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奇幻玄幻>我就是黑科技> 第637章 义肢问世(二)

第637章 义肢问世(二)

  在宋学芝和两个学徒眼里被钦佩无比的行为,其实在王烁心里有一堆的槽不知道该怎么吐。
  但凡是个正常人,谁愿意三天不睡觉?谁愿意没事干隔几天就拿自己小命做赌注醍醐灌顶一下?
  王烁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被逼的。
  他太小看人体大脑的复杂程度了,也太小看脑机接口软硬体转换的复杂程度,更小看了神经传输接驳技术的复杂程度。
  採集设备造出来了,发射设备造出来了,接收设备造出来了,复杂的动作机构造出来了,但在將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却不断遇到意料之外的难题。
  最开始是简单的系统兼容问题。王烁用了几分钟就解决了。
  再然后是获取信號的解析问题。大脑信號的时空解析度比王烁想像的还要更高,不得已他只能在硬体已经定型的情况下,通过重新编纂模擬信道的方式来进行了部分解决。
  再然后就是控制方式的问题。因为大脑採集装置的时空解析度不够,王烁只能暂时放弃了直接连接断肢神经用於採集信號的控制方式,转而採用了容错率更高,对时空解析度要求更小的脑电波直接採集数据的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王烁的工作量,他不得不费了一些时间设计了一个头盔,將大脑信號採集装置集成在头盔之中予以保护,同时为了避免人体在首次连接过程中產生意料之外的危险,他又改造了之前为陈忠轩设计的人体冷冻仓,增加了一些额外的维生设计。
  其他的诸如神经编码的个性化差异、动態性差异、非线性特徵问题,毫秒级实时信息採集、处理、解码效率算法问题,实验室转泛化场景的量化处理问题,多模態擬合问题等等,王烁倒是没怎么时间,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打底,他也不敢放言说能造出可以量產的机械化义肢。
  王烁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人体大脑神经数据问题。
  虽然有宋学芝从国外获取的已经经过多代更迭的大脑信息资料库,但对於王烁而言还是有些过於粗糙了,而且数据量远远不够支撑脑机接口系统的运作。
  更让王烁有些无法理解的是,他已经从类人族获取的关於类人族脑机接口技术的部分数据,竟然有多达百分之四十的部分无法適用於人类脑机接口上,它们的脑机接口不论是处理机制还是採集模式以及时空解析度都显得极为粗糙。
  一个高度文明化的种族,其大脑构成似乎不如人类?
  这个念头仅仅只是闪烁了一瞬间就直接被王烁扔到了脑外。
  呵呵,这怎么可能。
  更大的可能是,王烁获取的数据过於粗糙了。
  为此,王烁不得不再次进入醍醐灌顶,用不知道多少毫升的鼻血重新换来了宝贵的数据。
  这次,他从数据中似乎得到了一个关键的词汇——脑域。
  类人族使用的早已经不是简单的脑机接口模式了,他们在脑机接口模式上进一步提升了技术层次,达到了王烁至今都没有搞懂的另一种状態:脑域。
  王烁回忆著自己当初被人影拉近脑域的状態,一片漆黑的环境,似乎置身於空旷的宇宙空间,偶尔闪过的光点就是那个世界的全部。
  脑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除此之外,似乎一无所获。
  但王烁依然按照自己所得到的东西继续將脑机接口的数据模擬系统编辑完成,並且植入了一个取自零核心原始码的小小逻辑矫正器,只要使用这套系统就会自行激活优化执行逻辑命令,自行完成编辑矫正,不需要使用者再额外操心。
  现在他们需要做的就是足够的数据採集量,这需要足够的志愿者。
  关於这一点,除了让宋学芝先期募集部分志愿者外,王烁还有更快更好的方法,正好也可以借著这个机会完成自己一直未能完成的承诺。
  想到这个,王烁也不想休息了,躺在沙发上拿出手机,点开一个空白的页面,直接打字问道:“零,物理引擎打造到什么程度了?”
  “先生,物理模擬引擎目前尚未完成数据採集,核心原始码缺失,原子级模擬算法缺失,运行代码无法由零自行补充,计算资源尚未满足理论最低载入需求……”
  王烁看的一阵头疼,这就等同於完全不具备可操作性了,他连忙打断:“好了,你就告诉我,如果我提供基本算法和原始码的话,理论上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製作一个基本可以模擬现实物理规则的物理引擎。”
  零这次没有立即回答,开始快速调用资源进行计算。
  十几秒钟之后,零的回覆出现在屏幕上。
  “最低数据採集標准需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具备合理架构的核心原始码及模擬算法,合理的实时数据反馈机制,简易的人工智慧逻辑核心,性能完善的新型代码开发工具,足够的硬体资源支撑。”
  王烁倒吸了口凉气。
  其他的还好说,什么核心原始码,什么模擬算法,什么人工智慧核心,什么开发工具,这些基本都不是问题。
  就只有这个数据採集需达到標准的百分之二十,这就让人有些头疼了。
  这可不是简单的百分之二十,这是整个三维世界基础物理性质的百分之二十,换句话说,王烁至少需要收集到目前地球基础物质中至少百分之二十的物质性態,包括但不限於物质的名称、基本物理性质、基本化学性质、基本粒子性质。
  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你要知道,一种物质,单单物理性质一项就复杂的难以想像,你首先需要知道这种物质的状態、顏色、气味,进而知道这种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等一系列基本属性。
  好了,这些都测量完,等待你的还有上述物质的化学属性,包括分子构成,基本化学性质,到了王烁这里,他还要更深一步,了解这几种元素为什么会组成这种物质,这种物质最本质的原子是什么,大量原子態或者分子態聚集会在理论上形成什么样的状態,它会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方式对外界產生影响,这种影响会產生什么物理效果,是发光?发热?爆炸?还是其他方式?
  再进一步,当这种影响抵达其他物质的时候,其他物质在微观层面上又是如何反应的?这种反应有没有机制?如果有,该如何用算法来表达?能不能靠人工智慧自主调整?
  从微观层面层层波动,最终导致宏观效果,这才是王烁想要做出来的物理引擎,也是为什么以王烁目前的水平,造出个物理引擎还如此困难的原因。
  困难的从来都不是物理引擎,而是王烁的需求。
  什么,你说王烁的要求是不是有些太高了?能不能只靠算法生成?
  当然可以,但那样的东西和现在市面上的物理引擎有什么区別?
  王公子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当然要是一张惊天王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