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南国文坛》和张燕琳女士
老猎人言辞恳切。
张启民隨口说道:“就叫猎户庄园吧!”
“猎户……庄园……猎户庄园……”
老猎人嘴里重复著张启民的话,“好!这个名字好!咱这小饭馆以后有名了,就用这个名字!”
老猎人高兴起来,把张启民的话当了真,取了碗过来,倒上酒,又给张启民的碗也满上,就要和张启民碰杯。
张启民看老猎人豪爽,一口气干了一碗酒,遂也一口气把自己碗里的酒干了。
亏得是他们自酿的米酒,依张启民的酒量,还顶得住。
等喝过了酒,张启民转念一想:
这猎户家的三间屋子,后来不就是叫“猎户庄园”吗?我这建议,是不是有点儿画蛇添足了?!
前一世,猎户庄园是到茅山来旅游的必经之路,经数次重建、升级,最后做成了一家欧式风格浓郁的旅游酒店,成了茅山的又一处景观。
等吃好饭,已是下午四时多了。
山里的夜来得早,汽车在猎户饭馆门前开启了大照灯,开始返回瀧泉县城。
县作协的首次採风活动,圆满收官。
从茅山回来,张启民在宿舍里睡了两天。
这两天里,他什么也不想做,就想放空自己,好好睡上几十个小时。
一来,前阶段,申市的两份报纸上的报导影响了他的情绪,而贺少俊在《文学评论》上撰文为自己正名,这让他顿时卸下了压在心上的石头,心头变得无比轻鬆;
二来,爬茅山实在是太累了,加上前一段熬夜写《消失的她》,之后又是到儷市开会,喝了几回酒,自己都没好好睡过觉。
这两天里,张启民回顾了自己几个月来的爆肝写作,每一篇稿子都有了回音,但似乎还远远不够,需在休整后,继续出发。
现在,张启民的脑海里,自从胡永军对他说蒋兰舟五一节结婚的话后,对蒋兰舟的心思,终於,消失殆尽了。
两天后,上午九十点钟。
冬日的阳光,照著慵懒的瀧泉县城里的青石板街。
张启民再次来到了县图书馆。
外借部,周军伏在外借部窗户里面的桌上,张启民看到,周军正在写文章,张启民瞄了一眼,周军写的文章题目是:
“论公共图书馆如何满足社会文化发展需求”
周军看张启民看到了他的文章,不由自主站起来,脸上一阵报赧:
“启民,阅览室有新到的杂誌,你先去看吧。”
看来周军是把那天自己说的话当真了,这是件好事啊!张启民脸上微微一笑,转身来到阅览室。
张启民穿过报纸的区域,直接来到摆放杂誌的地方。
他找到了之前周军在茅山顶上给他看过的《文学评论》,情不自禁拿下来,又读了一遍。
第二次读《论青年作家张启民的两部中篇小说》,张启民得到了一个启发:对於悬疑小说这个题材,自己看似还是可以再写一两部小说的。
但是,接下来写什么好呢……
现在,张启民对《论青年作家张启民的两部中篇小说》的作者“贺少俊”这个人很感兴趣,如果贺少俊在燕京的话,自己將来再去燕京的话,或许有机会是可以见到贺少俊本人,並与之交流的。
阅览室里,又到了一批新的杂誌和报纸。
张启民惊讶地发现,就在他熟悉的杂誌架上,有一本新到的杂誌:《南国文坛。》
《南国文坛》是一本新刊物,创刊於1987年,到1988年1月才满一年。
图书馆征订1988年杂誌的时候,在周军的建议下,增加了文学刊物的数量,刚创刊满一年的《南国文坛》就是增订的杂誌之一。
前一世,张启民曾很多次看到过《南国文坛》,但却从来没有翻阅过。
但现在,张启民对《南国文坛》感了兴趣,他取了杂誌,到桌边坐下,读了起来。
此刻,张启民还不知道《南国文坛》。
在张启民的前一世,《南国文坛》是桂省文联主办出版,面向全华国发行的一本专业性文学评论杂誌。
《南国文坛》以“理想人文,批评前沿”为宗旨,致力於学术批评,其文章的转载率一直位於华国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类期刊前列。
在接近世纪末的时候,《南国文坛》迅速声名鹊起。
它关注文化现象,特別是一些创新栏目:“批评论坛”、“个人锋芒”、“现象解读”的开设,让它走到了华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前沿,被誉为“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论阵地”之一、“文坛的批评重镇”。
这本在华国国內,学术和文艺评论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杂誌,培养出了一批文学评论家。
判定一部文学作品的权威是文学评论家,而《南国文坛》是一本培养文学评论家的杂誌,是文学评论家的摇篮。
所以,已经成为《南国文坛》主编的张燕琳女士,更是被圈內人戏謔为“文坛教母”……
现在,是1988年2月1日。
张启民好奇地翻开创刊才满一年的1988年第一期《南国文坛》。
首先是目录,都是一些对文化现象发表观点的文章题目,张启民的目光往下扫去。
突然,张启民的眼睛一亮,就在目录的最下面,他看到了一篇文章的题目:
“论《河边的失误》的文学风格”
署名:张燕琳。
张启民继续怀著一颗好奇心,翻到了文章所在的页码,读了起来。
这是一篇对《河边的失误》的评论文章,文章篇幅很短,只有一千多字,却集中討论了《河边的失误》的语言风格,认为作者在小说中用了“多视角”的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讲述故事。
很明显,这篇文章的语言还是稚嫩的,远没有达到《文学评论》上的贺少俊的文笔水平。
读著这篇还算是文学评论的文章,张启民更多的感觉是,从专业性的角度来看,这更像是一篇“读后感”,或者就是一篇“读者来信”……
合上《南国评论》,张启民突然想起了自己从燕京《当代》编辑部带回的那些读者来信。
里面有一封来自桂省的……那个给自己写信的人的姓名,似乎……就叫张燕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