒席,这已经不是普通的农村人了。
  这户人家的能量和本事,远超他们的想像。
  沈青阳表现得滴水不漏,他嘴甜,会来事。
  他恭敬地给厂里的领导们挨个敬烟、倒茶,几句话就能把人哄得开怀大笑,把所有客人都招待得妥妥噹噹,没有一丝怠慢。
  村里的人,除了之前结下樑子的沈柱一家,其他人都请了。
  大傢伙儿都来帮忙,有的烧火,有的洗菜,有的端盘子,整个院子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这年头送礼,没有后世那么多的讲究。
  来吃席的亲戚朋友,关係好的送一块布,或者一个暖水瓶。
  普通的村民,就是包上一毛、两毛的红纸包,图个吉利,道一声恭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