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成果发布!论文加刊发表,论科技潜力
第94章 成果发布!论文加刊发表,论科技潜力的重要性!
应用电磁学实验室,二楼会议室。
实验室的人一起看了《科学探索:张氏现象》节目,好多人脑子里对于节目的印象也停留在了旋风上。
他们不会像是网络一样去惊讶于旋风本身,而是惊讶于研究进展。
旋风,就代表制造出持续高强度的流动性。
“进展竟然这么大,都可以制造高流动性了!”
“持续性、强度也不低,能直接感受到了,实验已经是跨越性的。”
“以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参与了?”
很多人都看向了朱炳坤。
朱炳坤轻轻一笑,开口道,“从现在开始,实验室上下都会参与到张氏现象的研究!”
众人顿时兴奋的讨论起来。
张氏现象从发现到申请项目,再到有突破性进展,参与实验的只有朱炳坤、薛坤等几个研究员。
此外,就是张明浩本人了。
他们都希望能参与研究,参与千万级重点项目。
以后终于也可以了!
刚加入实验室的杜伟也同样很兴奋,他转过头对张明浩说道,“张氏现象有这么大的突破了?”
“刚有的突破!”
张明浩回应了一句,随后道,“杜哥,你专业研究凝聚态物理,以后可要多多指教了。”
“我也想朝这个方向发展,才能解析张氏现象的底层物理机制。”
他说着和杜伟握了下手。
“不敢当,真不敢当!”杜伟赶忙谦虚道。
他面前的可是张明浩,天才博士生,研发出常温超导烯材料,比自己可是厉害太多了。
朱炳坤走过来,热情的搂住杜伟的肩膀,笑道,“小杜啊,我们是有一些成果,但你的到来也让我们团队的实力更强,以后也会有更多的成果、更多的突破!”
他说不等杜伟说说,就看向会议室里的众人,开口道,“这样!”
“今天我做东,大家一起去聚餐,也是为了欢迎我们的新同事,杜伟,来自水木大学的高材生!”
“大家都去、一个不能少!”
有人顿时凑起了趣,“朱主任,你要请客?钱带的够不够!”
“这么大方吗?”
“街边小摊可不行,也别一顿饭被我们吃穷了……”
大家正热闹的说着。
朱炳坤一指正要溜出门的陈帅,大声道,“陈教授买单!”
“呼啦——”
所有人都看了过去。
陈帅正站在门口,右手已经抓住了门把手。
他转过身,面色僵硬,嘴角强行咧出一抹笑,笑容中都能看出一种深深的无奈。
一听朱炳坤说请客,他就赶紧朝外走。
最后还是没逃过啊!
……
《科学探索:张氏现象》节目中,实验出现的‘旋风’引起了网络热议,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其他的影响。
张明浩已经感受到了。
在和实验室的人聚个餐的时间里,他就收到了好几条信息,都和节目中出现的旋风有关。
崔济发来几条信息询问,“你们的实验检测到持续的流动性了?”
“能制造出环绕型的旋风,强度有多高?要超过200吧?”
张明浩回复了一句,“测到了稳定流动性,强度超300。”
首都大学的杜彬院士也发来消息,“那个科学节目上,你们的实验是真的假的?”
张明浩回复,“是真的,录制节目现场做的实验,是研究的最新发现。”
后面还有好几条信息。
张明浩一一做了回复,他才发现自己的通讯软件,竟然有了这么多学术圈的好友。
即便是zxz的研究方向,也有像是崔济一样,可以谈一下研究的教授。
张明浩收到了很多信息,朱炳坤、薛坤以及陈帅也是如此,他们不只是收到信息,还不断走到外面去接电话。
朱炳坤再接一个电话以后,后来干脆关上机,也对薛坤、陈帅说道,“都关机,今天聚餐,不接电话了。”
薛坤、陈帅也都关了机,聚餐才得以正常进行。
聚餐持续到晚上九点半,随后各回各家休息。
第二天早上,张明浩发现又收到了不少的信息,有些人直接问起了论文问题。
如果是同行、教授还能理解,但询问的人是科技部负责人宋凯峰,就感觉有点奇怪了。
他还是回复了一下,说论文已经在准备了。
薛坤也来到了实验室。
他见到张明浩顿时说道,“今天真是奇怪了,好多人问我论文什么时候发,还有省科技厅的人。”
“我也一样!”
两人顿时说了起来。
他们已经进行了成果上报,省科技厅关心论文做什么?
朱炳坤走进实验室的时候,还一直拿着手机接电话。
他对着手机讲了有五分钟,放下电话,马上道,“刚才是科技部的柳主任,他问我论文什么时候发?真是奇怪了。”
柳明的职级已经很大了,科技部内只在徐老师之下。
这个级别的人打来电话,就不止是朋友或上下级的关心了,而是牵扯到什么事务。
薛坤疑惑道,“科技部的领导,问你论文问题?这不对吧?我们的项目不是省科技厅的吗?验收上也是省里吧?”
“我也奇怪,但他就是问了……”
朱炳坤也有点搞不明白。
正说着,副校长徐培军敲了下门,随后走进办公室,开口道,“你们的论文写好了吗?写好了赶紧发!”
“是《中国物理学报》对吧?那边已经联系好了,发了就直接刊电子版,算是加刊,后续再出纸质版。”
朱炳坤、薛坤,再包括张明浩都愣住了,三个人一起瞪大眼睛看一下徐培军,仿佛都是第一次认识他。
这家伙有这么大能量?
竟然可以让《中国物理学报》特别加刊?
徐培军被看的有点羞恼,赶忙道,“想什么呢?是上级部门的领导发话了。”
他说完解释道,“你们到现在还没明白,这个研究有多重大吗?上次我就说的是重大研究,重大进展!”
“重大!这个词不是随便用的。”
“从昨天到现在,好几个上级领导找我,说让你们赶紧确定成果,赶紧把论文发出来。”
薛坤疑惑问道,“确定成果为什么要催论文?来验收不就好了?我们已经提交成果报告了。”
“验收?”
徐培军都听笑了,“谁来验收?上次李建李主任不是来了,他当场看见实验了。”
“省科技厅也想组织专家组验收,但根本请不到人!”
他说着看向张明浩,“张氏现象,除了你们以外,谁还敢说自己是专家?”
“呃~~”
张明浩顿时尴尬住了。
朱炳坤、薛坤对视一眼,他们也没想到会有这种后果,再看向张明浩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
朱炳坤、薛坤等人,对待论文的态度都是不急不慢的,因为论文审稿再到刊登往往都需要不短的时间。
即便是投稿迟了几天,也根本没什么影响。
但发现一大堆人催促,上级部门领导连发表都安排上了,甚至都没有了审稿环节,也就只能埋头开始赶稿了。
有人催着,论文撰写的速度都快了起来。
研究员三人组,再加上张明浩,一起对论文进行修编,只花了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剩余部分。
接下来是投稿,就是把论文发到指定邮箱,再给《中国物理快报》编辑部打个电话,告诉他们已经完成了投稿。
《中国物理学报》编辑部展现了极高的工作效率。
当天下午,《中国物理学报》特别加刊了电子版本,发布总计只有三篇论文,都来自应用电磁实验室的朱炳坤团队。
论文分别为——
《金属陶瓷渐进性镍含量与张氏现象》。
《张氏现象:流动性测定》。
《张氏现象:特殊电场转移特性》。
加刊才初一发布,就像把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般,迅速就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津城理工大学,理学院楼一层办公室。
崔小泉正在同事聊着研究的事情,他笑说道,“张氏现象是新发现,是新方向,新方向代表新机遇。”
“其他方向,我们的研究根本登不上台面。张氏现象不一样,我上次受邀参加了材料工程院严厉华召开的专题研讨会。”
“严厉华啊,那可是大人物!”
“换做是凝聚态物理领域,我硬凑上去,人家都不搭理,现在是邀请……”
崔小泉说着有些得意,随后话音一转,继续道,“不过情况也不太好,好像说江州大学张明浩那个团队造出了‘旋风’,代表张氏现象制造了持续流动性,而且是强流动性,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这件事已经传开了。
但因为只是一档科学节目,谁也不敢肯定起真实性。
崔小泉正说着,忽然发现电脑弹出个邮件提醒,说是‘《中国物理快报》加刊’,还标注说是‘张氏现象特刊’。
他马上点开邮箱查看,顿时惊住了。
三篇论文,都是张氏现象的研究,也都来自应用电磁实验室的朱炳坤团队,都不用看内容,只看标题就知道和持续流动性有关。
“这下事情大了!”
他惊呼一声,马上把论文下载下来,随后快速转到了张氏现象群组里,还配上一句——
“事大了!事大了!”
论文一转,群组顿时沸腾起来,“《中国物理快讯》的加刊?张氏现象?持续流动性研究?”
“他们真研究出来了!实验,持续流动性!”
“不是说‘电磁转移’吗?流动性只有瞬间?《自然》杂志都发了许丘建团队的研究论文!”
“如果实验是真的,就代表许丘建的研究不对?”
“真的是事大了!”
在讨论中,崔小泉还特别‘艾特’了严厉华,发消息问了句,“严教授,你怎么看?”
严厉华就在盯着手机。
他一直在潜水看信息,发现崔小泉艾特自己气的差点把手机摔在地上。
当科学节目中,朱炳坤团队利用张氏现象制造出了‘旋风’,他就有不好的预感,没想到真的应验了。
《中国物理学报》的加刊发布?
哪怕再怎么安慰自己,他也知道成果错误的概率极小,换句话说,实验真的制造出流动性。
“怎么会这样……”
“许丘建的研究竟然是错的,岂不是说,研讨会成了闹剧、成了笑话……以后,别人会怎么看我,谁还能听我的?”
严厉华用力瞪着眼,心里实在无法接受。
高海军就坐在对面,他也知道了消息,凝着眉头问了句,“严教授,我们要复刻实验吗?”
严厉华抬起了头,双眼通红,好半天才艰难的说出一句,“谁想复刻,就让他们去做吧……”
复刻实验?
费心费力的去亲手验证自己的错误?
“我要安静一下!”严厉华说着满心黯然走了出去。
……
于此同时,国际学术界也关注到了消息。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放在国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忽然进行加刊发布三篇张氏现象的论文,一定是研究有了大进展。
很快就有国际学术媒体进行了报道——
《张氏现象最新进展:制造高流动性!》
《‘旋风’竟是真的,是最新物理实验,成果已发布!》
《东大团队完成惊人研究进展!》
一个个标题,一个个报道。
著名期刊《今日硅谷》也快速发布了报道,他们报道是,“江州大学实验团队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张氏现象制造出了持续流动性!”
“这是张氏现象的重大突破!”
“这种最前沿的物理现象,可能会为科技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大量的新闻报道,让国际物理学界都关注到了《中国物理快讯》的论文,也有不少团队准备复刻实验。
美利坚佛罗里达大学。
许丘建五十出头的年纪,他是水木大学毕业来美利坚的华人学者,一直都在佛罗里达大学工作。
许丘建也注意到了报道,马上找到了《中国物理快讯》发布的加刊论文,“他们制造出了持续流动性?而且高强度?”
“也就是说,上次传的旋风是真的?”
他凝着眉头仔细看着论文。
理查德-阿诺德则说道,“他们是错的也说不定。我们的论文都已经刊载在《自然》期刊上……”
许丘建苦笑道,“研究上,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发表不发表都没有影响。”
“我们的实验发现正确,不代表分析正确。”
理查德-阿诺德用力嘟着嘴,喃喃不语,他当然知道对方的研究是错的可能性极小。
他转而一想,笑道,“不管怎么说,论文已经发出去了。或许也值得庆祝。”
“庆祝?为什么?”
“我们把错误的分析论文发在《自然》杂志上,还有谁能做到?”理查德-阿诺德笑道,“有记录以来,也没多少吧?”
“你说的也有道理。”
许丘建抿了抿嘴,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阿诺德的乐观主义也不错,反正也没什么办法了。
他叹了口气,到,“准备复刻实验吧!”
“他们的主论文有材料介绍,先做材料,然后复刻实验,如果研究是对的,就代表张氏现象有更大的研发潜力。”
“理查德,知道这代表什么吗?”
“什么?”
“以后会有更多团队做研究,我们很快就会有很多竞争对手了!”
许丘建说着,心里也不由得感叹,“东大的科研,已经到这种地步了?他们的团队不止发现新物理现象,还能继续拓展研究,并快速推翻我们的分析……”
“美利坚,都快跟不上了。”
他面色复杂,不由长叹一口气。
……
直到论文投稿发出去,研究员三人组,再包括张明浩,也才轻呼一口气。
连续的赶稿,都没有时间仔细琢磨。
现在他们也明白,研究的意义究竟有多重大了。
哪怕是发现了‘张氏现象’,上级部门也只是派来验收组看成果,而这一次,连科技部都催起了论文,情况完全不一样。
“我们还是想的太简单了,研究比想象的还要重大!”
朱炳坤感叹的说道。
张氏现象,说是个全新的物理发现,但因为涉及到超材料,现象的深层次原理也不清楚,很难判断后续研究情况。
各个团队也只是复刻实验,再以此展开研究,没有更多的发现之前,方向是不明确的。
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电磁转移’和‘流动性’的学术方向性分歧。
但就和普通人想的一样,再怎么去研究,也不过是数据上的测定而已。
现在不一样了。
实验测定到了持续性的强流动性、也测定到了能让导体带电、增大电流的场力作用。
这就代表张氏现象,未来可能转化为技术。
甚至是极大可能!
谭延明来到应用电磁学实验室,到大办公室里,也说起了研究的重大意义。
他拿超导来举例。
“超导现象自发现以来,就受到国际重视,就是因为超导技术的前景广阔,实现超导意味着电流也可以无损耗传导。”
“你们这个研究,让人看到了张氏现象的科技潜力。”
“暂时不能解释的力场,制造持续强流动性,再加上对导体、电流的作用,可研究的方向多、科技价值很高。”
“我估计年底之前,上级部门就会有大动作,比如,针对张氏现象召开大型会议,你们也要做好准备。”
薛坤下意识问了句,“准备什么?”
“做报告!”
谭延明道,“你们发现的新现象,你们做的突破性研究,召开会议,当然要你们做报告。”
朱炳坤、张明浩等人一起点头,他们忽然感觉到了压力。
上级部门的大动作是针对张氏现象召开重大会议。
那肯定不是学术会议。
这样的重大会议上,肯定有很多领导、很多顶尖的学者,也许下面坐着十几个院士,一大堆顶尖教授,上台做报告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陈帅听的直咽口水,但仔细想了想,就淡定的翘起脚尖。
薛坤也很淡定,他满是不在意的挥了挥手,“反正和我没关系。”
朱炳坤和张明浩对视一眼。
张明浩道,“我无所谓。朱老师,你是项目负责人,团队领袖,到时候,肯定是你上台。”
朱炳坤笑骂一句,“说做个报告,你们都推来推去。薛坤和老陈还能理解,张明浩,你也推?
“这么说吧,也许到时候我想上去,领导都不让我上!”
“这个事,也别多想了,反正不是你、就是我!”
……
在论文正式发布以后,学术圈里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沉默。
比如,朱炳坤、张明浩等人接到的信息、电话少了。
比如,zxz群也没人说话了。
相关的学者都在研究实验论文,研究数据,有能力的团队则在准备复刻实验进行验证。
在复刻实验方面,材料的制造是个难关。
《金属陶瓷渐进性镍含量与张氏现象》,对于实验材料有简单的介绍,但说的也只是‘镍含量在材料达到负介电常数阈值内渐进式降低’。
材料怎么制备出来?
这是个问题。
当然,对于大型的材料研究机构,镍接近式降低的材料,制备方面也研究设计一下就可以,已经没有不可跨越的问题。
不过材料制备也需要时间,对实验的验证也需要等一段时间了。
第二天应用电磁学实验室召开了会议。
这次是大型会议,实验室上下所有人都参加。
会议上,朱炳坤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一个是有条理、有计划的进行大规模实验。
实验方面的工作,包括特殊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的设计和制备、以各类材料进行张氏现象实验,还包括研究其他金属陶瓷或带有和负介电常数相关的材料,等等。
第二个重点工作,就是组建理论机制研究组,对张氏现象的理论机制进行研究。
“杜伟,你担任理论组的组长。”朱炳坤点了杜伟的名字。
杜伟才刚来实验室,还不熟悉情况,他有些发蒙的左右看看,指着自己问道,“我当组长?”
“对!”
朱斌坤笑道,“这个东西就交给你了,其他人也可以报名加入理论组。”
杜伟再一次左右看看,发现有人小声讨论着,似乎是有心加入,但大部分人都没有任何反应。
这主要是因为实验室里,大部分人做的都是纯电磁、超材料边缘机制、材料特性检测等方向,要么就是像陈帅一样的计算物理方向。
如果要做实验,会有一大堆人报名参加。
张氏现象的理论机制,和超导机制一样属于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是一个大方向。
很多人都懂一些理论,但没有做过专业的研究,有心加入理论组试试也不敢开口。
张明浩则是举手表示了支持,“杜哥,我加入你的理论组。”
“我们以后一起工作,一起研究!”
杜伟顿时感激的点头,被实验室主任点名要成立一个理论组,结果一个人报名都没有。
好在有张明浩表示支持,尴尬也缓解了许多。
杜伟赶紧趁机坐了下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