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4 生生不息
晨光熹微,滇池水面泛著金色的涟漪。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新郑集团已从本土企业成长为跨国集团,业务遍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初心始终未改。
又是一个春城的清晨,十岁的郑念春牵著父亲李树的手,蹦蹦跳跳地走进平安福利院新扩建的大门。小女孩扎著两个羊角辫,眉眼间既有李树的英气,又隱约可见祖母郑裹珍的神韵。
“杜爷爷!”小念春像只欢快的小鸟,扑向正在教孩子们练习书法的杜远舟,“快看我写的毛笔字!”
杜远舟已是耄耋之年,白髮苍苍却精神矍鑠。他放下手中的毛笔,慈爱地摸摸念春的头,接过她手中的宣纸。纸上工工整整写著“大爱无疆”四个字,笔法虽稚嫩,却已有几分风骨。
“写得真好啊,”杜远舟眼眶微微湿润,“你奶奶如果……会很高兴的。”
如今的平安福利院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简陋的小院,而是占地百余亩的综合性公益园区。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教学楼、医疗中心、科研实验室、艺术工坊等设施一应俱全。园区中央矗立著郑裹珍的铜像,她慈祥地注视著来来往往的孩子们,仿佛从未离开。
在福利院的创新实验室內,八岁的郑承志正专注地调试著他的新发明。作为念安和林薇的长子,他继承了父母对科技的热爱和创造力。
“爸爸你看!”承志兴奋地向刚走进实验室的念安展示一个智能手环,“这个可以实时监测心率、血压和血氧,还能一键求救並发送精准定位!我给福利院的每个小朋友都做了一个。”
念安欣慰地看著儿子,接过手环仔细端详。这款手环设计精巧,表面还刻有平安福利院的標誌——一只展翅的鸽子和滇池的轮廓。
“你奶奶要是看到,一定会很骄傲。”念安的声音有些哽咽,“她生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们走失或遇到危险。”
新郑大厦顶层观光厅內,正在举行集团成立三十周年庆典。落地窗外,昆明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滇池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城市边缘。
厅內嘉宾云集,有政府代表、商业伙伴、慈善组织负责人,更多的是曾经在平安福利院成长、如今已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的“平安孩子们”。
李树正站在演讲台前致辞。年过五旬的他两鬢已染霜,但目光依然锐利如初。
“三十年前,我的母亲郑裹珍女士用她的善良和坚韧,为我们树立了永恆的榜样。”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她从一个小小的民宿起步,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妇女和儿童。今天,新郑集团已经发展成为跨国企业,我们的公益项目帮助了超过十万名儿童,但这,”他顿了顿,环视全场,“这只是个开始。”
台下,苏晴抱著他们三岁的小儿子,眼中满是自豪与爱意。作为连任两届的省人大代表,她推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刚刚获得通过,其中很多条款都源自郑裹珍生前的建议和理念。她轻声对怀中的孩子说:“宝宝看,爸爸在讲述奶奶的故事呢。”
念安和林薇则带来了一份特殊礼物——“滇池心愿”公益项目的最新成果展示。通过实时投影,他们展示了新建的100所乡村学校的实时画面。画面中,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正坐在明亮教室里朗读课文,操场上有孩子们在奔跑嬉戏。
“妈妈生前最牵掛的就是农村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念安动情地说,“她常说,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钥匙。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她老人家:这个心愿,实现了!”
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许多老员工不禁擦拭眼角。
庆典最感人的环节,是曾经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们带来的合唱表演。小禾担任指挥,她现在已经是一位知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出版了多部关於儿童创伤治疗的专著。
“这是郑妈妈最爱的歌。”演出前,她哽咽著说。
当《滇池夜月》的熟悉旋律响起时,台下许多老员工和“平安孩子”都潸然泪下。这是郑裹珍生前最爱的民歌,她常说这首歌里有滇池的灵魂,有春城的记忆。
歌声中,投影呈现出郑裹珍生前的照片和影像片段:她在民宿给员工讲服务,在滇池边放河灯,在病床上还在听匯报文件...一幕幕画面勾勒出她短暂却辉煌的一生。
然而,喜悦之中也有告別。
庆典结束后第三天,杜远舟因健康原因,正式提出了退休申请。虽然集团多次表示可以为他保留名誉职位,但老人婉言谢绝:“是时候把位置留给年轻人了,我也该好好休息了。”
在为他举办的送別会上,老人拉著念安和李树的手,眼中满是不舍与欣慰:“我答应过你们妈妈,要看著你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现在这个承诺,总算完成了。”
他颤巍巍地取出一个锈跡斑斑的铁盒:“这是你们妈妈生前托我保管的。她说等你们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再交给你们。”
在眾人的注视下,铁盒被轻轻打开。里面是郑裹珍的日记本和一些泛黄的老照片,还有一个小布袋,装著几颗已经乾瘪的滇池珍珠。最让人动容的是一封口述未写完的信,笔跡因病痛而显得颤抖:
“给我的孙子孙女:
奶奶可能看不到你们长大了,但奶奶的爱会永远陪著你们。要记住,无论將来做什么,都要做个善良的人。善良不是软弱,而是最强大的力量。它能让滇池水长清,让春城常开,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信在这里中断,似乎是突然加剧的病痛让她无法继续。
小念春好奇地问:“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呀?”
李树抱起女儿,指著窗外的新郑大厦和平安福利院:“这些,都是太奶奶爱的延续。她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做了不平凡的事。她相信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杜远舟补充道:“你们太奶奶最了不起的是,她总是能在別人身上看到最好的一面。她相信每个人都有善良的种子,只要用爱浇灌,就能开结果。”
那天晚上,李树和念安两家人聚在一起,一页页翻看郑裹珍的日记。日记里记录著她创建民宿的心路歷程,每一个民宿的故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担忧。
“原来妈妈早就计划建福利院了,”念安指著一页设计草图,“看,这和她最后建设的园区多么相似。”
“她总是想在前头,”李树轻声说,“记得她常说,『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一个家,还要给他们一个未来。』”
与此同时,在大理的一家民宿里。
当年的“刀疤张”已经刑满释放多年,如今成了当地誌愿者团队的负责人。岁月的磨礪让他脸上的刀疤变得柔和,眼中的戾气也被平和取代。
他经常用自己的经歷警示世人:“我曾经犯过错,伤害过一个母亲和孩子。那种罪孽感永远伴隨著你。现在每帮助一个家庭团圆,都是在赎罪,虽然我知道罪永远赎不清。”
这天,他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念安寄来的郑念春的画作。画上是一个小女孩牵著老人的手,下面写著稚嫩的字跡:“谢谢张爷爷帮助小朋友回家。”
隨画寄来的还有一封信,念安在信中写道:“母亲生前常说,宽容和救赎同样重要。您这些年所做的一切,她若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
老人捧著画,泪流满面。他把画掛在民宿最显眼的位置,对员工和客人说:“这是我收到过最珍贵的礼物。”
夜晚,滇池边举行著隆重的点灯仪式。这是平安福利院每年的传统活动,纪念郑裹珍並庆祝又一年来帮助的孩子们。
成千上万盏手工製作的河灯被放入湖中,每一盏都代表一个被帮助的孩子。灯光闪烁,映照著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庞。最大的那盏灯上写著郑裹珍的名字,由念春和承志共同放入水中。
“奶奶能看到吗?”念春仰头问,眼中倒映著万家灯火。
念安抱起女儿:“当然能。奶奶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永远看著我们,保佑著每一个孩子。你看那颗最亮的星,就是她在对你眨眼呢。”
李树和苏晴带著小儿子走过来,两家人在湖边合影。背后是新昆明的璀璨夜景,面前是承载著无数希望的滇池。相机定格的那一刻,每个人都笑著,眼中却闪著泪光。
“妈妈,”念安轻声说,仿佛郑裹珍就在身边,“您看到了吗?您的事业,您的爱,都在延续。您播种的善良,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庇护著越来越多的人。”
风吹过湖面,万千河灯隨波荡漾,如同星河落入了人间。远处传来孩子们清脆的歌声,那是平安福利院的院歌,由郑裹珍生前亲自作词:
“滇池水长清,春城开艷。
你我手牵手,爱心永相传。
黑夜中有灯,风雨中有伞。
平安永相伴,希望满人间...”
歌声渐行渐远,却又仿佛永远迴荡在滇池上空。三十年光阴荏苒,改变了城市面貌,却不曾改变这份爱的传承。郑裹珍或许已经离开,但她播下的种子,已经在春城大地生根发芽,开结果,生生不息。
那一盏盏河灯飘向远方,如同一个个小小的生命,带著爱与希望,向著光明前行。有的匯聚成流,有的独自闪烁,但无一例外地,都在黑暗中绽放著光芒。
正如郑裹珍曾经说过的:“再微弱的光,也能照亮一片黑暗;再小的善行,也能改变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