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闹大了!竟能制造旋风!难以想象
第90章 闹大了!竟能制造旋风!难以想象……
一事一议,特事特批!
陈老师放了话,省科技厅以及下属省科学基金快速运作起来。
省科技厅负责人宋晓峰对于项目非常重视,而且心里也非常高兴,因为他感觉朱炳坤团队做张氏现象后续研究的项目,放在省里立项等于是送上来的政绩。
‘张氏现象’刚发现就已经上报到了科技部,科技部还组织专家组前来验收,常规来说,后续研究肯定是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立项。
新物理现象相关研究一定会是重大项目,经费动辄过千万,也不是省科学基金能支持的。
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学基金,都是对科学研究的支持,但实际上,却分属不同的系统。
自然科学基金的上级部门是科技部,省科学基金上级部门是省科技厅。
省科技厅是省-政-府的组成部分,和科技部不是一个系统,研究在省里立项,用的是省科学基金的资金,研发有成果自然有省科技厅的功劳,和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就没关系了。
当然,前提是研发要有成果。
但就像是陈老师说的,宋凯峰也同样信任张明浩、信任朱炳坤团队。
对方研究个高科技材料,成果转让费能卖到一个亿,省科学基金最大力度支持也不过千万经费。
更何况,张明浩都明确说研究有很大进展。
那还有什么犹豫的?
省科技厅以及省科学基金展现了超高的工作效率。
项目申请报告的快速批复。
和江州大学沟通快速立项,象征性公示了立项文件后,只间隔两天就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议,会议上项目评议全票通过。
在专家评议通过后,项目就正式通过,可以对外进行公示了。
江州大学官方网站发布了名为《我校电磁实验室申报省科研基金‘一事一议’重大项目》的公告。
东川省科技厅的官方网站,发布了《‘一事一议’重大基础科研支持项目立项公示》。
在点开公告页面后,就能看到‘一事一议’公示项目名称为《张氏猜想的实验和机制研究》。
项目所属是江州大学应用电磁学实验室。
‘一事一议’都是重大项目,不能像是普通项目一样,只有一个名称。
所以公示页面上,也有的项目简单介绍,包括研究团队介绍、过往的科研履历,包括研究内容和主体的方向,还附带实验室照片,等等。
这则项目公示消息发布以后,顿时引起了同领域学者的注意。
国内的学术圈并不大,物理圈子就更小了,再缩小到电磁学、凝聚态物理,甚至是超材料、张氏现象研究方向,圈子已经小到可以建个群组,把主要研究人员都拉进来,还凑不满一百个人的程度。
这么小的圈子,有什么消息都瞒不住,更不用说,直接性的重大项目公示了。
在公示消息发出一个小时,朱炳坤和张明浩退出的群里,就热烘烘的讨论了起来。
朱炳坤团队的项目申请被自然科学基金驳回,主要去申请省科学基金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一千万经费,省科学基金能支持的最大力度,也有些让人羡慕。
这件事和多数人没有关系。
比如,崔济。
崔济也只是和其他人一起八卦一下,觉得申请的不到自然科学基金,拿到省科学基金支持也不错。
一千万的经费,不比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重大项目差多少了。
有些人却不这么想,尤其是与朱炳坤团队申请被驳回相关的人,因为公示消息里,朱炳坤团队研发方向依旧是‘增加流动性’。
朱炳坤团队的项目申请之所以被驳回,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研究‘电磁转移’方向才是正确的。
两个方向是直接冲突的。
‘电磁转移’方向正确,就说明‘增加流动性’的研究不可取,也不会有任何进展。
反之,亦然。
同行评议、专家评审,都是听了他们的意见,才会给项目申请驳回,甚至,他们中就有评审专家。
也可以这么理解,他们‘裹挟’着自然科学基金,认可了‘电磁转移’方向,而朱炳坤团队没有低头,干脆放弃了继续申请自然科学基金,转而申请到了省科学基金。
这下事情就闹大了!
原来只是学术看法不同,现在直接演变成了学术争端,研究方向上的话语权争端。
一旦对方的研究有成果,也就代表他们是错的,学术圈里的人都会知道,以后在zxz现象的研究方向上也不用说话了。
严厉华也笑不出来了。
他很清楚事情的严重性,因为他就是评审专家之一。
“东川省科技厅,就不考虑研究方向问题吗?项目这么快就批了?都不用评审吗?”
高海军说道,“江州大学就是东川省的,朱炳坤团队做出那么多研究,他们团队还有张明浩,那么天才……东川省当然大力支持。”
他说着摇了摇头。
高海军也知道事情闹大了,如果继续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哪怕是找上一级的科技部,还能说是对研发方向的判断不同。
朱炳坤团队申请了省科学基金项目,也就表示被驳回就不再申请了,有了研究成果也和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没有关系。
到时候,上级部门的领导们会怎么想?
学术圈同行们会怎么看?
严厉华是直接的评审专家,他给项目做的评语都是有记录的,判断严重错误,同方向研究的话语权不用说,以后也很难再受邀当项目评审了。
甚至说,以后去申请项目都会受到影响。
再往深处想,因为研究方向不被认可,自然科学基金没有批的项目,东川省科学基金不仅批了,还给了最大力度的支持。
当项目有成果以后,自然科学基金评审项目的专业性会不会受到质疑?
这都牵扯到名誉受损了,上级部门有关联的领导,会不会往下追责?
高海军想想都是一身冷汗。
严厉华也意识到问题,他深吸一口气,开口道,“组织个专业学术会议吧。”
“我们要和其他人一起商议一下‘电磁转移’现象,就召开一个《zxz电磁转移现象特别研讨会》。”
“大家明确一下研究方向,相互交流、相互探讨,最好能在研究上有突破……”
……
应用电磁学实验室。
实验室上下欢欣鼓舞,他们接连收到了两个好消息。
一个是科技部的会议上,特别提到了应用电磁学实验室。
江州大学和其他相关部门,已经商讨起建造新的实验室,名字还叫应用电磁学实验室,位置就在学校西侧紧邻微纳光学研究所的空地上。
实验室建造的初步预算达到了三千万。
这等于就是投资三千万,让应用电磁学实验室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搬迁,和盖了一个新房、再买点新家具没什么区别。
这是对实验室最好的方案,所有人都会因此而受益。
原来的研究员能到新的实验室工作职称上还能有所提升,比如,副研究员晋升为研究员。
实验室扩大以后,还会增加一些编制名额,有些特聘研究员,也就是博士后,就有机会能直接留下来。
第二个消息就是项目了。
千万级的省重点项目也不比国家重点项目差多少,有了大笔的项目经费,前期投入的实验室经费都可以报销,实验室资金也能够填补。
另外,材料研究上也有进展。
非均质材料物理实验室的韩晓旭教授加入项目组后,就和朱炳坤、薛坤等人一起研究‘镍含量渐进降低’的金属陶瓷材料的制备。
这种材料的研发难度就在于镍含量的‘渐进式降低’,而且还必须要在可以让材料进入‘负介电常数’特殊状态的阈值范围内。
材料制备、含量渐进控制,难度都是非常高的。
这不是混合镍和三氧化二铝粉末就能制备出来的。
在经过多次实验以后,团队决定采用一种特殊的湿喷法,也就是把两种粉末儿浸湿以后,在球型搅拌器中不断快速搅拌三氧化二铝,并让镍粉末从边缘喷出。
为了能达到混合均匀的目的,镍粉末要在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喷出,再通过高温搅拌,慢慢的把镍从边缘拉到中心位置。
当中心位置镍含量达到阈值边缘时,搅拌工序就可以暂停。
下一步就是进行材料烘干、烧结等工序。
在材料制备好以后,就成为了一个不均匀的球型,因为镍是不断添加的,边缘的镍含量比阈值上限高,还要进行检测、切割。
在进行切割以后,就近乎成了一个标准的球形。
为了准备第一次正式实验,他们花了三天时间制造了两个球型材料,球型材料的直径在一分米左右。
后排实验间,边侧的实验室里,玻璃窗前站了一排人,从左到右分别是朱炳坤、张明浩、陈帅以及韩晓旭。
薛坤完成了最后一步,从实验间走出来就站在朱炳坤的旁边,开口道,“可以开始了。”
“开始吧!”
朱炳坤和薛坤一起控制实验。
在实验开始以后,所有人都盯着流动性测定仪的读数,仅过了五秒钟左右,显示面板的数值开始跳转。
7、11、13、13、12、10、14……
每个人都盯着面板上的数字,最开始还有些激动,到最后则都不由得凝住了眉头。
“10几点?”
朱炳坤道,“数值也太小了吧,失败了?”
陈帅道,“也不算失败吧,一直持续到现在有一分多钟了,再等等。”
他说着继续盯着面板。
其他人也同样一动不动的盯着,但面板上的数字就只有十几点,一直持续了有三分钟左右,数值就开始慢慢往下降。
从13到1,降低的过程持续了五分钟以上。
整个实验中,流动性数值持续了八分钟以上,但最高波动却只有‘16’点,50点以上都不算有发现,16点实在太低了。
“怎么会这样呢?”
“数值持续了这么长时间,也算有进展吧?”
“波动不大,为什么?”
朱炳坤、陈帅以及薛坤一起讨论起来。
韩晓旭则是道,“我不太懂你们这个研究的原理,但是材料感觉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研究员三人组一起沉默了下。
他们也不懂原理。
研究到现在,都是不断做实验,实验方向也是张明浩的建议,要研究原理就必须有更多发现,才能以实验发现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许丘建团队的研究也是如此,先有实验发现再进行分析。
他们不由都看向了张明浩。
张明浩依旧盯着流动性测定仪的显示面板,他紧紧的皱住了眉头,明显陷入了思考中。
他有点儿想不明白。
这个实验是有很大期待的,他觉得完全可以复刻东港大学的实验,甚至是制造出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的空气流动性。
现在的实验流动性持续时间很长,但强度几乎和没有一样。
为什么?
关键是,《正确感知》判断实验没有问题!
问题在哪呢?
张明浩忽然看清了圆球状的材料,圆球状……方向?
“对啊!”
他猛地反应够来,转头喊了一声,“切开!”
“把球切开,切一半!再实验。”
“这可能和方向有关。如果zxz像是电场、磁场那样,存在场力方向,球型材料制造的场力,各个方向上都相互抵消了!”
“对啊!”
“有道理!”
朱炳坤、薛坤等人一想就明白过来,马上拿着材料上了切割机,像是切西瓜一样,把材料分成两个半球。
他们又开始准备新一次实验,把半球状的材料放在电板之间,球体切面向上,流动性测定仪的柔片则放置在上方位置。
等了有半小时以后,几个人又站在玻璃窗前。
薛坤再从实验间里走出来,和朱炳坤一起控制实验开始。
当电源开关打开后,几乎在瞬间流动性测定仪的显示面板就有了读数——
15、73、130、178……
数值在不断上升,并以极快的速度跳到了‘300’以上。
330、351、349、356、352……
当跳转到‘350’附近,显示面板上的数值波动稳定下来。
玻璃窗外。
所有人都忍不住激动情绪,但他们还是认真盯着显示面板,一直盯着上面跳转的数字。
薛坤忽然惊讶的的喊了一声,“看上面!”
他伸手指向了柔片上方。
其他人顺着手指方向看了过去,最初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没有,但仔细观察就发现上方似乎出现了一个……
“旋风?”
“好像是啊……看不清楚,里面太干净了。”
“拿光照一下!”
朱炳坤快速找来了个手电筒,朝着柔片上方位置一照,看着就稍微明显了一些。
那就是个小旋风!
在半球形材料的正上方,空气似乎形成了反向的对流,转而形成了一个小旋风。
实验室太干净,旋风有些看不清楚,但强光照射下已经能基本确定。
陈帅盯着上方的动静,喃喃道,“我本来以为只是测定空气流动性,但现在感觉……”
“我们可能有了一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大发现。”
“zxz,张氏现象,还真是用电磁控制流动性啊!”
他说完深吸一口气。
其他人的反应也都非常惊讶,本来只是测更高的空气流动,竟然造了一个旋风出来?
电磁、负介电常数材料,制造旋风?
有点难以想象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