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大明:爹你让开,宰辅我来当!> 第195章 此百废俱兴,大明何愁不重开盛世?

第195章 此百废俱兴,大明何愁不重开盛世?

  第195章 此百废俱兴,大明何愁不重开盛世?
  “大明症结在哪?”
  面对幼子的质询,张居正皱眉回应说道。
  “此乃千古难题,土地兼并成疾,吏治腐败如蠹,桩桩件件,皆是沉疴。”
  “错!”
  张允修斩钉截铁地说道。
  “通俗来讲,不过是分饼之困局。
  将大明生产资料亦或是土地,比做是大饼。
  王朝初年尚且能够相对平均些,可随着时间流逝,强者愈强,形成规模效应,弱者即便再努力,也无出头之日。
  等到大多数人连糊口都成奢望,那便会揭竿而起,一同将大明江山推入万丈深渊!”
  张居正瞳孔骤缩,似有什么明悟了一般,他言语间有些迫切地说道。
  “所以,你这提升生产力,便是一个扩大大饼的过程,大饼多了,百姓们有了生计,自然便能够安定,朝廷也长治久安?”
  “没有那么简单,可思路是这个思路。”
  张允修笑着点点头,仿佛在引导启蒙稚童。
  “正如开疆拓土一般,若能以极小的成本开拓领土,自然能够转嫁内部矛盾。
  说到底,矛盾根源在财富分配不均。
  若能够开辟新的生存空间,规避了内部阻力,百姓们拥有了活下去的生计,自然就不会作乱。
  没有各地揭竿而起,国家富强,即便是有外患汹汹,又有何惧哉?”
  “所以.”张居正似有所悟,十分没有底气地说道。“若想要匡扶天下,便是要注重科学,大力发展生产力,随后辅助以经济学,中兴可成也?”
  “妙哉!”
  张允修重重拍案,眼睛里头满是赞赏地说道。
  “叔大果然名不虚传!”
  果然不愧是千古一相,自己仅仅是稍作引导,他便能够自问自答了。
  “吾乃汝父也!”
  张居正佯怒瞪他一眼,可转头,他眼神里又满是探究之意。
  他又询问说道。
  “你所言匡扶天下之理,老夫算是有些明白,可这经济学之道,真能够起到作用?
  古有桑弘羊、管仲的治国之策,然今时不同往日。
  若一味生搬硬套,恐怕适得其反。”
  这便是张居正的顾虑所在,也是他为什么非要来一趟西山。
  在他的视角来看,张允修这经济学之道,总不能真是天机星下凡创出的吧?
  张居正更愿意相信,自己这个幼子乃是天赋异禀,仅仅是看了《盐铁论》与《管子》,便自个悟道,创出了经济学理论,这般想来,反倒是合理许多。
  可若是如此,想要应用于新政之中,便是太难了。
  张允修则是不以为然地摇头:“爹爹却是狭隘了,谁说我是照着此二人理论行事?
  我西山培文书院向来以实事求是为宗旨,我之理论皆是源于科学研究,绝非是纸上谈兵!”
  狂傲!
  张居正很是不悦地说道:“你既如此自满,为父便考考你。
  你所言经济之道,市场内有看不见的手云云,可落于实际也不尽然。
  自古以来,灾荒吃人,或是洪水,或是干旱,又或是蝗灾。
  粮食歉收定然有无数人忍饥挨饿,可每当此时,总有商贾士绅便囤积居奇,哄抬粮价
  若真有那看不见的手,当粮价暴涨之际,定然会有源源不断的货品涌入,何以百姓忍饥挨饿,受人盘剥?”
  说到这里,他似乎有些悲愤。
  “若经济学真有奇效,怎会有那么多的人间惨剧”
  他这一番慷慨陈词,可张允修却完全不接招,反倒是像看傻子一般看向老爹。
  “爹爹何故,时而聪慧,时而痴傻?”
  张居正有些恼了:“张士元!你真当老夫是泥菩萨不成!”
  “爹爹稍安勿躁。”
  对于掌控老爹脾气这回事,张允修已然是熟能生巧了。
  张居正一会儿神一会儿鬼的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经济学对于古人来说,还是一个极其新颖的东西。
  受限于以往的思维惯性,自然会有很多错误的地方。
  为了能够推行自己的想法,张允修继续为其耐心解释说道。
  “看不见的手并非是全能的,我先前有言,经济学乃是建立在生产力之上的,若没有生产力一切都白搭。
  我大明人多地少,对于粮食需求十分旺盛,自粮价本就随着人口增长而上涨。
  这粮食本就是紧俏,生产力跟不上,如何能够通过经济手段调控呢?”
  张居正对于钱粮还是有所了解的,他当即摇摇头说道。
  “我大明粮产虽不够丰,可若真能调动起来,满足一地之需求还是绰绰有余的。”
  张允修则是侃侃而谈。
  “爹爹还是不太明白,从局部来说,粮食确实是不缺的,可整体来说,大明朝可太缺粮了。
  我估计一下,去岁全大明粮产也不过一万万石,按照一万万人,每年所需粮食两石来算,缺口竟有半数之多。”
  言罢,张允修神色越发凝重。
  “更不要说,当今王公贵胄钟鸣鼎食,豪商巨贾奢靡无度,这缺口怕是有增无减。”
  “这竟糜烂至此?”
  张居正面露惊色。
  往日里所见奏疏,无非是写个什么百姓困苦,饥寒交迫,衣不蔽体。
  可从未用如此精确数字,还具象化的体现大明百姓的生活情况。
  听起来也像是先前那“图表法”的延伸?
  张允修继续剖析说道:“粮食本就是贵的,且大部分掌握在士绅豪强手中,他们在本地即可坐收渔利,何苦远途运粮?
  一路上车马劳顿、关口吃拿卡要、匪盗劫掠,皆是阻碍贸易的难题。
  故而,非是经济学不起作用了,乃是从根子上,便没有‘看不见的手’作用的土壤。”
  他再意味深长地看向张居正。
  “爹爹日理万机,运筹军政,想必深知漕运艰难。”
  张居正瞳孔顿时一缩,他立马理解了张允修的意思。
  他推行一条鞭法,本就是为了化解粮食漕运损耗。
  自古来,田赋皆以实物运输,千里迢迢运到京城,半数粮食都会在途中折损。
  一来一去,无疑是让百姓负担更为沉重。
  这一刻,张居正终于对经济民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他喟然长叹一声:“难道真无计可施?”
  “自然是有的。”张允修眯起眼神说道。“若有一物,能日行千里,促进商贸交流,其中损耗自然能大大降低,粮食调配也能更加迅速,灾荒问题自然可缓解。”
  “这世上有这种东西?”张居正满脸怀疑。
  张允修自信满满地说道:“现在是没有,不代表今后没有。”
  张居正叹了一口气:“怕是没那么容易吧?”
  他心里对幼子捣鼓东西的能力,已经是十分认同了。
  可也能够看出来,幼子每一个发明出来的神器,都不是那么简单能够实现的。
  想到此处,张居正又哀声叹气,原来幼子的法子,也并非什么灵丹妙药。
  “终究是空中楼阁,可大明朝已经等不了了,新政也同样等不了。
  所以你那经济学还是无用,没有了生产力,一切都是白搭。
  可这生产力又岂是那么容易提升的?”
  他算是有些明了。
  所谓经济学,没有生产力一切都是白搭。
  可大明如何能够提升生产力?
  幼子嘴上说得轻巧,可他还能如同开采藕煤一般,找到一个源源不断巨量生产粮食的地方?
  粮食!乃一切之根本!
  大明已没有精力去开疆拓土,更不可能靠着张允修的藕煤,养活这千千万万的百姓。
  这“大饼”做不大,便必然没有解决的希望。
  那便只有天下大乱,将人头砍去一半,剩下的人才能活下去。
  历朝历代,不正是如此?
  从前,张居正还期望着,能够靠万历新政拨乱反正,实现王朝中兴。
  现在他算是看明白了,即便是自己做得再好,顶天了也不过再是个霍光罢了。
  无论如何,大明朝终究还是会走上衰败之路,无非是早十年晚十年。
  在这种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张居正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滔滔大势前进,即便是他手眼通天,却也不过是螳臂挡车罢了。
  “爹爹又错了。”张允修摇摇头说道。“经济学不是无用的,它受用于生产力,却也反作用于生产力。”
  “你又在戏耍老夫么?”
  张居正重重叹了一口气,他甚至都没有生气的力气了。
  张允修眼见时机成熟,他表情突然变得越发郑重起来,目光炯炯地盯着老爹。
  “爹爹,若是有一个地方,拥有取之不尽银矿;
  若是还有个地方,随处便可挖掘到黄金万两;
  若是有这么一个地方,其粮种每亩可产粮三十石之巨;
  若我们能够获取到足量的黄金,大明货币将不会短缺,经济也将更有活力。
  若我们能够种植到这优质粮种,生产出足够大明人口两倍的粮食。
  爹爹觉得,能够解决问题么?”
  张居正愣了一下,眉毛甚至都挑了挑,似乎很是感兴趣的样子。
  可仅仅过了一刹那,他便发出一声大笑。
  “哈哈哈哈哈——”
  “士元你小子越发会说笑了。”
  张居正笑得却很是欣慰,摇摇头叹息说道。
  “难为你宽慰老夫了。”
  可张允修却显得很严肃的样子。
  “张叔大,我没有在说笑。
  若真有这么一个地方,放开海禁,便会有无数民间商船挂旗出海,他们自海外攫取到巨量的财富,将不再有缙绅敢将银钱窖藏起来。
  金银犹如活水入渠,将各行各业全部盘活!
  若一味注入银钱,自然是无根之木。
  便需要,以煤矿等实际生产为骨,再引入高产良种,使天下粮食富足。
  有此,大明再收商税,何愁国库不充盈?
  在大力应用经济学,发展科学生产力,促进工商业繁荣。
  至此百废待兴,百姓人人皆有饭吃,何愁不能重开盛世!”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