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234香兰回家考虑买房第一处房产
阳光明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一直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开口。
此刻见大姐为此发愁,便平静地说道:“大姐,你不用为住处发愁。搬到我那边去住吧。”
众人都看向他,目光中带着询问。
阳光明继续说道:“我那边还有个空着的客房,一直没人住。你住过去正合适。而且……”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家人,最后落在虚空处,仿佛在规划未来,“再过一个月,我就要去bj上学了,家里就剩下见月和两个孩子。
你住过去,和见月也能做个伴,互相有个照应,我在外面也能更放心一点。”
他这个提议,既解决了香兰的住宿问题,也考虑到了自己离家后妻子的孤单,可谓一举两得,合情合理。
阳香兰却还有些犹豫,她不想给弟弟、弟媳添麻烦:“这……合适吗?会不会太打扰见月了?而且,那是你和见月的家……”
“有什么不合适的?”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阳永康此时一槌定音,语气不容置疑,“光明说得对,就这么定了!你先来石库门这边凑合两天,等星期天,就让光辉、光耀帮忙,把你那边常用的东西搬到光明那边去。以后就在光明那边常住了。”
作为一家之主,他深知住房的难处,也明白光明的提议就是最好的安排。
女儿的名声比什么都重要!
父亲发了话,香兰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是心里仍有些过意不去,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多帮弟媳做家务,照顾好两个孩子,以报答这份情谊。
晚上,林见月从学校回来,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清澈。
阳光明便和她商量了让大姐搬过来常住的事情。他仔细解释了其中的缘由,以及自己离家后的顾虑。
林见月听完,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态度鲜明地表示赞同,她拉住阳光明的手,语气轻快:
“这有什么好商量的,让大姐赶紧搬过来住啊!大姐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不容易,我们能帮衬一把是应该的。而且……”
她脸上露出真诚而温暖的笑容,“我和大姐本来就处得来,她性子温和,又能干。她搬过来,我们正好做个伴,家里也热闹些。你去了京都,我也有个人说说话,遇到什么事也能有个商量,多好!我一百个愿意!”
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改天林见月特意去了石库门,把自己的想法开诚布公的讲给大姐听,让大姐不要有顾虑。
看到弟媳确实是发自内心地表示欢迎,没有丝毫抵触情绪,阳香兰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心中充满了对小弟和弟媳的感激,眼眶又有些湿润,连声道:“见月,谢谢你,谢谢你……真是麻烦你们了……”
“大姐,您千万别这么说,咱们是一家人。”林见月笑着握住香兰的手,语气亲热。
星期天,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是个搬家的好日子。
阳光明、阳光辉和阳光耀兄弟仨,借了厂里的三轮车,吭哧吭哧地踩着,帮着阳香兰将她在王家的一些个人物品和孩子们的衣物、书本、以及一些舍不得丢掉的旧家什等,搬到了阳光明家中。东西不算多,但也装了小半车。
那间空置的客房早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窗台、桌椅一尘不染,林见月还特意换上了新洗的窗帘。
床上铺上了干净的床单被褥,散发着阳光晒过的味道。
虽然房间不大,但窗明几净,光照很好,看起来温馨舒适。
红红和阿毛对于换个新环境居住,既有些新奇,东摸摸西看看,又有些舍不得爷爷,情绪有些低落。
阳光明蹲下身,安抚他们,语气温和:“红红,阿毛,这里以后就是你们的另一个家。这里离学校更近,以后上学方便,早上可以多睡一会儿。
而且周末和假期,你们随时可以回去看爷爷,或者让爷爷过来吃饭,好不好?”
孩子们听了这话,想到能睡懒觉,又能常见到爷爷,这才渐渐开心起来,开始在房间里分配谁睡哪张床。
香兰看着这一切,心中百感交集。
婆婆去世的悲伤尚未完全褪去,搬离王家的复杂情绪仍在,但对新生活的期盼和弟弟一家的温情,也像这秋日的阳光一样,暖暖地照进心里。
她正式在小弟家里安顿下来。
虽然暂时解决了住宿问题,但阳光明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需要独立的空间。静姝是个小姑娘,迟早要有自己的房间。
大姐长期住在这里,虽然林见月通情达理,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时间长了,难免会有不便。
而且,父母那边,二姐带着晓雯挤在前楼,也确实不方便,不是长久之策。
他开始认真考虑彻底解决家里住房困难的问题。
眼下这个时期,国家的政策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春风已然吹起,冰面开始松动。
住房分配制度虽然仍是主流,但私房的交易,在魔都这样的大城市,已经不再是完全冻结的状态,周边零星的开始出现一些私房交易的例子,只是还不活跃,很多人观念上转不过弯来,觉得买房是“吃亏”的行为。
但阳光明不缺钱,更不缺前瞻性的眼光。
他工作这些年的工资积蓄,加上他利用冰箱空间,进行的“小打小闹”的积累,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远超这个时代普通人的想象。
这笔钱,大部分他都妥善地藏匿着,明面上的存款主要是工资所得。
他打算买一套有独立产权的私房。
在他看来,此时房价低廉,不了多少钱,就能彻底解决家里目前面临的住房难题,让父母安享晚年,让姐姐们有个稳定的落脚处,非常值得,是一笔极佳的投资。
无论是从改善生活,还是从资产增值的角度看,都势在必行。
在七十年代末的魔都,哪怕是地段不错的区域,房价也低得让后世之人难以置信。
此时的房价需要由房管部门进行评估,基本等同于建房成本价,再加上一定的折旧。
价格区间,一般在每平方米二十元到五十元之间浮动,具体看房屋的结构、地段、新旧程度等因素。
阳光明并不需要买多大的房子,一百平方米左右,暂时够用就行。
就算按最高的每平米五十元计算,一百平米也才五千元。
而他这几年的积蓄,远不止这个数。
哪怕只动用他明面上,也就是工资积攒下来的钱,也完全能够承担,甚至绰绰有余。
有了这个明确的念头之后,阳光明立刻行动起来。
他先是去房管部门咨询了私房交易的政策和流程,了解到确实有政策允许,只是手续相对繁琐,需要卖房方提供产权证明、单位或街道证明,买房方也需要出具证明,经过房管部门审核、评估等一系列程序,才能办理过户。
然后,他开始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留意合适的房源信息。
谢飞扬、楚大虎、严俊,厂里消息灵通的同事,甚至弄堂里的一些老住户,他都委婉地打了招呼。
然而,这个时期愿意出售私产房屋的人并不多。
房子是安身立命之所,除非遇到急事,或者碰到特殊情况,否则很少有人会卖掉祖产。
因此,房源信息寥寥无几,要么是地段太偏,出行不便;要么是房屋状况太差,几乎是危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修缮;要么就是产权不清,存在家庭纠纷或历史遗留问题,不敢沾手。
接连打听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合适的。阳光明也不急躁,他知道这事需要耐心和机缘。
就在他考虑是否要放宽条件,或者再等一段时间时,谢飞扬带来了一个消息。
谢飞扬下班后,特意找了过来,脸上带着笑,似乎有什么好事。
“光明,你真要买房子?”谢飞扬接过阳光明递过来的烟,点燃吸了一口,开门见山地问道。
“是啊,家里情况你也知道,越来越挤,想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私房。”阳光明给他倒了杯茶。
“巧了!”
谢飞扬一拍大腿,“我有个朋友,姓胡,以前一个大院的,关系不错。
他家里老人前段时间去世了,留下套房子。
他家几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安家了,这次回来处理丧事,就商量着把老人留下的房子处理掉,分了钱,也省得以后惦记。
他家的房子离你家不远,是个一开间的石库门,独门独院,产权清晰,早年他父亲单位分的,后来买断了产权。你有没有兴趣去看看?”
阳光明一听,顿时来了兴趣。
独门独院的一开间石库门,正是他理想中的类型。
既保持了相对的独立和私密,又带有魔都特色的居住氛围,面积也不会太大到扎眼,符合当下家庭居住的需求,也不会过于引人注目。
“有兴趣!飞扬,这次可真要谢谢你了!你这消息太及时了!”阳光明连忙说道,心情有些激动,“什么时候方便去看房?”
“我朋友正好这两天回来处理这事,明天下午就行。我跟你一块儿去。”谢飞扬爽快地说道。
第二天下午,阳光明在谢飞扬的陪同下,去看了那套房子。
房子位于一条相对安静的弄堂深处,也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黑漆木门,黄铜门环,门楣上还有些模糊的雕,透着岁月的痕迹。
推开略显沉重的木门,发出“吱呀”一声,是一个小巧的天井,铺着青石板,缝隙里长着几丛青苔,角落有一口水井,井口用石板盖着,虽然早已不用,却平添几分古意和凉意。天井的围墙不高,可以看到邻家的树梢。
穿过天井,是客堂间,面积有二十多平米,方方正正,铺着老式的木地板,虽然有些旧,颜色暗沉,但保存得还算完好,没有明显的腐朽痕迹。
墙壁上半部分刷了白灰,下半部分是绿色的墙裙,典型的旧式风格。
客堂间后面是灶披间,保留了原有的格局,砌着传统的灶台,也有预留安装煤球炉的位置,没有像很多人家那样被改造为住房。
最让阳光明满意的是,房子带有三层阁和一个没有封闭的晒台。
沿着客堂间一侧狭窄陡峭的木楼梯上去,就是三层阁。
三层阁虽然层高较矮,需要弯腰进入,但面积不小,大约有十几个平方,可以作为储物间或者改造为卧室,给孩子们住正合适。
从三层阁下到二层,就是一个方形的晒台,没有封闭,视野开阔,可以用来晾晒衣物,养些草,夏天还能乘凉。
二楼的前楼和亭子间,当然必不可少。里面的基本家具都还在,并没有撤走。
整栋房子的建筑面积,房主说大约有八十七平方米,房本上也是这个数。
房子显然有段时间没人常住,但整体状况维护得不错,没有大的损坏,原有的老家具如八仙桌、太师椅、衣柜等,也都在,没有搬走,只是蒙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这房子,以前一直自己家住着,保养得还算用心。”房主胡先生是一位四十岁的中年男子,戴着眼镜,显得很斯文,语气里带着些许不舍,“要不是家里人都分配到了外地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们还真舍不得卖。这地段,这房子,住了几十年,有感情了。”
阳光明里里外外仔细看了一遍,甚至检查了木结构是否有虫蛀,屋顶是否漏雨痕迹,心里已经相当满意。
房子虽然旧,但骨架硬朗,稍作修缮便能住得很舒适。
在短时间内能找到这样一套地段不错、格局规整、产权清晰、状况良好的独栋石库门私房,已经是运气非常好了。
“价格方面……”阳光明看向房主和陪同前来的房管员,这是关键问题。
经过一番商议,又参考了房管部门的评估意见,最终价格定为每平方米三十元。
房管员解释说,这房子地段尚可,但建成年代较早,折旧较多,这个价格属于公道范围。八十七平方米,总价两千六百一十元。
这个价格,在当下属于中上水平,但考虑到房子的良好状况和独门独院的优势,阳光明觉得非常划算,甚至低于他的心理预期。
他没有多做犹豫,很痛快地表示同意。这个时候讨价还价意义不大,尽快拿下才是正理。
“行,就这个价。”阳光明伸出手,与房主胡先生和房管员分别握了握,语气肯定,“手续方面,就麻烦各位多费心了。”
胡先生见阳光明如此爽快,也松了口气,连连点头:“好,阳同志爽快!手续我们一定配合办好。”
接下来的几天,阳光明忙着跑各种手续:签订买卖契约、到房管部门办理产权过户、缴纳契税、办理新的房产凭证……
过程虽然繁琐,需要跑好几个部门,盖章、签字、排队,但在谢飞扬和房管部门熟人的关照下,进行得还算顺利,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
这个时期办事,人际关系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
当那张略显粗糙、写着“阳光明”名字,盖着鲜红大印的《房屋所有权证》终于拿到手时,薄薄的一张纸,却感觉沉甸甸的。
阳光明仔细摩挲着上面的字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些许自豪。
他知道,自己在这个时代,终于拥有了第一处完全属于个人的私有房产,这不仅仅是一个住所,更是一种安全感,一份对未来的保障,也是他改变家庭命运踏出的坚实一步。
办完所有手续,付清房款后,阳光明带着激动和些许自豪的心情,将这个好消息通知了全家人。
他选择在一个周末,把父母、兄嫂、姐姐们都召集到了石库门的老宅前楼。
房间里坐得满满当当,连孩子们也感觉到气氛不同,安静地待在一边。
“爸,妈,大哥,大嫂。”阳光明看着围坐在一起的家人,目光平静却带着力量,缓缓宣布,“我在隔壁弄堂,买了套房子。”
话音落下,房间里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愣住了,仿佛没听清他的话,难以置信地看着他,脸上表情各异,惊愕、茫然、不解。
张秀英最先反应过来,脸上不是喜悦,而是心疼和埋怨,声音都提高了八度:
“买房?你……你怎么想起买房了?这得多少钱啊!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乱钱!”
她捶了一下自己的腿,痛心疾首,“厂里以后不分房子了?你买了私房,以后可就轮不到分房了!这得多吃亏啊!”
在这个年代,绝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房子是国家分配福利,自己钱买房是极其不明智的行为,等于主动放弃了国家分房的资格,是吃了大亏。
因为个人有了私房,之后就不会被单位纳入分房名单里。
除非是实在没有单位,或者等不到分房,迫不得已才会自己买房。
阳光明作考上了研究生,前途无量,将来分套大房子是顺理成章的事,现在自己买房,在张秀英看来,简直就是糊涂。
阳香兰也立刻联想到自己身上,脸上露出愧疚不安的神色,仿佛自己是罪魁祸首:
“光明,是不是因为我要搬过去住,你才……才不得已买房的?这……这让我怎么过意得去……我……”
她急得话都说不利索了,觉得自己连累了弟弟。
阳光明早就料到家人会是这种反应。他笑了笑,语气沉稳地解释道:
“妈,大姐,你们别着急,听我说。我买房,并不是一时冲动,也绝对不是因为大姐住过来的原因。大姐住过来,我和见月是真心欢迎,也能互相照应。”
他环视众人,目光冷静,语气无比笃定:“我是觉得,咱们魔都住房这么紧张,指望分房,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排队的人那么多,好的房源又少。而且,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宽松,我看啊,以后这房子,不可能永远是这个成本价。
说不定哪天,房价就会涨上去,到时候再想买,就难了。”
他不能说得太明白,只能点到即止,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解释:“我觉得,现在买房,是个机会。
就算等到单位分房,又能分多大?
咱们自己有了房子,心里也踏实,不用看人脸色,不用挤在一起受罪。
如果以后有了更合适的房源,我可能还会考虑再买。
所以,真不是因为大姐,大姐你别有心理负担,这房子本来就在我计划之内。”
他看向阳香兰,语气诚恳,让她安心。
接着,他又看向大哥阳光辉和大嫂李桂:“大哥,大嫂,你们也可以考虑一下买房的计划。
如果钱不够,咱们可以几家凑一凑。
我觉得,以后房子肯定会升值,现在买,不会亏。
就算自己不住,放在那里也是份产业。”
他开始潜移默化地给家人灌输房产投资的观念。
阳光辉和李桂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犹豫和谨慎的神色。
两千多块钱,对他们来说不是小数目,几乎要掏空家底,还可能不够,还需要去借债。
而且,厂里虽然分房慢,但总归有个盼头。
自己买了房,那就真的断了念想了,心里没底。
他们觉得还是要再看看,等等政策风向,不敢像小弟这样“冒险”。
“光明,你的想法是好的,眼光也比我们远。”阳光辉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他是长子,性格更求稳,“不过……这事儿太大了,这么多钱……我们得再想想,再看看。”
李桂也附和道,脸上带着对巨款的畏惧:“是啊,还得借债,心里不踏实。还是等等厂里分房吧,虽然慢点,但总归不用这么多钱。”
阳光明理解他们的顾虑,不再多劝。
他知道,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强求不得。
等到房价开始起飞时,他们自然会明白,但那时,机会已然不同。
他语气轻松起来,转而说道:“没关系,大哥大嫂,你们慢慢考虑。现在,我先带你们去看看新房子吧?看看这钱得值不值?”
一家人怀着复杂、好奇、甚至有些怀疑的心情,跟着阳光明来到了他新买的房子所在的弄堂。
当推开那扇黑漆木门,看到小巧整洁的天井,宽敞明亮的客堂间,功能齐全的灶披间,以及可以远眺、充满想象空间的三层阁和晒台时,那些埋怨、担忧、觉得吃亏的想法,瞬间不翼而飞了!
张秀英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她里里外外地走着,看着,摸着那些结实的木柱和窗棂,推开窗户看着天井,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惊喜和振奋,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
“这……这房子真不错!亮堂!宽敞!这地板,这木头,多结实!”
她嘴里不住地念叨着,比较着,“这客堂间,比咱们老宅那个还大点!还有这天井……真好!能晒太阳,还能种点葱蒜!”
她已经开始规划天井的用途了。
一想到这么大的一栋房子,有独立的产权,是属于自己家的,再也不用和别家共用厨房、水斗,张秀英心里就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踏实感,仿佛一下子从拥挤的弄堂生活,跃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这年头,能分到一间石库门住房都很难得,更何况是这种独门独院、产权私有!
这是真正的家产啊!
阳永康虽然没说什么,但眼中也流露出满意的神色,背着手在各个房间转悠,不时点点头,用手指敲敲墙壁,检查房子的结构。
他走到晒台上,眺望了一下四周,点了点头:“嗯,视野开阔,通风也好。这房子状况确实挺好,老家具也都在,稍微收拾一下,刷遍墙就能住人。”阳永康最终下了结论,算是认可了这笔投资。
阳香梅看着这宽敞的空间,想到自己和女儿终于不用再和父母挤在一间房里,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心里也充满了期待和喜悦。
她拉着晓雯的手,指着三层阁说道:“以后晓雯可以住上面,安静。”
“爸,妈。”阳光明适时开口,说出自己的安排,“我的意思是,这房子既然买了,就尽快收拾出来。你们二老,还有二姐、晓雯,尽快搬过来住吧。这边房间够用,住着也舒服。老宅那边,就留给大哥大嫂他们住,正好他们也宽敞些,暂时不用再惦记分房的事了。”
这个安排,考虑到了所有人,合情合理。
老宅留给长子阳光辉,符合传统习惯。
父母跟着最有出息、也提供了新住处的小儿子住,也说得过去,而且新房子环境更好,更独立,适合老人养老。二姐香梅也有了稳定的落脚处。
张秀英此刻早已把什么“吃亏”、“分房资格”抛到了脑后,满心都是对这栋新房的喜爱和拥有它的自豪。
听到儿子的安排,她一口答应下来,脸上笑开了,仿佛年轻了几岁:“好!好!就听光明的!这房子好,我们喜欢!咱们尽快收拾,早点搬过来!我明天就去找人来看看,该怎么拾掇拾掇!”
她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入住这栋属于自家的“豪宅”了。
阳香兰看着这房子,也为弟弟和父母感到高兴,同时心里那块因为搬出来而悬着的石头,也彻底落了地。
弟弟有了更好的安排,她住在弟弟家也更安心了。
阳光辉和李桂看着这气派的新房,心里也是羡慕不已,再想想自己家拥挤的老宅,以及遥遥无期的分房,内心深处难免产生了一丝动摇:或许……买房真的不是那么吃亏的事?
阳光明看着家人脸上洋溢着的对美好新居的憧憬笑容,感到无比的欣慰。
知识改变了个人的命运,而财富与远见,则能改善整个家庭的生存环境。
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