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第92章 专家?谁是专家?哪里来的专家!

第92章 专家?谁是专家?哪里来的专家!

  第92章 专家?谁是专家?哪里来的专家!
  “真能制造出旋风吗?”
  “这是好题材,拍出来肯定吸引人,科学节目就是要科学的效果!带点科幻感就更好了……”
  “做准备,就拍这个!”
  实验室外间,一群人站在一起讨论着。
  谭延明和徐培军都非常惊讶,他们也同样是做研究,对张氏现象都是有了解的。
  正因为有了解,才更加明白利用张氏现象制造出旋风,代表了多么重大的研究进展。
  省科技厅的李建以及电视台栏目组的人,就都只是感到新奇了,只是觉得‘题材’很不错。
  栏目组负责人沈导就不断说着,他们和省科技厅、江州大学合作拍摄科学栏目,不止是做宣传报道,但希望拍出的节目收视率高。
  这一次的拍摄最大的亮点是张氏现象。
  张氏现象是江州大学团队发现的全新物理现象。
  在基础物理方向有这样的发现,都可以再入科学史,自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节目也能让大众了解一下张氏现象究竟是什么。
  另一个亮点就是张明浩了。
  二十三岁的天才博士生张明浩,身上带着‘东港大学清退’、‘张氏现象’、‘常温超导材料’等标签。
  他的年纪还小、长得也不差,身上值得关注的点太多了。
  “张氏现象、张明浩,再拍个实验制造旋风的镜头,三个亮点,节目肯定会有吸引人。”
  “一会儿做实验的时候,要从多个方向拍摄,两台摄像机都用上……”
  沈导和栏目组的人说着,再转过头注意到身侧的朱炳坤,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丝嫌弃。
  这家伙经常往镜头前凑,还总是给拍摄做各种限制。
  朱炳坤也正过来做提醒,“实验室整体不能拍,一个镜头都不能有,我们这里是要保密的。”
  “实验设备不能拍,尤其是试验台位置,镜头要往上拉一点。”
  “还有,材料绝对不能拍!”
  朱炳坤还是非常谨慎的,他们的研究成果毕竟没有发布。
  即便是发布了成果,也不会精细到每一个环节,只是说一下实验的大致流程,最重要的还是实验结论,怎么研究有什么具体的发现,等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当然是可以公开的,但是技术上的问题,能保密还是需要保密的。
  在等待实验开始期间,摄像机镜头也对准了张明浩,拍了一段他对张氏现象的简单介绍。
  张明浩对着镜头说道,“这种现象非常神奇。”
  “当电极加载特殊金属陶瓷材料的两侧,特殊金属陶瓷就会释放出一种神秘的场力。”
  “它究竟是什么,还没有更深入的研究,但可以确定,它能引起空气流动,也能让导体瞬时带电。”
  “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希望利用这种现象增大空气流动性,这个方向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比如,我们已经能知道明确能感受到的空气流动……”
  在拍摄完毕以后,张明浩也没有等在外面,而是去实验间帮助薛坤一起准备实验。
  等不多久,朱炳坤也走了进来。
  他们一起商议了一下,觉得既然要拍摄旋风,就要让实验所呈现的现象更明显一些。
  之前只能用勉强分辨出似乎是旋风,主要是实验室里太干净了,有旋风也根本看不出来。
  三个人讨论一下,就在实验装置上方固定了个大纸板,上面则放置了一些带颜色的粉末。
  一旦实验制造出空气流动,粉末就会跟着流动方向吹起来,形成旋风后就能直接看到。
  实验准备了一个多小时,后面半个小时都在研究怎么把粉末控制在一定范围,不能让粉末污染实验室。
  当一切准备,朱炳坤和张明浩一起走出实验室。
  拍摄开始了。
  所有人都隔着玻璃窗看向大纸板上方。
  薛坤和朱炳坤一起控制实验开始,几乎在下一刻,纸板上的粉末就开始飘散,上方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旋风形状的风涡。
  李建、沈导以及栏目组其他人,都不由得惊呼起来。
  记者吴莉莉都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呼,随后略带激动的说道,“我们来看,这就是张氏现象,利用电磁材料让空气产生流动,进而形成了旋风!”
  眼前的一幕太惊人了。
  实验室制造出一个小旋风,其实也没什么,利用扇叶之类的设备也能制造出来。
  下面都是一大堆电子设备,和风扇、动力设备完全无关,看起来就非常惊人了。
  小旋风持续了三分多钟,才渐渐地弱了下去。
  谭延明一直盯着看,他惊讶的对张明浩道,“我一直觉得zxz是微小的空气波动,没想到啊,还能增强到这种地步。”
  他也算是外行中的内行了。
  张氏现象,也是zxz,最开始被称作是‘电磁干涉流动性’,后来国外发现了‘电磁转移’现象,就被称作为‘电磁转移现象’。
  空气流动性,则被认为是电磁转移瞬间引起的震颤。
  虽然理论并不完善,但毕竟流动性检测波动最高也只有50点,还远比不上吹一口气的强度。
  现在明显不是这样。
  “你们这个实验,等于是否定了电磁转移理论吧?”谭延明带着惊讶问道。
  张明浩笑道,“我们最开始就不认为那个理论是正确的。”
  “所以一直在研究增大流动性,也算是有了点成果。”
  “有了‘点’成果?!”
  谭延明说着直撇嘴,“这个成果公布出去,不比发现zxz现象差,足以引起学界震动了!”
  栏目组的人不懂原理,只是觉得刚才的部分很有科幻感。
  科学栏目就是需要这样的镜头。
  沈导很满意。
  李建也一直盯着小旋风,一直到上方再看不到粉末,他依旧感到很惊讶,也算明白为什么宋凯峰一力主导快速审批项目了。
  这个研究能用电磁装置制造出旋风,看起来都会非常震撼,后续研发前景非常远大。
  最重要的是,研究是出自东川省科研基金支持的项目。
  这就是政绩啊!
  ……
  栏目组的拍摄采访工作还没有结束。
  后续是针对个人的拍摄和采访,每个项目参与人员都会拍上几个小段的视频,会插播在节目镜头中。
  这个阶段,有些人就很积极了。
  比如,陈帅。
  他挺个大肚子不断往镜头前凑,摄影师也配合着拍了两个镜头,就赶紧招呼下一位了。
  朱炳坤拍的镜头比他多,但也只是多拍了几张照片。
  张明浩和薛坤是一起拍的。
  在沈导和摄影师的安排下,两个人一拍就是半个多小时。
  陈帅酸溜溜的嘀咕着,“他们是拍结婚照呢?”
  “师徒照!”
  朱炳坤的心情也有些酸酸的。
  张明浩单独拍的镜头比较多,薛坤都是和张明浩一起拍。
  等拍摄工作结束以后,薛坤仔细回忆了下,发现自己连一个单独的镜头都没有。
  做老师的,为什么必须要和学生一起出现?
  学生却能单独出现!
  下一步就是最后的采访,因为做的是科学栏目,不是专题采访,只是在过道、实验室或办公室里,简单回答几个问题就好。
  张明浩是站在过道里接受采访的,沈导还让递过来个文件夹,夹着文件夹就有种忙碌的感觉。
  他很随意的加了文件夹,简单说了一下实验和研究。
  主持人吴莉莉进行提问,问了一下研究的难点。
  张明浩想了想,卖了下苦,“我们这个研究,最难的感觉不是研究本身,而是经费。”
  “你们能看到,我们实验室环境差一些,设备也要差很多……”
  “经费申请也有很难,我们提交给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申请被驳回了,还让我们改方向,但我们坚持认为研究是对的,方向不能变。”
  “好在最后有省里的支持,申请到了一事一议项目。”
  听到说起省里的支持,李建顿时朝着张明浩竖起大拇指。
  主持人吴莉莉好奇的问道,“你们的项目被自然科学基金驳回,为什么?”
  “说起这个,我也很奇怪。”
  张明浩满脸不理解的问向吴莉莉,“zxz,是不是一个全新的物理现象?”
  “当然。”
  吴莉莉立刻点头。
  “在zxz的研究方向上,国内来说,只有我们团队发现了现象,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进展。”
  “所以,可不可以这么说,zxz研究方向上,我们才是最专业的?”
  “是可以这么说。”吴莉莉继续认可的点头。
  “问题就在这里,我们申请项目,要进行同行评议,专家评议,同行评议我还能理解,大家都顺着一个方向进行研究,都是同行。”
  “专家评议,哪来的专家?哪个是专家?”
  “一个新的现象,全新的研究方向,国内没有任何研究进展的方向,除了我们团队以外,谁敢说是这个方向的专家?”
  “最想不明白的是,这些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专家,还以‘方向错误’为由,驳回了我们的项目申请……”
  ……
  栏目组的人都离开了。
  谭延明和张明浩、朱炳坤一起送走了李建,站在原地也谈起了刚才的采访问题。
  谭延明盯着张明浩,提点般的说道,“刚才采访的话,尽量不要说。”
  张明浩笑道,“我只是谈到那个话题就说了几句。”
  “而且,他们不会播吧?”
  “节目应该不会播,但现场那么多人也很难说不会传出去。”谭延明摇头道,“你这样说太得罪人了。”
  朱炳坤开口道,“我也觉得不能那么说,但是得罪人也就得罪人了,不就是同行吗?无所谓。”
  谭延明顿时愣住了。
  张明浩年轻气盛也就罢了,朱炳坤都多大年纪了,也不怕得罪人?
  朱炳坤道,“我们得罪的人够多的了,因为我们得研究方向,因为申请了省科学基金。”
  “今天首都材料工程研究院有个会,叫‘zxz电磁转移现象研讨会’,zxz方向做研究才多少人?我们实验室连封邀请函都没有。”
  “zxz方向的大圈子,已经把我们排除在外了。”
  谭延明顿时无语,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国内学术抱团、倾轧现象是存在的,但zxz现象是个新发现,研究的团队很少、人数很少,基础物理方向也没太多利益纠葛。
  这个研究上,怎么也能闹到这种地步?
  ……
  首都材料工程研究院主楼,一楼西层小会议厅。
  讲台上方挂着横幅,上面写着“zxz电磁转移现象研讨会”。
  严厉华站在讲台上,正以主办方的身份发表讲话,他说明了zxz是个全新的物理现象,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并对‘zxz电磁转移现象’进行说明。
  台下有二十几个人,大多都是复刻了zxz现象以及申请到后续研究项目的团队学者。
  其中还包括三个外国学者,分别是加州理工大学的倪安德,芝加哥大学的冯希、乔治-梅辛杰。
  杨学文也在,他和冯希、乔治-梅辛杰坐在一起,旁边还有同来的崔小泉、张文国等人。
  参会人数二十几个,也只是个小规模的研讨会。
  会议规模小,流程也不那么正式。
  当严厉华正在讲话的时候,台下还有学者在看手机。
  张文国就是这样做的,他不仅是自己看手机,还发出了一声惊呼,“看崔济发的这个!”
  台上的严厉华顿时有些不满。
  旁边几人则是跟着看了过去,发现是zxz群组里发的,也拿出自己的手机查看了下。
  群组里,崔济发了一个视频。
  视频背景是张明浩的照片,音频内容则是一则采访录音——
  “我就一直奇怪,zxz是不是新物理现象……”
  “专家评议,哪来的专家?!哪个是专家?!”
  “这些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专家,还以‘方向错误’为由,驳回了我们的项目申请……”
  这则视频点击率不低,发布两个小时评论已经有几十条。
  网友的态度出奇的一致,“说的好,新研究哪来的专家!”
  “张明浩就是敢说!”
  “专家到底哪里来的,谁来说一下?怎么评上的,张氏现象方向有什么研究成果?”
  会议室大部分人都在群组里,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连参会的美利坚华人倪安德、冯希也知道了。
  他们再看向讲台上的严厉华,眼神都变得怪怪的。
  杨学文也一样。
  他和张明浩是有很大矛盾,但zxz方向也不敢说自己是专家,其他人也不敢说是专家。
  在场,谁是专家?
  严厉华啊!
  参会的人都已经知道,严厉华就是朱炳坤团队申请项目的专家评审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他评审后,提交了‘驳回项目’的意见。
  朱炳坤团队项目被驳回,有严厉华极大的‘功劳’。
  张明浩怒喷‘专家’,喷的不就是严厉华吗?
  在台下众人怪异的眼神中,严厉华的讲话结束了。
  他走下台,就忍不住问起刚才的事情。
  有人马上给严厉华看了视频,他听了一遍张明浩说的话,脸色顿时变得一片通红,但憋了半天,一句话都没说出来。
  过了好半天才了上一句,“我可不是什么专家,就是被邀请做个评审。”
  “大家都是做一个方向的研究,不谈什么专家不专家……”
  其他也反驳不了了。
  张明浩说的太有道理的,一个新方向怎么说自己是专家?
  有什么研究成果?
  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再大,和zxz也没有关系。
  严厉华深吸一口气,心里怒骂了无数的话,唯一庆幸的是,网上并不知道自己是‘评审专家’。
  最终,他也只能调整了下情绪,黑着脸继续主持会议。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