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正月之寒

  洪熙二年正月十六,年假甫毕,大明王朝从朝堂到州县的官署重又运转起来。
  乾清宫暖阁內,鎏金铜鹤香炉燃著苏合香,烟气裊裊升腾,与窗外飘飞的鹅毛大雪相映成趣。朱高炽的宠妃赵妤已有孕数月,小腹微微隆起,却依旧每日侍奉在侧,为皇帝朗读奏章,偶尔为他朗读亲信大臣写给皇帝的各种私信。
  “好大的雪啊。”朱高炽望著窗外漫天飞雪,视线掠过覆盖著厚厚积雪的琉璃瓦,声音里带著几分喟嘆。赵妤正捧著一封山东巡抚钱均的请安摺子,柔声念诵著字句间的寒暄与问候,女人的声线甜柔温软,却难以驱散朱高炽眉宇间那抹若有似无的忧虑。
  “陛下,该如何回复钱巡抚?”赵妤读完摺子,將其轻轻放在桌案上,顺手端起一旁的青瓷碗,碗里盛著温热的小汤圆,暖意顺著指尖蔓延开来。
  朱高炽沉吟片刻,目光仍未从窗外收回:“已阅,朕安。京师连日大雪,想必山东也十分寒冷,唯望钱卿注意各州府县有无冻馁之民,做好賑灾抚民之务。”朱高炽的语气平稳,却暗含著对民生的关切。
  口中一边说著,朱高炽一边取过笔墨,端坐於案前。帝王提笔悬腕,指尖轻捻紫毫,动作嫻熟而优雅。
  墨汁在洒金宣纸上晕染开,不多时便將朱高炽刚刚的思路工整写下。写完后,赵妤將帝王的回覆与山东巡抚的请安奏本並置一角,静待墨跡晾乾,隨即又拿起下一份奏摺,展开朗读起来:“奏为雪灾賑济事——通政使司左通政臣郭定,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奏陛下:
  臣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民瘼安危,实系国本。兹据真定府、保定府及山西太原府急报,自正月初三以来,北地连降暴雪,数日未止。雪深数尺,寒威彻骨,屋舍不堪重压,坍塌者十之三四,百姓流离失所,啼號遍野。
  查真定府属县,冻毙者凡五十六人,保定府辖境冻毙三十七人,太原府报称冻毙二十八人,总计百有二十余口。倖存者棲身无所,食不果腹,兼之积雪封路,粮道梗阻,寒疾渐起,恐生更大祸患。
  臣伏思,太祖高皇帝定鼎以来,视民如伤,今灾异骤降,正陛下垂恤之时。伏乞陛下:一、速发国库银粮,著三府官吏开仓賑济,按户给粮,御寒衣物急调边军布防处协运;二、令工部派员勘灾,督修民居,暂於城隍庙、官仓等处设流民安辑所;三、著刑部宽恤灾地刑狱,免其逋赋,俟秋成后再行征缴。
  臣职司通政,掌內外章奏,见民生涂炭,不敢壅蔽。伏望陛下怜苍生之苦,施尧舜之仁,早降恩旨,以安黎元。臣不胜战慄待命之至,谨具奏以闻。
  洪熙二年正月十五日
  通政使司左通政,郭定,顿首。”
  赵妤的声音隨著奏摺內容逐渐凝重起来,读到“冻毙者凡五十六人”“屋舍坍塌者十之三四”时,她的语速也慢了下来,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奏摺边缘。桌案上的《大明舆图》静静铺开,真定府、保定府、太原府的位置仿佛在地图上蒙上了一层冰冷的霜色。
  朱高炽坐在盘龙圈椅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扶手。郭定奏疏里的每一个字都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朱高炽想起往年北境的战事,士兵在严寒中艰难行军的场景;也想起江南水乡,百姓在风雪中缩居陋室的模样。国库的存银数字在他脑中闪过——四百五十万两的节余,在財政会议后已减去大半,如今若要调拨賑灾,势必要影响其他政务的用度。
  殿外的雪仍在簌簌落下,敲打著窗欞,发出细微的声响。暖阁內的气氛一时有些凝滯,只有赵妤手中奏摺的翻动声,以及香炉中香料燃烧时偶尔爆出的轻响。
  朱高炽的目光落在案头堆叠的文书上,賑灾、军餉、河工……每一项都关乎国计民生,每一笔开支都需要反覆权衡。
  赵妤读完奏疏,轻轻將其放下,抬眼望向朱高炽。只见帝王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深思与忧虑,显然正在为这突如其来的雪灾而费心。她没有多言,只是安静地侍立在侧,无声的为皇帝续上一杯热茶,茶汤的热气氤氳而上,模糊了眼前的视线。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宫灯陆续点亮,透过雪幕散发出昏黄的光晕。乾清宫內,君臣民生的重担,隨著这封雪灾奏疏的呈送,悄然压在了帝王的肩头。而那漫天飞舞的雪,依旧不知疲倦地飘落著,仿佛要將这世间的忧烦与困顿,都一併覆盖、掩埋。
  赵妤捧著通政使司的雪灾奏疏,见朱高炽听完后神色平静,不禁眨了眨眼,提出自己的疑问:“去年还读过山西大丰收的摺子呢,怎么开年就冻死人了?”她舀起一勺桂汤圆,可是糯米的温热却暖不透奏疏里“冻毙百二十余口”的冰冷。
  朱高炽望著窗欞上凝结的冰,喉头滚动著一声嘆息。真定、保定距京师不过数百里,竟成了雪灾重灾区——那些报喜的奏摺里,山西的粮仓堆得冒尖,可转头就有百姓冻死在自家残破的茅屋里。他想起夏元吉呈送的税银帐目,九百万两白银在財政会议上被瓜分大半,如今面对雪灾,国库的余粮竟显得如此单薄。
  “这首善之区的百姓,”赵妤放下汤碗,指尖无意识摩挲著瓷碗边缘,“怎么也会冻毙呢?”她出生朝鲜两班贵族,父亲是太祖御用秉笔,母亲是王室郡主,入明后虽为宫女,却因表姐安贵妃庇护,从未尝过饥寒滋味。
  暖阁里的地龙烧得正旺,熏笼里的炭火烧得噼啪响,与奏疏里“屋舍坍塌十之三四”的惨状形成刺眼对比。
  朱高炽转身时,明黄常服的下摆无意间扫过炭盆,火星溅起又熄灭。
  “你见过朝鲜贵族冬日围炉赏雪吧?”皇帝的声音带著一丝疲惫,“大明的富贵人家,貂裘暖阁、红泥小火炉是寻常。可真定府的百姓呢?”他想起巡按御史曾奏报,有些农户冬日只穿单衣,夜里抱著陶罐装的热水取暖,“一场大雪封路,粮价飞涨,破屋经不起重压,能活下来的都是命硬的。”
  赵妤的睫毛轻轻颤动,想起初入宫时,浣衣局的老宫女曾说过,永乐年间北征时,士兵冻掉手指都不敢吭声。
  此刻郭定奏疏里的“寒威彻骨”四个字,忽然有了鲜活的画面——断壁残垣间,流民裹著破絮蜷缩在城隍庙角落,积雪掩埋了冻僵的尸体。她下意识攥紧了袖口,那是用江南织锦做的,比朝鲜贡缎还柔软,却暖不了数百里外那些冻毙者的亡魂。
  “都说瑞雪兆丰年,”朱高炽的嘆息混著香炉残烟,“可丰年之前的寒冬,要冻死多少人?”他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冷冽的空气卷著雪沫涌入,吹得案头的奏疏哗啦啦翻动。远处奉先殿的檐角掛著冰棱,在宫灯下折射出冷光,恰似这江山社稷光鲜表象下,那些被掩盖的民生多艰。
  赵妤望著皇帝的背影,见他肩头落了一层无形的重担。財政会议上,吏部五十万两修缮驛馆,工部一百六十万两治河,可此刻真定府的百姓连间避雪的屋子都没有。她忽然想起父亲曾说,朝鲜王朝每年冬天会开仓放粮,可大明的国库银粮,此刻正被瓜分在平定安南、防备漠北的计划里。
  殿外的雪又大了些,扑簌簌落在琉璃瓦上。暖阁內的地龙依旧烧得滚烫,但赵妤却觉得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她看著朱高炽凝视雪景的侧影,忽然明白,这漫天飞雪对帝王而言,不仅是灾异的警示,更是一道严苛的考题——当国库的每一两银子都有既定用途时,该如何在民生疾苦与国家大计间,做出最艰难的权衡。
  而那个被遗忘在奏疏里的“百二十余口”,不过是这庞大帝国机器运转中,几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却足以让一位帝王在暖阁深处,感受到彻骨的沉重。
  赵妤见皇帝沉默不语,忽然想起一事,开口询问:“陛下不是將部分山林收归朝廷,允许百姓定时砍柴吗?穷苦人用木柴取暖,或许能撑到开春?”她指尖摩挲著青瓷碗沿,碗里的汤圆已凉,恰如奏疏里“冻毙百二十余口”的字句。
  朱高炽望著窗欞冰,喟嘆道:“你看奏疏——灾民非缺食,乃积雪压塌房屋,流离失所才冻毙於野。”他想起真定府去年报过“粮仓充盈”,此刻却有百姓曝尸雪地,心中像被雪粒打湿般沉重。案头《大明舆图》上,三府的位置被雪光映得发白,仿佛要从绢帛上渗出寒意。
  “原来如此……”赵妤喃喃道,忽然明白为何巡按御史曾奏报“农户冬夜抱陶罐热水取暖”。她放下汤碗,锦袖拂过案头,將郭定的奏疏与內阁票擬並置——前者写著“屋舍坍塌十之三四”,后者的朱红票擬纸透著暖意,却掩不住“冻毙者百二十余口”的墨痕。
  “读来听听,內阁如何处置。”朱高炽负手立於窗前,明黄常服的下摆扫过炭盆,火星溅起又熄灭。殿外雪片扑簌簌落著,將远处宫墙染成淡墨色,恰似他此刻混沌的思绪。
  赵妤展开票擬,夏元吉的小楷工整清晰:
  “票擬:为雪灾賑济事擬陈处置方略
  票擬事由:通政司左通政郭定奏报真定、保定、太原三府雪灾及賑济事宜。
  擬议如下:
  一、賑济急务:
  著三府即刻开仓放粮,按受灾户口计口给粮(每成人日支粟米一升,孩童减半),內帑银五万两速发真定府,另於边军布防处调拨服万件、被五千床,由驛站加急运往灾区。
  命顺天府、河间府就近筹运杂粮三千石,协同疏通雪阻粮道,限三日內抵达各府灾民安辑所。
  赵妤顿了顿,想起去年財政会议上,內府存银一百五十万两。五万两賑灾款在九百万两税银中不过九牛一毛,却能买下五千床被——足够让五千个家庭熬过寒夜。
  二、以工代賑:
  令工部速派郎中二员,分赴三府勘灾,督率州县官吏组织灾民修缮民居。
  定“以工代賑”之制:凡参与修房者,每日除口粮外,另给工银三分、布半匹,物料由官库支给(木材、茅草按户计,砖瓦由官窑暂调)。
  於城隍庙、官仓设临时安辑所,每所派州县佐贰官一员总理,医官二员驻所施药,防寒疾蔓延。
  “以工代賑……”朱高炽低声重复,想起新政中“军马归官养”让百姓减负的先例。这法子既能让灾民凭劳力换衣食,又能重建民居,比直接施粥更长久。他忽然想起赵妤说过的朝鲜“义仓制”,两者倒有几分相似。
  三、宽恤与善后:
  刑部速行灾地,查勘狱囚,除死罪外悉准保释;该三府洪武三十五年逋赋尽行蠲免,永乐朝以来积欠暂缓徵缴,俟秋成后奏闻再议。
  令户部侍郎一员总领賑务,每十日具奏灾况及钱粮用度,严禁官吏剋扣贪墨,违令者立逮问罪。
  读到“蠲免逋赋”时,赵妤指尖微颤。她想起父亲在朝鲜常说“苛政猛於虎”,此刻大明的帝王竟也用“缓徵赋税”来紓民困。票擬末尾“谨候圣裁”四字旁,夏元吉的押清晰可见,那是歷经永乐朝的老臣对民生的郑重。
  “细节倒全。”朱高炽转身时,雪光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他想起財政会议上,吏部五十万两修缮驛馆,工部一百六十万两治河,如今五万两賑灾款却需从內帑出——原来再充盈的国库,也抵不过天灾人祸的猝然降临。
  赵妤將票擬放回案头,见朱高炽的目光落在“服万件、被五千床”的条目上,喃喃道:“但愿这些衣能赶在人冻僵前送到……”他的声音混著香炉残烟,消散在暖阁深处,恰如那百二十条亡魂,终將淹没在帝国庞大的賑济文书里,只留下奏疏上“冻毙者”三个字,在雪夜里泛著冷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