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奇幻玄幻>我顶级背景,你们还敢欺负我?> 第221章 陈麦:对!我负责地上跑!

第221章 陈麦:对!我负责地上跑!

  主持人把求助的视线投向了陈麦,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也瞬间集中到了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身上。
  “请讲。”主持人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陈麦扶了一下立在身前的麦克风,关节因为紧张有些发白。
  他没有看台上的嘉宾,也没有看身后的观眾,而是直直地看著大屏幕上那条充满绝望的求助评论。
  “这位老板,你的心情,我能理解。”
  陈麦一开口,就让所有人感到意外。他的普通话带著一点不易察觉的口音,不像是林默那样字正腔圆,但很沉稳,很真诚。
  “因为你经歷的,我身边也经歷过。”
  这句话一出,现场一片安静。
  “我家在小城市,我亲戚开了一家小饭馆,开了十几年,靠著手艺和回头客,生意一直不错。后来,街对面也开了一家,装修比这边好,价格比这边低,还搞各种活动。”
  陈麦的敘述很平淡,没有渲染任何情绪,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一开始,我们没当回事,觉得做好自己的就行。但很快,网上就开始出现我们家的差评。说我们家后厨脏,食材不新鲜,服务员態度差。全是假的,但说的人多了,就有人信了。”
  “我家亲戚是个老实人,不会上网,也不知道怎么辩解。他只能每天把后厨打扫得更乾净,进货的时候让供货商把所有票据都开好,想著身正不怕影子斜。”
  “没用的。差评越来越多,还配上了各种p出来的图。来店里吃饭的客人,也开始变得挑剔,甚至有人故意在菜里放头髮,然后大吵大闹,拍视频发到网上。生意一落千丈,我妈急得整夜睡不著,我爸的背也一天比一天驼。”
  “最后,房租到期,我们没再续租。十几年的老店,就这么关了。”
  故事讲完了。
  没有控诉,没有煽情,只有一种让人胸口发闷的无力感。
  在场的许多人,仿佛都看到了那个手足无措的一家。
  陈麦停顿了几秒,再次开口。
  “那时候,他们不懂法。他们只知道,他们被欺负了,但他们不知道该找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报警,警察说这是同行竞爭,他们管不了。找平台,平台说他们只是信息发布方,让他们自己提供证据证明对方是恶意评价。我家亲戚去哪找证据?”
  “所以,看到这位奶茶店老板的问题,我真的感同身受。那种眼睁睁看著自己的心血被別人用卑劣手段毁掉,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感觉,太痛苦了。”
  他抬起头,看向镜头。
  “但是,我现在是学法的。我想告诉这位老板,也告诉当年那个无能为力的家庭。我们不是没有办法。”
  “《反不正当竞爭法》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爭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你遇到的,不是商业纠纷,是违法行为!对方p图造谣,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据!你可以去公证处,把那些差评和p的图,做一份《证据保全公证》。”
  “然后,拿著这份公证书,直接去法院起诉!告他商业詆毁!要求他立刻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並且赔偿你的所有经济损失!包括你的店铺租金、员工工资、原材料成本,以及你应得的利润!”
  “你说法院说你证据不足,那是因为你给的证据,不够『硬』!截图、录屏,在法律上都可能被质疑真实性。但一份盖著公证处大红章的公证书,就是铁证!”
  “至於怎么找到那个躲在屏幕后面的黑手。你可以申请法院出具《调查令》,要求网络平台提供那些恶意差评帐號的实名认证信息。他跑不掉的!”
  一番话,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充满了力量。
  从感同身受的个人经歷,到切实可行的法律指引,陈麦用最朴素的语言,给出了最专业的解决方案。
  现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直播间的弹幕,更是彻底疯狂。
  “哭了!这才是真正的共情!”
  “这哥们是谁啊?说得太好了!比专家强多了!”
  “粉了粉了!这才是我们想听到的!告诉我们该怎么办,而不是说一堆没用的废话!”
  主持人走上台,激动地扶住陈麦的肩膀。
  “太精彩了!太精彩了!陈麦律师,说得太好了!”
  他面向全场观眾和直播镜头,提高了音量。
  “陈麦律师的发言,让我再次相信,法律的温度,就在於此!不愧是林默律师的至交好友,清北大学的高材生!”
  “可能大家还不认识刚刚这位发言者,他叫陈麦。和我们刚才的『禿鷲律师』林默一样,现在,也是清-北-大-学-法-学-院的大一新生!”
  轰!
  如果说之前林默的“最高法指导性案例”是一颗炸雷,那现在陈麦的身份揭晓,就是一场连锁爆炸!
  现场和直播间,所有人都疯了。
  “什么?!他也是清北的?!”
  “一个宿舍出了两个妖孽?还让不让人活了!”
  “我靠!刚才那个故事,我还以为他是个輟学打工仔,结果人家是清北学霸?这反差也太大了!”
  陈麦在全场的注视下,有些不好意思地坐回了位置。林默递给他一瓶水,什么也没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
  主持人好不容易才控制住场面,他的脸上也全是兴奋的光。
  “好了好了,大家冷静一下。我知道大家现在都很激动,但我们的时间有限。”
  “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引出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怎么办?试用期被隨意辞退怎么办?遇到消费欺诈,商家就是不承认怎么办?”
  主持人连续拋出好几个尖锐的社会问题,每一个都直戳痛点。
  又过了好一阵,现场的气氛才逐渐平復。
  主持人清了清嗓子,开始了第二个议程。
  “感谢各位精英的精彩回答。现在,我们进入第二个议程。我们来探討一个更具爭议性的话题。”
  “当我们的劳动者和消费者,在穷尽了常规的法律途径,或者维权成本过高,周期过长的情况下,他们是否可以通过网际网路,比如拍短视频、写小作文等方式,对这些侵权行为进行曝光,通过舆论的压力,来倒逼问题解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个问题一出,现场立刻变得安静下来。
  这几乎是在拷问整个司法体系的效率和公信力。
  就在眾人思索之际,台下一位穿著高档西装,头髮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律师,突然主动站了起来。
  他拿起话筒,一脸严肃。
  “主持人,我认为,这种方式,绝对不可取!”
  “维权,就应该通过正当的法律渠道!我们绝不能,也绝不应该,让舆论来裹挟司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