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北大开学

  《北京晚报》的记者徐天裘带著一个年轻记者跟隨他在车站里蹲守。
  绿皮火车缓缓停靠在站台,背著近一人高的行军袋的一位女学生吸引了徐天裘的注意力。
  女孩子的身躯娇小,却扛起了足有她身高的行囊,她的眼眸明亮,满是对未来的期盼,背著这样的行李,加上张望的模样肯定就是大学生!
  刊登到报纸上的照片强调的就是衝突感,瘦小的像是一阵风都可以吹起来的女孩子居然可以扛著这样的大包来上学,这本身就是属於新闻的热点。
  相机前面的焦距头在旋转,发出机械齿轮相合的声音,徐天裘也示意让小徒弟去看这个女生。
  徐天裘的一只眼睛眯起,相机捕捉女孩子的身体,要找到合適的拍照时机。
  “北大、北大的学生在这里。”
  北大招生办的负责人手中高举著“北京大学欢迎你”这样的红色横幅。
  那个女孩子的眼睛一下亮起,嘴角高高翘起了弧度,她原地跳了一下,把背上厚重的行囊往上抬了抬,大跨步地向著北大的迎新处走来。
  当女孩子走向了红色的宣传横幅,徐天裘也及时地拍下了照片。
  徐天裘在心中回味了一下刚刚拍摄的照片,觉得没问题了,小心翼翼地把相机装好。
  他这才把小徒弟喊上,等到女孩子被招生办指向了汽车所在的方位,他们两人也跟著上车,坐到了女孩子的旁边。
  “你好,我们是《北京晚报》的记者,想要简单採访你一下,问你几个问题可以吗?”
  叫做林小惠的女孩子面容出现了一抹红色,“我、我吗?我好像没什么可被採访的。”
  林小惠四处张望著,车上还有別的学生,她总觉得应该採访別人才对,她有什么好採访的呢?
  林小惠觉得自己的人生平平无奇,她在家里是被忽视的老二,上面有大姐,下面有小弟。
  需要选择人下乡的时候,家里想也不想就定下了她。
  她因为下乡的时间不长,知识点没有忘记,所以努力学习的情况下,考上了大学。
  能上北大,是因为她觉得第一年的考试真的题目很简单,她对自己的考试有信心。大著胆子报了北大,因为別人都选中文系这样的热门专业,林小惠选择的是生物这个专业,林小惠觉得自己有一丝幸运在,所以最终被北大录取。
  她的家人们惊讶於下乡了两年的二女儿居然可以考上大学,还是北大这样的学校,他们也像是头一遭想起来了这个被忽略 的二女儿,让她在家里可以吃上了肉丝,等到上学更是可以带上新打的被褥,里面包裹著一个铝壳的开水瓶。
  “也別觉得考上大学了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弟弟肯定到时候考得比你还要好,也去什么北大、清华。”
  家里人生怕她翘起了尾巴,对她好一点的同时,也不忘记敲打她。
  林小惠就觉得好像也真的没什么了不起,只是占了第一年考试不难的便宜。
  徐天裘问出了自己想要问的信息,对著不自信的林小惠笑著说道:“林小惠同学你谦虚了。77年的高考,全国是有500多万人报名,录取是不到30万人,百里挑一的人才!尤其是你还是粤安省的理科前十名。”
  林小惠更不好意思了,羞得话都无法开口。
  徐天裘见状就带著徒弟回到了第一排去坐。
  “师父,咱们怎么不多和那个女同学聊一聊。”
  “她的照片很有新闻效果,所以才会採访她,但她本人是排斥採访的,问了一些情况也就足够了。”
  想到了这里,徐天裘想到了侃侃而谈的那位江川省的理科状元,农村出身的学生,很会和人搭话。
  那个傅明彦真的是属於完美的被採访者,要是每次採访工作都遇到那种人就好了。
  “那师父,咱们要不要在车上再採访一个人,又或者是换一辆车,再採访別的学校的人。”
  “忘了和你说一件事。”徐天裘说道,“还记得上次做《女兵回家》的主题报导吗?”
  提到了女兵回家,小徒弟点了一下头。
  《北京晚报》一共报导了两次《女兵回家》事件,第一次当然是天安门扫地大姐其实是退役女兵这个主题。
  那一次的报导故事跌宕起伏,深深牵动了广大人民群眾的心,很多人送来了信笺表示对傅明彦同志的讚许,还有对当时扣下女兵那家人的强烈谴责,要求他们必须接受惩罚。
  第二次的报导就是武装部去往当地,在和联合公安机关重审案件的时候,那户母子绷不住了,承认他们当时发现冯文芷的时候,她身上穿著的是军装。
  他们把衣服洗乾净收了起来,在发现冯文芷失忆了以后,起了坏心思,把衣服烧毁了埋在了猪圈里,武装部的同事们把猪圈挖开,找到了烧了剩下的肩章残骸。
  这篇报导又是同样引起了读者的议论纷纷,第三篇报导尚未刊登,报社定下的主题是关於这一对母子的后续判决情况了,还会把冯文芷同志的近况和广大的人民群眾进行说明。
  小徒弟说道,“师父,为什么忽然提到了女兵回家。”
  “还记得那个帮著女兵回家的傅明彦吗?他也是大学生。”徐天裘笑著说道,“刚刚那个林小惠,再加上傅明彦,两个学生代表就足够了。”
  小徒弟恍然,难怪师父说不用採访其他人。
  小徒弟的心中雀跃不已,那个傅明彦本来就是女兵回家事件的重要见证人,没想到还是个大学生啊。
  “师父,他是哪个大学的。”
  “北大。”徐天裘笑著说道:“所以咱们坐上这辆车,跟著学生们一起去北大,等会就可以见到他们了。”
  说话的功夫,更多的学生上了车,这一辆中巴车载著满满当当的学生往北大出发,而傅明彦一行人也到了北大校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