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大朝会(下)

  “荒谬!”都水监使者韦温忍不住出列,语气激愤道:
  “李中丞岂可因一时之挫,而掩大行皇帝仁德之本?甘露之变,乃奸宦构祸,岂能归咎於大行皇帝之德?
  《諡法》圣善周闻曰宣,大行皇帝聪敏仁恕,从諫如流,尤重民生,减免赋税,此宣字正合其德!諡宣,方显公允!”
  一时间,殿內文、襄、宣、武之声此起彼伏。支
  持文者,多为礼部官员及部分清流,强调文治教化;支持襄、武者,多为仇士良党羽或趋附之辈,暗戳戳强调甘露之变,为仇士良拨乱反正张目;支持宣者,则试图在两者间折中,突出仁德。
  李炎端坐如仪,冕旒垂下的十二旒白玉珠轻微晃动,遮挡了他大半面容,也掩盖了他眼底深处的百无聊赖。
  『吵吧吵吧一个死了的皇帝该叫什么名字,比大学里爭论文选题还无聊。』李炎內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打哈欠。
  这些引经据典、唾沫横飞的爭论,在李炎听来,无非是各方势力借著一个死人的名號在角力,在试探,在爭夺话语权。礼部要文治的牌坊,仇党要拨乱的功劳,清流要最后的脸面。
  李炎冷眼看著朝堂爭吵这一幕,內心不断点评:
  礼部尚书陈夷行,老头儿眉头紧锁,显然对混乱的局面不满,想维持礼部的权威和体面。陈老头不容易啊,想当裁判,结果场上球员根本不听哨。
  御史中丞李回,说得慷慨激昂,眼神却不时瞟向仇士良的方向,演技不错,台词背得挺熟,老仇该给你加鸡腿了。
  都水监使者韦温脸都气红了,是真急了,看来是真心想给大行皇帝爭个好名声,可惜人微言轻,精神可嘉,勇气可嘉,就是有点傻,仇士良能让你如愿?
  宰相杨嗣復这位老狐狸眼观鼻,鼻观心,仿佛置身事外,但偶尔抬起的眼皮下,精光一闪而逝,老狐狸在装死呢。估计在盘算怎么把自己摘乾净,或者等最后关头才出来定鼎?
  宰相李珏脸色依旧灰败,眼神空洞地望著殿顶的藻井,对眼前的爭论充耳不闻,仿佛灵魂早已抽离。看来这位是真被打击惨了,心死了吧?变成了行尸走肉。
  李炎的视线最后,也是最关键地,落在了鱼弘志身上。
  这位韩国公,依旧保持著恭谨肃立的姿態,低眉垂目,肥胖的脸上毫无表情,仿佛眼前这场关乎先帝身后名、也间接影响新朝政治风向的爭论,与他毫无关係。
  本书首发 101 看书网解书荒,101????????????.??????超实用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鱼弘志甚至没有像其他趋附仇士良的官员那样,在李回发言后投去讚许的目光。
  爭论持续了许久,谁也说服不了谁。眼看时间流逝,仇士良的眉头微微蹙起,显然对这种无休止的清谈感到了不耐烦,他微微侧身,似乎准备出言干预。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宰相李珏,仿佛被什么触动,缓缓出列。他声音沙哑,带著一种万念俱灰后的平静,却异常清晰地响彻大殿:
  “陛下,诸位同僚,大行皇帝仁恕恭俭,克己奉礼,虽有甘露之憾,然其本心,未尝不欲昭昭其德於天下。
  《諡法》有云: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臣斗胆以为,昭字,或可彰大行皇帝之德,亦不讳其励精图治、力图振作之劳。”
  李鈺话音刚落,同样保持沉默的宰相杨嗣復也缓缓出列,声音平稳无波,仿佛在陈述一件与己无关的事实:
  “陛下,诸位同僚,《諡法》博大精深,一字之褒,荣於华袞。
  大行皇帝聪敏仁恕,克己復礼,仪容端肃,此乃容仪恭美;宵衣旰食,欲振朝纲,虽时运多蹇,然其心昭昭,此乃昭德有劳。
  《諡法》云: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臣以为,昭字,既彰大行皇帝之仁德仪范,亦不掩其力图振作、忧劳国事之心跡,允执厥中,最为妥帖。”
  杨嗣復的话中,他没有提甘露寺,没有提襄或武,而是巧妙地用时运多蹇一笔带过,將重点引向昭字的双重含义——既肯定了大行皇帝个人的品德,也承认了他努力,却將失败归於时运。
  这几乎是目前局势下,能为大行皇帝爭取到的最体面、各方都能勉强下台阶的諡號了。
  两人的昭字一出,殿內为之一静。
  这个字,既肯定了大行皇帝的仁德仪態,也隱含了其力图有所作为却未尽全功,比文少了几分褒美,比襄、武又多了几分体面,似乎是个各方都能勉强接受的折中方案。
  礼部尚书陈夷行眼睛一亮,立刻附和:
  “两位相公所言极是!昭字允执厥中,深合大行皇帝生平!臣附议!”
  仇士良细长的眼睛微微睁开一条缝,瞥了一眼李鈺杨嗣復,又看了看御座上的李炎,鼻子里几不可闻地嗯了一声,算是默许。
  仇士良需要的是盖棺定论,是消除文字可能带来的对文弱的联想,李鈺杨嗣復递过来的昭字台阶,恰到好处。鱼弘志脸上依旧掛著那副笑容,仿佛事不关己。
  此刻李炎心中瞭然:
  李珏这是用最后一点心力,为大行皇帝,也为自己心中的道,爭一个相对体面的盖棺定论吧。
  陈夷行老陈头你鬆了口气吧?总算有人出来打圆场了。礼部保住了面子,也保住了里子——不被拖下水。
  杨嗣復老狐狸就是老狐狸!时运多蹇这锅甩得漂亮,既不得罪死人,更不得罪活阎王,昭字?中庸之道玩得溜啊,两边都不得罪,还显得自己公允。保命技能点满。
  仇士良的反应应该是,哼,算你李鈺杨嗣復识相,昭就昭吧,总比文强点,至少听起来没那么窝囊。
  鱼弘志面露著笑容,从头到尾装哑巴。心里指不定怎么想呢?
  “眾卿所议,朕已瞭然。”李炎適时开口,声音带著帝王的沉凝:
  “二位相公所提昭字,深合朕意,礼部依此,会同太常寺,详议全諡,再行上奏。散朝!”
  浑厚的钟声敲响,百官如同退潮般,躬著身子,小心翼翼地退出这瀰漫著无形硝烟的宣政殿。
  李炎在神策军甲士铁桶般的护卫下登上御輦。冕旒珠玉碰撞,发出细碎清冷的声响。他透过帘隙,最后看了一眼渐渐模糊的宣政殿轮廓,以及殿前广场上那些仓皇离去的、如同螻蚁般的身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