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洪熙新政

  洪熙元年正月,残冬尚未褪尽,紫禁城檐角的冰棱却已折射出新朝气象。
  在朱高炽有条不紊的调令下,內阁与京畿要员的任免尘埃落定,昔日永乐末年积压成山的文牘悄然清空,六科廊下奔走的小吏们步履生风——这股自皇城根蔓延开的肃然之气,恰如檐角初融的春雪,预示著新政的暖意即將浸透大明肌理。
  乾清宫东暖阁內,朱高炽正与杨士奇摊开舆图商议漕运改道。当值太监轻手轻脚更换茶盏,瞥见御笔亲批的奏疏上“节用爱人”四字力透纸背。
  “陛下將裁汰宫闈作为新政发端,著实可贵。”杨士奇抚须轻嘆。
  朱高炽闻言搁下御笔,指节叩了叩舆图:“永乐年间耗银甚巨,朕若不先从自家库里『挤水分』,如何堵住言官的嘴?就从郭贵妃宫里开始。”
  永寿宫內,鎏金熏炉里的龙涎香正裊裊飘散,郭贵妃却“啪”地將心爱的翡翠梳子摜在青砖上。那梳原是永乐朝贡品,断齿迸溅间,倒像极了她骤然断裂的好兴致。
  “反了天了!”郭贵妃蹬著绣鞋直跺脚,珠翠满头的髮髻都晃得乱了,“前儿个还说给本宫绣鸞鸟帕子的丫头,转眼就被弄没了?当本宫是傻子不成!”
  廊下传来年轻太监清朗的唱喏,王淮穿一身青色贴里袍疾步进来,墨色鬢髮梳得一丝不苟——这內侍自永乐朝便跟了朱高炽,虽才三十出头,行事却比同龄人沉稳几分。他垂手立在丹墀下,袖中抖出黄绢文书:“正月初六便著人送了文书来,娘娘且看这硃批——宫女年二十五放归,著户部支赏银三十两。尚宫局前日刚遣散三百二十七人,您宫里这两天还得再出三人呢。”
  “赏银?”郭贵妃忽然抓起妆檯上的鎏金唾盂作势要砸,珠玉镶嵌的盂身在烛火下晃出刺目光斑,“是不是那个姓夏的老匹夫攛掇的?他一个管国家钱的,倒管起本宫房里的丫头了!”
  郭贵妃越说越气,坐在镜台前绞著绣金的帕子直掉泪,头上赤金点翠步摇隨身子乱颤,叮噹作响。
  王淮垂眸盯著青砖缝里的浮尘,等她哭嚷声稍歇才低声道:“这是陛下的旨意,奴才们只是照办。孙秀秀领了银子,昨儿就在顺城门买了间铺面预备开绣坊。”
  傍晚时分,朱高炽披著玄色斗篷踏雪来到永寿宫偏殿。王淮正候在廊下,见皇帝鞋尖沾著碎冰,忙上前接过斗篷。
  殿內忽然传来瓷器碎裂声,伴著郭贵妃拔高的嗓音:“明日就去把那两个丫头给本宫追回来!不然……”
  王淮下意识要进门,却被朱高炽抬手止住。皇帝隔著窗欞听了会儿,见內侍们都缩著脖子不敢作声,便从袖中摸出个油纸包:“御膳房新做的梅酥,你拿去给她。”
  “陛下不生气?”王淮接过油纸包,见皇帝鬢角落著片未化的雪。
  朱高炽望著宫墙外沉沉的夜色,指尖在窗沿上轻轻敲击:“她跟著朕从燕王府到紫禁城,连靖难打仗时都敢抱著药箱往城楼上冲。如今不过是摔了把梳子,嚷嚷了几句。”
  朱高炽忽然想起什么,从袖中掏出块暖玉塞进王淮手里:“去告诉她,宫里例银虽减,但是等南直隶的桑蚕收了,朕亲自给她挑最好的云锦料子。”
  王淮看皇帝在两个小太监簇拥下离开,这才忽然想起郭贵妃今天还在月红来的时候。雪粒子打在窗纸上沙沙作响,王淮捧著暖玉和梅酥进门。
  “陛下说,这是特意带给娘娘的。”王淮语气平静如水,“还说等桑蚕收了,要亲自给您挑云锦。”
  郭贵妃捏著梅酥的手顿了顿,碎屑落在膝头的石榴红裙上。她忽然“哼”了一声,把酥饼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囔:“算他还有良心……明日早膳,让御膳房做栗子糕送来。”
  洪熙元年正月过半,最后一批遣散的宫女太监背著简单的行囊走出午门。
  內廷的月支帐目不过减少了几千两白银,这在偌大的王朝財政中本是微不足道的数字,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顺天府的大街小巷盪开了层层涟漪。
  街头巷尾的说书人敲著醒木,唾沫横飞地讲述著“新君熔银器充国库”的軼事;就连国子监的监生们也在策论中挥毫疾书,盛讚“陛下裁后宫以明志,此乃革新之决心”。
  这股从皇城根蔓延开的“简省“之风,恰似檐角初融的春雪,无声地预示著新政的暖意即將浸透大明王朝的肌理。
  令朱高炽啼笑皆非的是,儘管宫闈中少了数百名宫女太监的身影,紫禁城的晨昏定省、膳食起居却丝毫未显紊乱。
  往日里需要三人伺候穿衣的妃嬪,如今不过是减少了些繁复妆奩;曾因排场而时常铺张的御膳,此刻也悄然减去了两道珍饈。当值的小太监们抱著一摞摞精简后的用度清单走过长廊时,发现那些閒置的金器银皿虽被收库,却换来了更利落的宫务运转——这井然有序的景象非但没有让朱高炽感到苛责,反而更坚定了他推行新政的决心:內廷以“示俭”明志,恰是为了让天下看到革新的决心。
  正月十六清晨,晨光穿透窗欞,永寿宫內郭贵妃正对著铜镜梳妆,指尖划过一支赤金点翠步摇。
  侍女递来的素纱襦裙虽无绣纹,却是杭绸新制,只是按规制多浣濯了一次水。
  “这料子倒也柔软。”郭贵妃的语气带著几分挑剔,“只是少了些顏色。“
  她忽然瞥见廊下小太监张贴的告示:“常服之衣,浣濯三次。一日三餐,不过六道。“
  郭贵妃柳眉微蹙,指尖轻叩妆檯:“淮西郭家出来的女儿,何曾这般拘谨?“
  “娘娘,御膳房送膳了。“侍女捧著食盒进来,六道菜色摆开——清蒸鱸鱼配时蔬、油燜春笋、芙蓉豆腐,外加三道精致小菜,青瓷碗碟擦得鋥亮。郭贵妃用银箸拨了拨豆腐,忽然哼道:“虽说是六道,倒也都是本宫爱吃的。只是这餐具……往日里不是该用缠枝莲纹的么?“
  话音未落,殿外传来脚步声,朱高炽身著洁净常服进来,手里提著个锦盒:“听说你嫌餐具素净?“
  锦盒打开,里面是两支温润的玉簪。“这是朕让尚宝监寻的旧物,“朱高炽拿起一支羊脂玉簪插在她发间,“比金釵轻便,也合如今的规制。“
  夜色渐深,坤寧宫內烛火通明。朱瞻基捧著內廷用度清单,忍不住对母亲感慨:“爹爹这齣示俭的戏码,演得可真像。”
  张妍替儿子拢了拢衣襟,低声道:“你爹爹心里清楚,內廷省的那点银子杯水车薪,可这姿態一摆出来,那些观望的勛贵和言官就明白了——皇上连自家人都动真格,何况是外头的积弊?“
  “爹爹可真是天生的演戏高手,“朱瞻基抿了口茶,眼里闪著光,“为了让外朝大臣看到变革决心,只能先让自家人做个样子。不过看郭贵妃白天那模样,怕是早就看穿了吧?”
  张妍望著窗外沉沉的宫墙,轻轻点头:“淮西郭家的女儿,哪有不精明的?只是这戏得接著演下去——等南直隶的桑蚕收了,你爹爹自会赏她最好的云锦,只不过眼下,得让天下人先信了这勤俭节约的决心。“
  烛火跳跃间,朱瞻基看著母亲鬢边那支素银步摇——那是张皇后主动换下金釵的“戏服”。他忽然明白,父亲这场从內廷开始的“表演”,从来不是真的苛待家人,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天下传递信號:新君励精图治的决心,从不会停留在口头上。
  当郭贵妃次日穿著“浣濯三次”却浆洗得洁净挺括的常服出现在各宫时,她鬢边的玉簪在晨光中温润发亮——这既是淮西勛贵的体面,也是新朝革新的註脚,更是朱高炽用“自示俭朴”的巧思,为洪熙新政落下的第一枚关键棋子。
  洪熙元年正月底,残冬的寒风仍在紫禁城的檐角呼啸。当各宫烛火相继熄灭,唯有乾清宫的明黄窗纸映著彻夜不歇的灯影。值夜的小太监抱著鎏金手炉路过丹墀,听见殿內传来低低的议论声——新设立的內府银册在紫檀案上摊开,朱红印泥尚未乾透,“內府监王淮”五个字在烛火下泛著油亮的光泽。
  朱高炽裹著玄色羊毛毯斜倚龙椅,案头堆著南直隶送来的织造局改製图。自设立內府將国库与私库分立后,这位新君便將江南织造局的总管太监换成了心腹,此刻正用象牙镇纸敲著图上的苏州府標记:“记住了,从今往后织造局的緙丝、云锦,除了上供的份例,多出的都走內府商道。每六个月结算时,帐目直接呈给朕,不许过户部的手。“
  王淮垂手立在御座下,青布贴里袍的下摆扫过金砖上的龙纹。他自永乐朝做太子伴读时便跟了朱高炽,此刻望著案头“手工工场”的草图,指尖不自觉地摩挲著腰间的牙牌:“主子说的矿场僱工,可是像永平府那些淘沙金的流民?“他曾在巡视皇庄时见过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此刻想起竟有些心惊。
  “正是此意。“朱高炽坐直身子,毯子在不经意间滑落,“北直隶有铁矿,山东有煤矿,你挑些伶俐太监去管,雇那些没地种的农民做工,按月给工钱。“
  朱高炽忽然抓起一支狼毫,在宣纸上画出个四方院落,“再把尚宝监的铜器、尚衣监的布匹分些活计给民间,让太监带著图样去收成品,再拿去顺天府的市集上卖。“
  烛“噼啪”爆开,王淮望著御笔勾勒的“工场”轮廓,忽然想起去年在通州见过的粮商囤粮场景:“主子,若让那些商人来办,怕是能赚得更多。他们在扬州开盐场,僱人干活可麻利了。“
  这话出口王淮便觉失言,他慌忙低下了头颅。
  朱高却没有动怒,反而放下笔嘆了口气,望著见这位跟了自己二十年的太监:“你不懂,商人重利就会苛待僱工,文人重名就会骂朕与民爭利。“
  皇帝走到窗前,望著漫天风雪中巡夜侍卫的火把,“让太监去办,赚了钱归內府,至少能让做工的百姓多拿两成工钱。你瞧江南织造局那些织工,以前被提督剋扣,如今直接归內府管,每个月能多领不少米呢。“
  王淮忽然想起,自己幼时在家乡见过的一座座染坊。那些染匠双手被顏料浸得发蓝,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奴才明白了,“王淮忽然抬头,眼里闪著光,“就像主子让宫里裁汰宫女,看著是省银子,实则是让她们拿赏银去开绣坊。这手工工场,也是让没地的百姓有条活路。“
  朱高炽闻言大笑,从窗边大步流星地走到书案前,在“手工工场”四字旁画了个圆圈:“算你聪明。明日就让內官监去通州选块地,先试办个铁器坊。记住了,工钱要按时发,不许剋扣——要是让朕知道有太监欺压僱工,就把他发去孝陵种菜!“
  殿外的更漏敲过四更,王淮捧著盖了玉璽的內府文书退出乾清宫,雪地上留著两行清晰的脚印。他想起皇帝方才说的“与民分利”,忽然觉得袖中那份织造局的新章程格外沉重——这不仅是充盈內府的帐本,更是新君用太监做棋子,在王朝的棋盘上落下的关键一子:既要让国库与私库涇渭分明,又要在士农工商的固有秩序里,为那些无地的百姓辟出一条求生之路。
  清晨,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內官监的小太监们已按照王淮的指示,顶著风雪出发,他们要去北直隶的村落里宣读招工告示。
  而乾清宫的御案上,“开源”二字的硃批还在散发著墨香,恰似这洪熙新政的初雪,终將融化成为滋养大地的一汪春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