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能者上,庸者下
第157章 能者上,庸者下
磐和他的同党们被悄无声息地清理掉,如同投入湖中的几粒石子,只激起了短暂的涟漪,便迅速沉寂下去。
这场未遂的动乱却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新旧两种秩序的碰撞,也让所有白洛公民对鱼推行改革的决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曾经笼罩在普通民眾心头的那层无形的名为“出身”的天板被彻底击碎,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自下而上喷薄欲出的蓬勃活力。
“公民考核”,这个最初还带著几分不確定性的新词汇,迅速成为了整个城邦最热门的话题。
它不再仅仅是一项制度,更成了一种象徵,一种承诺一一在这个名为白洛的城邦里,你的未来只取决於你的汗水与智慧。
整个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夜校的灯火成了白洛城邦继大灯塔之后,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每当夜幕降临,结束了一天劳作的工匠、农夫们会带著一身的疲惫,涌入那些简陋却明亮的教室。
他们不再是为了应付差事,而是发自內心地渴望学习。
一个满手老茧的铁匠,会在识字课上,为了一个字的写法,与年轻的学者爭论得面红耳赤一个来自斯罗草原的牧民,会在算术课上,展现出对数字惊人的天赋,他能精准地计算出数百头羊群一年的產出与消耗。
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这个文明的每一个毛孔。
训练场上更是热火朝天。
年轻人们不再满足於单纯的力量对抗,他们开始钻研战术,学习协同作战。每一次武考都像一场盛大的节日,获胜者贏得的不仅是荣誉和物质奖励,更是通往军队指挥层实实在在的晋升阶梯。
这股向上的洪流也深刻地影响了那些元老家族的后代。
磐的下场如同一记响亮的警钟,敲醒了他们安逸的迷梦。
他们意识到,如果自己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父辈的功勋不仅不会成为他们的庇护,反而会成为压垮他们的重负。
一股“內卷”之风,悄然在这些曾经的“贵族子弟”中兴起。他们开始放下身段,虚心地向经验丰富的工匠请教,向田间的农夫学习,甚至主动申请前往最艰苦的南大陆和北境要塞歷练。他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配得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这股自下而上的变革,为白洛城邦带来了惊人的发展红利。
在农垦司,一名通过公民考核晋升上来的、曾经的东日战俘,凭藉著对家乡气候的了解和在第一学院学到的改良种植法,成功在东部丘陵地带培育出了一种耐旱高產的泰米新品种,使得那片贫瘠的土地,第一次有了稳定的粮食產出。
在百工司,几名出身奴隶的年轻工匠,在一次次的失败后,竟然研究出了一种全新的“淬火”技术。经过这种技术处理的钢材,韧性与硬度得到了完美的平衡,使得白洛城邦的武器和工具品质,再次提升了一个台阶。
【白洛城邦科技“公民社会”得到发展,文明幸福度+2,文明生產力+10%】
【文明点数+10】
与此同时,西南方的莱尼城邦,正陷入一种微妙的文化困境之中。
白洛史诗戏剧带来的衝击,远比他们想像的要深远那些充满了原始生命力和真实歷史厚重感的故事,如同一股强劲的季风,吹散了莱尼文化中那些过於精致、甚至有些病態的浮华。
莱尼的年轻人们,开始对他们父辈所推崇的、那些描绘著神情爱与贵族宴饮的“雅乐”感到厌倦。他们开始秘密地传抄《火种》的剧本,在私下的集会里,用生涩的百洛语,高声朗诵著《钢之心》里那段关於伟人炼锻造出第一块钢锭的独白。
他们从这些来自异邦的故事里,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被称之为“力量”的东西。
莱尼的统治者对此忧心仲,他们试图用更宏大的庆典、更华丽的诗会来重新吸引民眾的注意力,却收效甚微。
而当新一批从白洛城邦返回的商队,带回一个更具衝击性的消息时,整个莱尼的上层社会都为之震动。
“公民考核?所有人都一样?”
莱尼贵族海音,在听完一名白洛商人的讲述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无法理解,一个文明怎么可能允许一个平民,通过一场考试就获得与贵族平起平坐的地位。
“这——这岂不是乱了纲常?!”一名莱尼学者惊呼道,“没有了血统的尊卑,谁来统治?谁又来被统治?”
白洛商人只是笑了笑,用一种理所当然的语气回答:“在我们白洛城邦,决定一个人地位的,不是他的血统,而是他对城邦的贡献。能者上,庸者下,如此而已。”
“那你们的元老贵族,就·就这么接受了?”
“当然也有不满的。”商人轻描淡写地说道,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那些试图阻碍车轮前进的石头,已经被清理掉了。”
这番云淡风轻的话语,却让在场的所有莱尼人,感到了一股彻骨的寒意。他们从这平静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一种远比刀剑更可怕的、不容置疑的决心。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蔚蓝群岛。
对於那些生活在底层的莱尼平民和工匠而言,这个消息如同一道划破长夜的闪电。
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世界的另一端,存在著一个如此与眾不同的地方。在那里,汗水真的可以换来尊严,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一股暗流,开始在莱尼城邦的底层社会中涌动。
一些对现状不满、渴望改变的年轻人,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关於白洛城邦的一切。他们从往来的商人那里,学习白洛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法律和风俗。
当第一批莱尼平民,以“学习先进纺织技术”为名,搭乘商船抵达白洛港时,他们心中充满了志芯与期待。
然而,白洛城邦向他们展现出的,是远超他们想像的开放与包容。
他们被允许自由地参观工坊、学院和集市。他们看到,那些曾经的斯罗人和东日人,如今已经完全融入了这座城市,与白洛人通婚、共事,没有任何区別。
在夜校里,他们甚至看到了一位曾经的普通平民,如今正作为助教,在讲台上为新来的公民讲解基础的律法。
这一切,彻底顛覆了他们固有的世界观。
“这里—这里才是人该待的地方。”一名年轻的莱尼木匠,在给家人的信中,用颤抖的笔跡写道,“父亲,请原谅我的不孝。我决定留下来。在这里,我或许永远无法成为贵族,但我知道,只要我努力,我的儿子,將有机会走进那座名为学院的圣殿。”
越来越多的莱尼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他们或许无法像贵族法比安那样,引起整个城邦的轰动。他们只是一个个普通人,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匯入了白洛城邦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