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渔翁之利
高览话音落下,厅內眾人傻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凝固在高览身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错愕。
原本,眾人见许攸以“私心”相责,心中对这位耿直的將军还存了几分同情。
毕竟高览一向沉默寡言,今日破例献策,却遭此质疑。
可谁也没想到,高览非但没有辩解、没有愤怒,反而……就这么直截了当地……认了?
只是……这看似莽撞的承认,细品之下,却又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这承认的“私心”,是为了“主公大业所想”!
这哪里还是私心?分明是赤胆忠心!
主位之上,袁绍脸上的神情也经歷了瞬间的变幻。
对於高览,这位从一开始便追隨自己创业忠心耿耿的旧部,袁绍內心深处是极为信任的。
但正如眾人所料,袁绍天性多疑,方才许攸那番试探性的“私心”之论,確实在他心中投下了些许阴影,让他下意识地嘀咕了一下。
然而,当高览此刻用如此决绝且坦荡的姿態,说出这句话语时,袁绍心中的那点疑虑瞬间烟消云散。
这元伯!这看似粗獷的武夫之言,怎么偏偏就如此……深入人心?
“好!好!好!”袁绍朗声大笑,连说了三个“好”字。
脸上跟著洋溢出不加掩饰的喜悦与讚赏。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袁绍大步走下台阶,亲自来到高览面前,伸手將他扶起,声音洪亮又充满欣慰:“元伯快快起身!元伯的为人,本盟主最是清楚!一向是有话必说,有言必諫!此乃武人之忠烈,大將之风骨!何来私心之说?”
他目光扫过眾人,尤其是在许攸脸上停留片刻,语气带著不容置疑的威严:“子远啊,你且切莫多虑了!尔等皆是本公帐下忠义之士,所思所想,皆为匡扶汉室、討伐国贼之大业!今后,当彼此心无芥蒂,同心同德,戮力向前才是!”
袁绍这番话,既是安抚高览,也是敲打眾人。
眾人一听,主公既然都开口了,那谁还敢再多说什么?
“谨遵主公之命!”厅內眾人,包括许攸在內,齐声应诺。
许攸脸上看不出表情,只是不远处的逢纪,眼神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光芒。
“嗯。”袁绍满意地点点头,重新坐回主位,对策已定,人心已安,他脸上恢復了往日的沉稳与从容。
隨即也不再犹豫,直接下令:“既然如此,那替天子向公孙瓚討要战马之事,便交由元图与元伯你二人,共同前往去办!务必將此事办得妥帖!”
“诺!”逢纪与高览同时领命。
议事结束,眾人告退。
逢纪与高览没有耽搁,隨即策马扬鞭,直奔公孙瓚所在营地而去。
……
公孙瓚营地,帅帐。
正如高览与刘辩所料,公孙瓚听闻袁绍派人前来,竟是以“天子禁军需打造『白马金甲』之师以应天命”为由,向他索要白马,顿时脸色铁青,心中又惊又怒。
毕竟任谁都瞧得出,这根本是赤裸裸的阳谋,打著天子和天命的旗號,行巧取豪夺之实。
他公孙瓚的白马义从,是他耗费无数心血才打造出来的精锐,每一匹白马都珍贵无比,袁绍此举,无异於在他心口剜肉。
然而,面对逢纪那引经据典、义正词严的说辞,公孙瓚纵有万般不甘,也无法当场翻脸拒绝。
他深知,一旦拒绝,便是会落下“不奉王命”、“不顾大局”的口舌。
这顶大帽子扣下来,他苦心经营多年的忠义之名將毁於一旦。
公孙瓚强压下胸中的怒火,深吸一口气,咬著牙,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为陛下重塑禁军威仪,乃臣子本分!只是……”
“马匹之事,是天子所需,不容瑕疵,骤然调集,恐难凑齐所需之数。二位……可否告知天子,宽限数日?待本將军命人清点、调养妥当,再行奉上?”
这番说辞,显然是意图拖延。
这完全在逢纪的意料之中。
二人来之前逢纪便已料到公孙瓚不会轻易就范,此番前来,本就是先礼后兵,施加压力。
逢纪脸上掛著笑容,拱手道:“公孙將军深明大义,体恤天子,逢某佩服!既然如此,我等便依將军所言,宽限数日。只是……討董大业,刻不容缓!天子禁军,威仪攸关!还望將军……儘快筹措!待到改日,我等再来拜会!”
“好,本將军定然会抓紧筹措!”公孙瓚几乎是咬著牙说出这句话。
逢纪与高览对视一眼,不再多言,拱手告辞,转身离开。
-------------
城內,刘辩住处。
高览从公孙瓚营地返回后,並未立刻休息,而是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刘辩的住处。
他此行不仅带回了袁绍同意向公孙瓚索马的消息,更带来了一个沉甸甸的木匣,里面装的,正是他连日来负责督造的马蹄铁样品。
这对刘辩而言,无疑是双喜临门。
高览小心翼翼地打开木匣,取出几枚黑沉沉的铁片,呈给刘辩。
刘辩接过,仔细端详。
这些马蹄铁样品,虽不及后世工业製品那般精细,表面还带著锻打的痕跡,但形状规整,弧度贴合,钉孔位置准確,边缘也已经尽力去做了打磨处理。
以这个时代的手工锻造水平来看,已是相当难得!
显然,高览在挑选铁匠、监督打造上,下了极大的功夫。
不过效果究竟如何,还需在多匹战马身上试验之后才能得知。
至於向公孙瓚索要战马之事,则完全在刘辩与高览的预料和掌控之中。
这看似是袁绍採纳了高览的建议,实则是刘辩与高览精心策划、步步引导的结果。
从先前开始,刘辩便想到了以讖言之名索马,这是眼下他能想要唯一最简单且最有可能得到战马的方式,但是唯一的难点就在於,如何能够让这讖言变得更加可信,最起码不会让联军之中有人朝自己这个天子身上怀疑。
他与高览反覆推演,最终定下此计:借力打力,移接木!他们故意让韩融一行人在“无意”中听到那指向性极强的讖言,並让其带回洛阳。当这讖言从洛阳这个“权威”源头再次扩散开来,其可信度和影响力便大大增强!
当这讖言在联军中发酵,引起袁绍猜忌公孙瓚时,高览再適时拋出“打造白马金甲禁军”之策,並提出“向公孙瓚索要白马”的点子。如此一来,整个计划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袁绍成了推动计划的旗手,而刘辩,则隱於幕后,坐收渔利。
眼下逢纪主动提出,则更是无意中助了刘辩一臂之力。
至於公孙瓚会不会献马?刘辩毫不担心。
在“天命”和“大义”的双重压力下,公孙瓚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眼下,就只差最后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