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港岛:从九龙城寨收租到大亨> 第151章 全面调查(月票加更)

第151章 全面调查(月票加更)

  第151章 全面调查(月票加更)
  接下来,为筹措中环地铁站上盖物业发展权所需的资金,陈耀豪近日频繁出入各大银行,先后与恒生、永隆、创兴及东亚银行接洽,积极推动银团贷款的组建。
  眾多银行中,陈耀豪尤其重视与东亚银行的合作。
  他心中早有谋划:此次不仅是贷款,更是与李家建立关係的良机。
  凭藉穿越而来的先知,他清楚李家旗下的华人置业日后將会陷入动盪。
  如今主动示好,既符合商业礼仪,也为將来可能出现的资產重组提前布局。
  华人置业手握多处稀缺物业,歷来是眾多地產商眼中的“香饶饶”。
  陈耀豪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决定亲自上门,以显诚意。
  车辆刚抵达东亚银行大厦,已有身著行服的工作人员快步上前迎接。
  “陈生,您好。李经理已经在会议室等候。”对方语气恭敬。
  “有劳。”陈耀豪微微頜首,隨其步入大厅。
  抵达十层的会议室,他见到了时任信贷部经理李宝国,此时的他尚未执掌东亚银行全局,却已显露出干练气场。
  “陈生大驾光临,实在是我们的荣幸。”李宝国笑著迎上前来,伸手与他相握。
  陈耀豪放低姿態,谦和回应:
  :“李经理太客气了,是我叻扰才是。
  两人寒暄几句,李宝国话锋婉转,透出对这位年轻商界新锐的认可。
  稍作敘谈后,陈耀豪直言来意:“实不相瞒,我这次登门,是想为和记黄埔的收购案寻求信贷支持。”
  “陈先生请坐,我们慢慢谈。”李宝国示意侍者上茶,沉吟片刻笑道:“看来陈生又瞄准了新机会?这次莫非又是英资企业?”
  陈耀豪摇头一笑:“这次不一样,我们看中的是中环的物业。”
  李宝国眉梢微挑,身体略微前倾:“哦?和记黄埔有意进军中环?陈生对地產市场復甦似乎颇有信心?”
  身为信贷负责人,李宝国对市场动態极为敏锐。这一问既是探询,也暗含对业务方向的评估。
  “市场总会有起伏,但我认为目前已处於周期底部,未来回暖可期。”陈耀豪语气平稳,並未透露过多前瞻信息。他清楚言之过早反而易生变数。
  李宝国頜首不语,片刻后问道:“陈生预计需要多少资金?”
  “我们正在联合永隆、创兴、恒生共同筹措银团贷款,总额三亿港幣。不知东亚能否参与其中?”
  李宝国略作思,正色回应:“若有合適抵押物,东亚可以承诺1亿港幣额度。”
  “感谢支持,细节方面我让团队儘快与贵行对接。”陈耀豪从容起身,言辞恳切。
  离开东亚后,他依约相继拜会了永隆、恒生、创兴银行。
  不过数日,3亿港幣银团贷款承诺顺利到位,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能够这么顺利解决银行贷款,这也体现了陈耀豪现在的身价和地位。
  但他並没有因此放缓脚步,仍在维港中心顶层的办公室中,连续数日听取各个事业部门的工作匯报。
  这天,在维港中心顶层的办公室內,屈臣氏负责人庞志鸿正站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前进行工作匯报。
  “陈生,百佳超市今年按计划新开两间门店,总门店数將达到26家。7-11便利店也会按进度完成百家布局。”
  庞志鸿语气平稳,透著几分自信,匯报导:“目前零售板块运营稳健,月利润维持在100万港幣左右,现金储备约2000万港幣。以现在的资金流,扩张不需要集团额外支持。”
  陈耀豪微微点头。他清楚,所谓现金储备其实大多是应付帐款一一那是供应商的钱,绝不能轻易动用。
  但他对目前盈利状况並不满意。在他前世的认知中,扩张期的企业就该敢於亏损、抢占市场哪怕零利润也好过现在这样小幅盈利。
  眼下香港市场仍有几十家小型超市和无数传统土多店,他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主动出击。
  他抬眸看向庞志鸿,语气果断指示道:“既然之前惠康公开挑战我们,是时候回应了。
  你安排下去,从下个月开始,每月印製100万港幣面值的满减优惠券,向社会派发。”
  “满减优惠券?”庞志鸿一时没反应过来,语气中带著困惑。
  “比如满10减2、满100减15,设几个档位,通过各种渠道发出去。”
  陈耀豪知道这概念对此时的香港来说还很新,便多解释了一句。
  他来自未来,自然清楚这种促销手段的潜力。
  “但这样—我们会亏钱的吧?”庞志鸿忍不住提醒。
  陈耀豪摇头,目光沉著的说道:“现在是我们打市场的阶段,不能怕亏。我们要让市民养成『想省钱,就来百佳和7-11』的消费习惯。短期亏损是为了长期话语权。”
  他心里清楚,所谓顾客忠诚度,其实薄如纸片一一大多数人只看哪里更实惠。但即便如此,他也要用优惠券撬动这场习惯之战。
  庞志鸿沉吟片刻,又问道:“既然要让利,为什么不直接降价?”
  “直接降价,將来价格回调时容易引起反弹。而优惠券是额外心意,不是常规定价,收放更自如,也不影响顾客对正常价位的认知。”陈耀豪不慌不忙地说道。
  庞志鸿眼神一亮,顿时明白了其中策略性,立即应声道:“好的,陈生,我这就去落实。”
  陈耀豪頜首,话锋隨即一转,问道:“百事可乐最近销售怎么样?”
  他想起前世百事始终被可口可乐压制的局面,不禁微微皱眉一一虽然现在只做港澳市场,但如果起点就出问题,將来扩张更难。
  “销量—不太理想,只有可口可乐的一半左右。”庞志鸿声音低了些,底气明显不足。
  “分析过原因吗?”
  “除了可口可乐,还有很多本地杂牌汽水靠低价抢市场。它们没有品牌授权费,成本比我们低不少。”
  陈耀豪默然片刻,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了敲。看来,是时候再找施约翰谈一谈了。
  或许两家该暂时放下竞爭,联手发起一轮清场战,先清掉那些搅局的小品牌。
  暮色四合时,深水湾的豪宅亮起温暖的灯火。
  黑色平治轿车缓缓驶入庭院,刚停稳,李宜敏便抱著女儿九月迎了出来。
  她穿著一身淡雅的旗袍,长发鬆松挽起,站在门廊的灯光下,眉眼间带著盈盈笑意。
  陈耀豪迈出车门,一身西装革履尚未换下,但见到妻女的瞬间,眉宇间的商界锐气顿时化作温柔。
  他快步上前,伸手接过咿咿呀呀扑向自己的女儿。
  “九月今天有没有想爹地?”他將女儿抱在怀里,在她柔软的小脸上轻轻一吻,惹得小女孩咯咯直笑,小手胡乱抓著他笔挺的西装领口。
  李宜敏笑著跟在父女俩身后走进客厅,说道:“一下午都在门口张望,就知道你今天要回来了。”
  客厅里舖著柔软的地毯,九月挣扎著要下地。
  陈耀豪便俯身將她放下,看她摇摇晃晃地迈开步子。
  不过十四个月大的孩子,走起路来还不太稳当,却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这个世界。
  陈耀豪鬆了松领带,坐在沙发上看著女儿蟎珊学步。
  这一刻,他不再是商场上那个运筹惟的企业掌舵人,只是一个享受著天伦之乐的父亲。
  “今天说了好几个新词呢。”李宜敏在一旁柔声说道:“会叫爷爷奶奶了。”
  九月仿佛听懂了一般,转过身来,奶声奶气地喊了一声:“爹地!”
  陈耀豪心头一暖,伸手將女儿重新揽入怀中,感受著她软软的小身子依赖地靠著自己。
  这些日子在商界奔波劳碌,唯有回到深水湾的家中,抱著女儿,看著妻子,方能真正放鬆下来。
  他抬头望向李宜敏,突然问道:“什么时候给我生二胎?”
  李宜敏先是一证,隨即莞尔一笑,眼波流转间带著几分俏皮:“老爷给,我就生。”
  陈耀豪朗声笑起来,伸手將妻子也揽到身边。
  九月看著父母,不明所以地也跟著笑起来,银铃般的童声在客厅里迴荡。
  窗外,深水湾的夜色渐浓;窗內,一家三口的笑声温暖了整个夜晚。
  在这个充满算计的世界里,这一刻的温情显得如此珍贵而真实。
  新加坡7-11便利店的办公室里,负责人廖博文独自坐在办公桌前,目光凝滯地落在摊开的一叠文件上,眉头紧锁,神色凝重。
  由於新加坡市场盘子不大,他目前肩负著整个集团的运营管理,事无巨细一一过问。
  7-11便利店在当地的发展势头原本相当不错一一自首次五店同开之后,规模已顺利扩展至十二家。
  依照计划,年底前要达到香江总部设定的二十家目標根本不成问题,甚至极有可能超额完成。
  然而,就在几天前,香江总部突然下达指令,要求他对红牛饮料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做紧急调查。
  原本以为只是一次常规摸底,结果却令他大吃一惊:红牛的市占率不仅惨澹垫底,还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
  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回想红牛初上市之时,在地推团队精准的线下推广和大量gg资源的加持下,市场反响一度热烈,產品迅速铺遍了狮城大街小巷的士多店,甚至一度出现断货。
  廖博文原本坚信,红牛会延续在欧美和港澳地区的火爆势头,成为又一款明星功能饮料。
  可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一记耳光。
  “没道理啊——”他低声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打著桌面,说道:“听说红牛在美国、香港、
  濠江都卖得非常好,为什么偏偏在新加坡偃旗息鼓?”
  是定价策略出了问题?
  还是渠道铺设不够精准?
  又或者,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触达目標消费群体?
  各种猜测不断在他脑中翻腾,却始终找不到那个关键的错误节点。
  他知道,这个问题必须儘快找出答案。否则,不仅年度绩效可能被一票否决,这一年所有的努力,也恐怕要付诸东流。
  他心烦意乱地走出办公室,决定亲自去市场上转一转,既是为了实地考察红牛的销售情况,也想藉此排遣心中的烦闷。
  信步来到一家街角的士多店,他的目光很快锁定在冷饮柜旁。
  这一看,却让他心头一紧。
  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以及几款本地品牌的功能饮料卖得如火如茶,店员补货的身影几乎没停过,货物流转极快。
  而与这片繁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旁的罐装红牛被挤到了冷柜的角落,几乎无人问津。
  偶尔有顾客拿起来打量片刻,犹豫几下,又放回原处,最终选择的仍是熟悉的汽水。
  直观的场面,比报表上的数字更具衝击力。
  廖博文的心情一下子沉到谷底,
  他默默站在不远处,持续观察了近两小时。
  进店顾客络绎不绝,买汽水、啤酒、果汁,却始终没有一个人最终拿起红牛。
  廖博文站在便利店的冷柜前,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难道问题出在口味上?
  他立刻转身走向附近的几家茶餐厅和食阁,这里是新加坡人日常用餐的地方,也是饮料消费的重要场景。
  他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地人在点饮料时普遍偏爱甜度较高的饮品,就连咖啡和茶都会特別要求“多”。
  与此同时,在濠江一家屈臣氏的办公室中,魏浩翔正对满仓库滯销的百事可乐发愁。
  目前,整个集团在濠江市场的业务重心仅在於三款饮料:可乐、红牛和蒸馏水。
  红牛自然不用多说一一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市场,仅靠每晚几家大酒店就能卖出几百件;连蒸馏水也销量平稳。
  可偏偏是百事可乐,始终打不开销路。
  別说与可口可乐抗衡,就连一些本土小品牌的汽水也都卖得比它好。
  魏浩翔沉重地嘆了口气,脸上笼罩著一层愁云。
  最近香港总部频频催促他提交一份饮料市场报告,可面对这样的销售落差,他实在不知该如何下笔。
  魏浩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明白光在仓库里发愁解决不了问题。
  他抓起笔记本,决定亲自去市场上寻找答案,
  他没有率先前往大型超市或连锁便利店,而是径直走向那些散落在濠江街头巷尾的传统杂货店和社区小卖部。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销售点,恰恰是当地饮料市场最真实的毛细血管。
  在一家经营了二十多年的老字號杂货店门前,他停下脚步。
  店门口堆著几箱正在促销的饮料一一正是百事可乐,
  店主是位穿著汗衫的老伯,摇著蒲扇听著收音机。
  “老板,生意不错啊。”魏浩翔笑著搭话,递上一支烟说道:“想问问,这百事可乐卖得怎么样?”
  老伯警了一眼那堆货箱,摇摇头道:“年轻人,別提啦。这批货摆了三四天,才卖出去两三箱。对面的可口可乐一天就卖完嘍。”
  “怎么会这样?是价格问题吗?”
  “价钱都差不多。”老伯接过烟,点燃后说道:“但年轻人就是认可口可乐,才不管你是不是百事可乐呢。”
  他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你看看那边——“
  老伯指向对面街边的茶餐厅。正值下午茶时间,魏浩翔注意到,几乎每张餐桌上都摆著可口可乐的玻璃瓶,而百事可乐的身影却寥寥无几。
  隨后的几天,魏浩翔又走访了多家餐饮场所。在一家颇受年轻人欢迎的西餐厅,他与经理聊了起来。
  “我们试过推百事可乐套餐。”经理坦言道:“但很多客人会特意要求换成可口可乐,甚至愿意加钱。后来我们索性就不进百事了。”
  更让魏浩翔惊讶的是在学校周边小卖部的发现。放学时分,学生们蜂拥而至购买饮料,他注意到一个现象:几乎没有人特意选择百事可乐。当他拦住几个中学生询问时,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百事?太甜了吧,喝起来像药水。”一个男生毫不避讳地说:“可乐才是正宗味道。”
  隨著调查的深入,魏浩翔逐渐发现了一个被总部忽略的事实:在濠江这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市场,消费者对可口可乐有著近乎固执的品牌忠诚度。
  百事可乐不仅输在口味偏好上,更输在了一种深植於本地消费文化中的认知惯性。
  夜幕降临,魏浩翔的笔记本已经记满了观察记录和数据,心中渐渐浮现出一个大胆的猜想:
  或许百事可乐在濠江的困境並非源於销售策略的失误,而是品牌本身与本地消费者之间存在著一种难以逾越的情感隔。
  第二天,他召集市场团队,下达了新的指令:“暂停一切促销活动,我要你们深入街头,去听听濠江人真正想喝什么。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
  香港总部要的不仅仅是一份解释销售数据的报告,魏浩翔现在明白了,他需要提供的是一个重新理解濠江市场的机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