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祝大家节日快乐

  吴新蕊在京城一共待了三天。
  这三天里,她开了两天半的会。
  她回清江省那天,恰好是新一轮春运大潮的开端。
  车站,机场,人潮汹涌。
  空气中瀰漫著归家的喜悦,和一丝难以察觉的紧张。
  临海省的疑似病例,在新闻播报里,从两位数,悄然跳到了三位数。
  隔壁的港岛,出现了第一例死亡病例。
  恐慌,如同无形的病毒,开始在人群中悄悄蔓延。
  隨著春节的临近,病毒的扩散,几乎已成定局。
  在吴新蕊的建议下,各个省份,特別是与临海省毗邻的,或是劳务输出大省,都开始效仿清江省的模式,紧急成立了防疫指导小组,来应对即將到来的巨大考验。
  京城,在这场风暴来临前,还维持著表面的平静。
  刘清明清楚地知道,春节过后,这里將迎来真正的爆发,成为与临海省並列的重灾区。
  但他现在什么也做不了。
  他只是体改办一个小小的副处长,人微言轻。
  他能做的,就是將自己的担忧和判断,融入到每一份工作报告里,用最严谨的数据和逻辑,对上级进行一次又一次委婉的提醒。
  至於人家听不听,听进去多少,就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在京城这座巨大的机器里,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零件。
  不过,也有好消息。
  在完成了那份关於临海省防疫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之后,司里交给了他一项全新的工作。
  研究设立一个新的应急管理机构,对於现有国家治理体系的影响和衝击。
  这说明,他之前通过吴新蕊递上去的那个“不成熟的想法”,已经被摆上了某些领导的案头,並且得到了积极的反馈。
  刘清明记得很清楚,前世的应急管理部,要到十几年后的2018年左右,才会正式掛牌成立。
  如果自己现在起草的这份报告,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让这个强力部门提前面世,哪怕只是提前几年,或许对於未来那些惨痛的灾难,都能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少死一些人,少一些损失,总是好的。
  只是,刘清明对於这个机构的具体运作,並没有过多的接触。
  他的所有认知,都来自於后世零散的公开信息。
  他只能凭藉那些少量的印象,再加入大量自己的超前理解,从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协调机制、法律支撑等各个方面,去系统性地阐述它的重要性。
  刘清明很清楚,在体制內,任何部门间的职能变动,都会掀起滔天巨浪。
  无论是增加还是削减,都必然会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
  要说服的人,要摆平的事,其难度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绝不是上级领导一句话,下面就能令行禁止,照单执行那么简单。
  你的理念再无懈可击,也常常敌不过根深蒂固的人情世故和部门利益。
  这份报告送上去,组织上立刻惊为天人,纳头便拜,那是玄幻小说里的情节,不是现实的官场。
  但这並不意味著,他现在的工作毫无意义。
  恰恰相反,这项工作本身,就意味著上级已经看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也已经有人在暗中推动它的落地。
  这是一个极好的开端。
  哪怕最终,这个机构还是要等到十多年后才能真正实现,但作为这份蓝图最早的起草者之一,刘清明依然为自己能参与其中,感到了一丝欣慰。
  他种下了一颗种子。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刘清明几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资料里。
  他再一次投入到了忘我的工作当中。
  为了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盲点,他频繁地出入单位的资料室和相关部门。
  了解他们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从中推导出其利益核心。
  办公室的同事丁奇,和办公厅的李明华,成了他接触最多的人。
  三个人经常会凑在一起,为了一两个细节,爭论得面红耳赤。
  丁奇的新工作,是研究医疗体制方面的改革。
  这是一个比刘清明的课题更加棘手,也更加重要的命题,牵扯的利益方也更为复杂。
  李明华还是第一次看到,一向眼高於顶的丁奇,会对一个比自己年轻这么多的后辈如此推崇。
  这天下午,三人又在丁奇的办公室里碰头。
  小小的办公室里,烟雾繚绕。
  李明华看著刘清明刚刚修改过的一版草案,嘖嘖称奇。
  “老丁,你看看,我就说这小子脑子里的构造跟咱们不一样。”
  李明华把手里的几页纸拍了拍,对著丁奇嚷嚷。
  “把消防、安监、防汛、抗旱、地震、公共卫生应急,甚至森林防火、草原防火,全都整合到一个部门里去,搞一个超级大部委。”
  “这个构想,我跟你说,没有十年脑血栓,是绝对想不出来的。”
  这话听著像骂人,但刘清明和丁奇都听出了他话里的惊嘆。
  丁奇没理会李明华的玩笑,他摸著自己的保温杯,表情很严肃。
  他看著刘清明,缓缓开口。
  “小刘,你的这个想法,不光是胆子大,而且逻辑是自洽的。我这几天也在想,现行的这种『分块管理、临时协调』的模式,確实存在很大的问题。”
  “平时不出事还好,一旦遇到大的天灾人祸,各个部门之间沟通成本太高,命令传达链条太长,很容易貽误战机。”
  “但是……”丁奇话锋一转,“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方案的阻力有多大?”
  刘清明点点头,他早就料到会有此一问。
  “丁哥,李哥,我知道这很难。”
  他拿起桌上的铅笔,在一张白纸上画了几个圈。
  “消防,现在归公安部管,那是强力部门里的强力部门,谁敢去虎口拔牙?”
  “防汛抗旱,归水利部,那是个关係到国计民生的老牌大部,根深蒂固。”
  “安全生產,归安监总局,虽然是新成立的,但权力极大,能管到所有工矿企业。”
  “还有卫生部、地震局、林业局……哪个是省油的灯?”
  刘清明每说一个,就在一个圈里写上相应的名字。
  “我们这个构想,等於要把这些强势部门的核心权力,一块一块地割下来,然后拼成一个新的部门。”
  “这不叫改革,这叫革命。谁的蛋糕被动了,谁就会跟你拼命。”
  李明华听得直摇头。
  “是啊,这事儿,理念上无懈可击,但现实里,根本寸步难行。报告写得再漂亮,最后也只能是束之高阁。”
  丁奇也陷入了沉思。
  他最近在搞的医疗体制改革,仅仅是想动一动药价和医院的创收机制,就已经在卫生系统內部引起了巨大的反弹。
  刘清明这个方案,牵扯的部委更多,层级更高,利益纠葛更深,难度何止是指数量级的提升。
  办公室里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只有窗外的寒风,呼呼地刮著。
  刘清明看著两位前辈脸上的凝重,却笑了。
  “丁哥,李哥,正因为难,才说明我们找对了方向。”
  他把那张写满名字的纸推到两人面前。
  “这些困难,我们能看到,上面的领导自然也能看到。所以,我的建议是,分步走。”
  “分步走?”丁奇和李明华同时抬起头。
  “对。”刘清明解释道,“第一步,不搞实体化的部门,而是先成立一个高级別的常设议事协调机构。我们可以叫它『国家应急指挥中心』。”
  “这个中心,级別要高,最好是由一位有份量的领导来牵头。成员单位,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部委。”
  “平时,它是一个虚职机构,不占编制,不改变现有各部门的职能和隶属关係。它的主要工作,就是统筹规划,制定跨部门的应急预案,组织联合演练。”
  “可一旦有重大灾害发生,这个中心就立刻从议事机构,转变为总指挥部,拥有最高的指挥权和协调权,可以直接调动所有成员单位的人员和物资。”
  “这样一来,我们既解决了统一指挥的问题,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改革初期的阻力。”
  “等到这个机制运行成熟了,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再来谈实体化,把相关的职能和队伍,一步步地整合进来。那时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刘清明说完,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
  办公室里,落针可闻。
  丁奇和李明华都用一种看怪物的表情看著他。
  尤其是丁奇,他感觉自己的后背,竟然冒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刘清明现在给他的感觉,已经不是什么后起之秀了。
  他就是一个全能型的怪胎。
  他的观点,不光是超前,而且充满了政治智慧,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点子上,完美地契合了当下的国情。
  这太不容易了。
  体改办的工作,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力,但最忌讳的,也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
  很多人提出的方案,看起来团锦簇,实际上根本没有落地的可能。
  可刘清明恰好相反。
  他的每一个大胆设想背后,都跟著一套极其稳妥和务实的实施路径。
  丁奇甚至產生了一种错觉。
  感觉刘清明不是在提出一个全新的构想。
  他更像是在复述一个,他亲眼见过的,已经成功运行了许多年的成熟制度。
  这个人,仿佛天生就是为了体改办这个地方而生的。
  “小刘……”丁奇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想夸几句,但又觉得任何语言,在此刻都显得有些苍白。
  李明华则是一拍大腿。
  “高!实在是高!”
  “虚实结合,以虚带实,逐步推进!这思路,绝了!”
  “这样一来,那些部委就没话说了。既保留了他们的面子,又拿到了我们想要的里子。等他们反应过来,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一个小年轻探进头来。
  “丁处,李处,刘处,五点半了,部里在小食堂有个集体晚餐,传达一下最新的防疫精神。”
  “知道了。”丁奇应了一声。
  三人这才意识到,他们已经討论了整整一个下午。
  刘清明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
  李明华走过来,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刘,你这个报告,我全力支持。需要办公厅这边提供什么资料,或者协调什么关係,你儘管开口。”
  “谢谢李哥。”刘清明由衷地说道。
  丁奇也站了起来,他走到刘清明身边,压低了声音。
  “小刘,你的这个思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那个医改的方案,好像也可以借鑑一下。”
  他的话音刚落,李明华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
  李明华接起电话,只“嗯”了几声,脸色就变了。
  他掛掉电话,看著刘清明和丁奇,声音有些乾涩。
  “刚收到的內部通报。”
  “临海省,今天一天,新增確诊病例,一百零三例。”
  “京城,西城区,也发现了第一例高度疑似病例。病人发病前,刚从临海出差回来。”
  办公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