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奇幻玄幻>重生1987:我的文艺时代> 第104章 《花城》来信

第104章 《花城》来信

  又是一个星期一。
  临近上午十点,张启民来到文化馆。门口,门卫老刘递给了他一封信。
  张启民看到是一个单位信封,牛皮的右下方印著“《城》编辑部”几个大字和一行地址。
  张启民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拆开信封。
  “尊敬的张启民先生:你好!来稿收悉。中篇小说《阳光灿烂》擬刊发於今年第二期《城》。《城》1988年新开设“青年新锐”栏目,现请你提供一份个人简歷,两百字左右……因时间紧,请务必在收到信后一个星期內寄出个人简歷。”
  张启民读罢来信,舒出了一口气。
  这么说来,《阳光灿烂》会在三月头上发表。
  张启民原本以为是一封退稿信,毕竟之前的两个中篇发表得都非常顺利。
  他了十分钟时间,写好了“个人简歷”。
  然后装入信封,照《城》来信的地址在信封上写好“收信人地址”,“收信人”一栏里他写了“编辑收”三字,然后到胡永军的抽屉里找了一枚邮票贴上。
  胡永军因为办《瀧泉文艺》的关係,桌子肚里多的是信封和邮票。
  (请记住 101 看书网伴你閒,101????????????.?????超贴心 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张启民把信封拿给了门卫老刘,委託他在邮递员来的时候帮忙寄出。
  做完这些,张启民一路来到了瀧泉图书馆。
  前一世,自己大部分的业余时间就在图书馆里,想不到这一世自己的时间还是大都在了图书馆。
  外借部,今天恰好又是周军值班。
  张启民刚进图书馆的门,周军就在外借部的窗口看到了他。
  张启民在外借部门口对周军说:“等会儿找你,我先去阅览室。”
  周军朝张启民喊:“书报刚好新到……”
  张启民笑了笑,转身去了阅览室。
  阅览室里,一个个子不高的胖墩墩妇女正在对一大堆新到的书报分类:在每本新到的杂誌上贴上一个数字標籤,然后放到相应的书架上去。
  张启民朝妇女笑了笑。
  因为是同一个系统,加上张启民经常光顾图书馆的缘故,工作人员都已对张启民熟悉。
  张启民在妇女身旁站了一会儿,看她分类。
  不一会儿,一张熟悉的报纸进入张启民的眼帘:《新明晚报》。
  张启民对妇女说:“这份报纸,我能先看吗?”
  妇女微笑:“当然可以啊,你看完直接放到夹到报夹上就可以了。”
  话语亲切。
  张启民道过谢,遂拿起《新明晚报》,走到一张桌子前,拉出椅子,开始读起来。
  瀧泉县因为地域的关係,每天一期的《新明晚报》並不是每天都到的,所以每次到的时候一般都是六份。
  《新明晚报》在瀧泉,实际上成了一张“周报”,但却是不影响阅读的,因为每一期都很全,並没有遗漏。
  张启民把桌上的报纸先整理了一番,按时间顺序进行了排列,然后一份份翻看起来。
  当天翻看到第四份的时候,张启民就看到了自己想找的內容。
  那天《新明晚报》记者唐翔来採访自己后写的稿子,文章题目是:
  “观察:一个十九岁的文学天才”
  张启民开始读正文。
  文章先是介绍张启民发表在《当代》上的《河边的失误》和发表在《收穫》上的《大红灯笼》的主要內容。
  还提到了《河边的错误》分別被《中篇小说》和《小说月报》转载,《大红灯笼》被《小说月报》转载的事。
  然后,以读者的角度开始解读《河边的失误》,认为“《河边的失误》非常好看,情节环环相扣。
  但是,话题一转:《河边的失误》的敘述风格过於灰暗,这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一定关係,因为记者通过採访,发现作者张启民是一个性格並不十分开朗的年轻人。
  “据说北影的王好为导演,前不久去了钱江省的张启民老家,和张启民交谈了《河边的失误》的电影改编事宜,这个年轻人竟然予以了拒绝!!!”
  张启民看到这里,不由得微微一笑,因为唐翔记者在后面用了三个感嘆號。
  “当然,也並不排除,王导在亲自考察之后,觉得小说没有改编价值而主动放弃的可能。”
  “小说《河边的失误》里面存在不少的逻辑错误,一个刑警队长,又是精神病,他怎么能做上刑警队长的?”
  “作为一个年轻的合同工身份的作者,是不是在质疑或暗示什么?”
  张启民皱起了眉头,又是过度解读,和之前的《採风报》如出一辙。
  而对於《大红灯笼》,作者唐翔则认为“作者能够在华国建国四十多年后,去揭露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奢侈生活,想像能力超凡,简直就是一部天才之作。”
  此时应该和文章题目相呼应,张启民脸上微微一笑。
  最后,《观察:一个十九岁的文学天才》总结道:
  “不可否认,文坛呼唤新人,需要新人的不断涌现,但伤仲永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一切拔苗揠长的行为,其结果可能都会適得其反。”
  张启民一口气读完全文,放下报纸,转过身望著阅览室窗外的枯败荷池。
  一家申市的晚报,不惜走上百公里的路,来採访我本人,最后就为了写出这么一篇所谓的报导?
  如果是《文艺报》的记者,可能还情有可缘,但《新明晚报》毕竟是一张娱乐性报纸,面对的是大眾群体……
  这可能就是问题所在!正是因为它面对的是大眾群体,所以影响力更大,要褒扬一个人或扼杀一个人,都轻而易举。
  这个时候,原本《城》来信所带给张启民的兴奋,被《新明晚报》的这篇报导给抵消掉了!
  这时,周军走进阅览室,看张启民正发呆,就拿起桌上的报纸读起来。
  不一会儿,周军就读完了报纸,他犹豫了一下,说道:
  “启民,我有个想法……”
  张启民用探询的目光看向周军。
  周军说道:
  “启民,我来写一篇文章,就写我读你的两部中篇小说的读后感,写完后也投稿到《新明晚报》去,我要驳斥他们的观点。”
  张启民听了,眼睛亮了一下,心说:
  周军,你这是要顶我啊!这样难得的想法,顿时让张启民颇受感动。
  但隨即,张启民就摇了摇头:
  “算了,周军,让他们去吧,清者自清。”
  说完话,张启民突然想起了什么,他站起来,飞快地朝门口跑去!
  张启民脚下不停,飞快地来到文化馆,门卫老刘看著张启民气喘吁吁的样子,神色紧张。
  张启民说道:“老刘,邮递员来过了吗?”
  老刘答道:“还没有。”
  张启民鬆了口气:
  “那就好,我给你的那封信还没寄出吧?我想起来了,里面写错了,要拿回去修改一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