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报业大王

  6月21日。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铜锣湾的街道已开始甦醒。
  报摊老板老赵打著哈欠,熟练地將一摞摞带著油墨清香的报纸摆上摊位。
  他的目光习惯性地扫过最显眼的位置,《朝阳日报》和《东方日报》並排而立。
  这是他昨天应付完那群“热心市民”后的折中方案,谁也不想得罪,但谁的钱都想赚。
  他摸了摸怀里那张《朝阳日报》发行部私下塞给他的“特別推广费”单据,心里盘算著今天得多卖几份“朝阳日报”。
  今天,《朝阳日报》在头版gg位上,打出『日销15万份,遥遥领先』的宣传口號,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相对平静的香江报业市场掀起了滔天巨浪,震得所有同行耳膜嗡嗡作响。
  东方报社,社长办公室。
  “砰!”
  一份崭新的《朝阳日报》被狠狠摜在地上,报纸散开,那刺眼的头版標题仿佛在无声地嘲笑著。
  “假的!tmd绝对是假的!一家才出两期的破报纸,也敢吹十五万?当全行业都是瞎子?”
  马惜珍额头青筋暴跳,一脚踹在办公桌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像一头被激怒的困兽,在办公室里烦躁地踱步。
  马惜如的脸色同样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死死盯著地上那份报纸,仿佛要用目光將它烧穿。
  他强压著怒火,说道:“假不假先放一边。关键是,我们昨天实打实少了五万份!一下子跌回十万份!这叫什么?这叫腰斩!”
  他猛地一拳砸在桌面上,茶杯盖震得跳起,怒不可遏的道:“一年!整整一年的心血,tvb黄金档砸进去的钱,一夜之间全他妈泡汤了!”
  这打击,太沉重了。
  仿佛一夜之间,他们引以为傲的江山就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
  马惜珍喘著粗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但声音依然带著不甘的嘶哑:“大哥,会不会是暂时的?他们gg砸得凶,市民图个新鲜?我敢打赌,他们真实销量顶破天十万!虚报五万,胆子也太肥了!”
  兄弟俩面面相覷,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以往那些对付竞爭对手的惯用伎俩,在这摧枯拉朽般的“十五万”面前,似乎都失了效。
  马惜如深吸一口气:“光猜没用!立刻召集所有部门经理开会!现在!马上!给我拿出新的对策来!”
  ………
  星岛报业大厦。
  胡仙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里同样捏著那份《朝阳日报》。她的眉头紧紧锁著,目光在那“十五万份”上停留了许久。
  “我们的数据出来了吗?”她的声音不高,却透著一股凝重。
  站在她对面的市场营销部经理郑经翰,这位以精明强干著称的年轻人,此刻脸上也带著少有的严肃:
  “胡小姐,统计出来了,我们昨天的销量,比前天减少了大约一万份,现在日销刚过十万出头。”
  “一万份……”胡仙低声重复了一遍,心头一阵肉痛。
  去年股市狂飆时,《星岛日报》曾风光无限地衝到十二三万份,股灾来袭,跌到十一二万已是切肤之痛。
  没想到股灾的创伤还未抚平,平地又杀出个《朝阳日报》,这一刀捅得更深、更狠!
  其衝击力,在她看来,几乎不亚於一场新的“报业股灾”。
  “阿翰,你怎么看这个『十五万份』?”胡仙抬眼看向郑经翰。
  郑经翰扶了扶金丝眼镜,冷静分析道:“我认为这个数字肯定有水分,至少包含了他们铺出去的、尚未完全消化的部分。但真实销量突破十万,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他拿起桌上的另一份《朝阳日报》,继续说道:“拋开销量不谈,单看內容,他们確实厉害。
  从昨天到今天,我仔细看了,排版、標题、內容选取,特別是本地新闻的时效性和覆盖面,都做得滴水不漏。
  虽然看得出有模仿《东方日报》『大眾化』路线的影子,但在编辑技巧和信息整合上,感觉更胜一筹。”
  胡仙缓缓点头,她这两天也认真研读了《朝阳日报》,不得不承认郑经翰的判断,说道:“这个陈耀豪年纪轻轻,手腕却如此了得。
  香江报业几十年,何曾见过一份新报,能像坐火箭一样,第一天就敢號称衝到销量榜首?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我们看不透的玄机?”
  她的语气里充满了困惑和一丝忌惮。这顛覆性的崛起速度,超出了所有“老报人”的认知范畴。
  ……
  而此刻,“十五万份”的旋风正从报纸本身,迅速席捲至街头巷尾,成为全港热议的话题。
  茶餐厅里,上班族们一边吃著早餐,一边翻著《朝阳日报》。
  “哇!十五万份!太厉害了!这不是一出生就成了全香港最畅销的报纸吗?”一个穿著衬衫的年轻白领惊嘆道。
  对面的同伴咬了口菠萝包,含糊不清地说:“你看看人家投了多少本钱再说吧!
  整个香港,巴士、电车、街边招牌,哪里没有他们的gg?听说创刊费就了上千万!这叫『银弹攻势』!”
  “哇!千万港幣?这么夸张?卖报纸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赚回来?”旁边一位家庭主妇忍不住插嘴。
  “怕什么呀!现在它號称销量第一,gg费肯定会水涨船高的!赚钱?只是早晚的事!”白领分析得头头是道。
  “真没想到,这个陈耀豪,一夜之间就成了报业大亨?太厉害了!”
  “何止厉害,简直是天才!”
  “没错!就是天才!”
  讚誉之声,伴隨著对“十五万份”真实性的好奇与爭论,如同潮水般涌向风暴中心的陈耀豪。
  与此同时,关於这位神秘年轻富豪的种种猜测和离奇传闻,也在坊间以惊人的速度发酵、变形:
  “听说陈耀豪是美国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家里本来就很有钱!”
  “错啦!我得到消息,说他是东南亚隱形富豪家族的少爷,专门来香港开拓事业的!”
  “你们都错了!我表哥的朋友是做印刷的,说他其实是汶莱王室在香港的代言人!背景硬得不得了!”
  真相在无数张嘴的添油加醋中变得扑朔迷离,反而最接近事实的版本。
  一个有魄力、有才华、敢砸重金的年轻创业者,显得平淡无奇,甚至没人相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