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大明的舰队

  两天时间过去。
  朱棣没有再找於琛讲大明日后的歷史。
  不知是因为对朱家的不肖子孙有了阴影,还是公务过於繁忙。
  於琛乐得清閒,整日在院子里吃吃喝喝,逗逗青锁取乐。
  而经过两日时间修养。
  身处东宫的朱高炽屁股上的伤终於好了许多,可以下床走动。
  期间徐妙云又来看了他一次,相比於上次来的时候,对他的伤势所表现出的心疼,转变成了和朱棣一般对他的说教。
  只是没有朱棣那般严厉,言辞中让他理解他的父皇,这么做都是为了他好。
  朱高炽满心鬱闷,这下连徐妙云都不跟他站在一起了,以后的日子可如何是好?
  好消息是接连几日的饿肚子,仿佛是把肠胃饿小了一般,往日一般分量的饭食也能吃个七八分饱。
  但是依旧饿的很快。只不过没有一开始那般明显,好捱了许多。
  这日。
  朱高炽在东宫接连躺了三天之后,再一次上朝。
  早晨的风十分凉爽。
  当朱高炽迈著小步子,儘量不牵动屁股上的伤口,挪到奉天殿门口时,此处已经站满了文武百官。
  见到朱高炽,官员们一一出声行礼,再往里走,碰到了朱高煦与朱高燧两兄弟。
  一见面,
  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便凑了上来。
  “这不是太子殿下吗,听说前几日不知是因为何事,皇帝不光令太子节食,还出手將太子揍了一顿,如何?太子身体无碍吧。”朱高煦阴阳怪气道。
  “大哥毕竟是太子,父皇哪捨得真下重手,”朱高燧对朱高炽这位大哥还是有些尊重的。
  朱高炽对此早已司空见惯,又是个不愿爭惹是非的性子,呵呵一笑:
  “劳二弟记掛了,修养了两日,身体已经无碍,只怕耽误了朝政,近来朝中可有大事发生?”
  朱高燧耿直道:
  “这两日父皇与朝臣们商议郑和出海事宜,正准备敲定船队数量,以及隨行船员的人数。”
  朱高煦不满的看他一眼,对他的耿直有些无奈。
  不知是不是错觉,他竟发现朱高炽的身形好像没有往日那般肥胖了。
  可细细打量之下,依旧是那副大腹便便的模样。
  正当三人打机锋时,奉天殿大门被打开。
  马云的声音响起。
  “上—朝—!”
  百官陆续进入大殿,文武分成两列左右站好。
  朱高炽和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则站在最前方。
  顺著铺了红色地毯的台阶一阶一阶往上看去。
  朱棣身著明黄龙袍,头戴翼善冠,目光威严大马金刀的稳坐在龙椅之上。
  百官齐齐躬身行礼,齐声道:
  “臣,参见陛下!”
  “免礼,”朱棣出声道。
  “谢陛下!”
  接下来,便是各级官员启奏,多是小事,朱棣一一决断。
  之后便是各部尚书,与朱棣再次商议起郑和出海一事。
  “夏尚书,具体数目可算出来了?五万人这个数目,是否可行?”
  户部尚书夏元吉出列,恭敬行礼。
  “回陛下,臣与户部人员反覆核算,认为五万人这个数目太多了,国库无法支撑五万出海的消耗。”
  是的!
  为宣扬大明国威,令四海臣服,雄心壮志的朱棣打算让郑和带领五万船员,与大明百艘宝船,组成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出海航行!
  毫无疑问,朱棣派郑和出海,七下西洋的歷史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因广袤的国土,数量庞大的人口,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中原王朝自古以来被世界各国称为东方上国。
  在中原王朝附近的一些国家,则自动成了其附属国,年年朝贡,歷朝歷代皆是如此。
  只不过歷代前朝虽也曾派使者出海,与他国进行交流贸易,虽然航线最远也曾抵达东非区域,但因人口和生產力以及造船技术所限制,规模自然是十分有限。
  当然,与当时的世界其余各国相比,依旧令人望而生畏!
  秦朝徐福东渡、汉朝海上丝绸之路、元朝海上远征。
  每一次中原王朝进行海上交流贸易,便会令世界各国知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且强大的古老王国!
  而他们,只能匍匐在中原王朝的脚下!
  这几乎成了中原歷朝歷代的传统,总是要给世界一点小小的震撼。
  然而自明朝创立以来,因中原北方蒙古余孽未清,且依旧对大明虎视眈眈。
  再加上从宋元朝就存在的倭寇犯边,朱元璋不得不颁下禁海令,努力恢復大明国力。
  这也就导致了,可能此时世界各国对中原的印象,还停留在元朝时期。
  这让一心將大明发扬光大的朱棣觉得非常不爽。
  是时候该让大明的名號响彻世界了!
  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极致!
  大明的使者,大明的船队,都应该远超歷朝歷代!
  五万人便是朱棣心中,大明舰队应该配备的数目。
  可能在朱棣心中,早就有了如何將大明发扬光大的蓝本。
  派郑和出海只是其中一步,之后便是彻底將盘踞在国境以北的蒙古余孽肃清!
  歷史上的朱棣也確实是这么做的,也確实得到了成功!
  但大明此时终究是以农本的国家,光靠农业发展所得到的税收儘管得到了提高,依然十分有限。
  国库无法支撑五万人的远航。
  因为舰队组织结构包括指挥、航海、外交贸易、后勤保障及军事护航等体系。
  其中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不同类型船只全都必不可少。
  其中大明宝船因有长四十四丈,宽有八丈的宏伟规模,单是一艘的造价,就高达四千两白银!
  就算是普通料船的造价,也要接近两千两白银!
  两千两听起来不多,但想要匹配五万之多的人数,光是料船就要造四百艘!
  造价是惊人的八十万两白银!
  大明財政一时间无法支撑如此高昂的费!
  “龙江船厂至今为止,所造七十艘宝船,两百余艘料船,所费白银已经高达七十万两白银!”夏元吉面色凝重的说道。
  “再继续下去,將会动摇国之根本!望陛下三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