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奇幻玄幻>大宋财经周刊> 第41章 考验(感谢大家的投票,orz)

第41章 考验(感谢大家的投票,orz)

  大宋建国百年,总是东风西风压来压去。
  太祖在的时候,武將当家,南征北討,平定了天下。儘管有一出杯酒释兵权,总体上,朝局还是武臣在掌控。
  后来太宗登基,实在是无法忍受被武臣们出卖,从高粱河回来一改前策,走上了文臣主政的局面。
  直到庆历之前的时候,北人终於再次团结起来,利用跟西夏的战爭,重新掌握了主动权。
  可他们干的太狠了,无限制的扩大军队规模,终於搞垮了大宋的財政。
  现在,南国的世家们已经觉醒,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推出王安石来变革灸法,扯掉插在身上的吸血管子。
  南北合併百年,大宋再一次走到了分裂的当口。
  富弼,来自洛阳的一个中人之家。
  他是谁並不重要,推他上位的势力才更重要,歷仕五朝的乱世超级门阀,符彦卿符家。
  符家最出名的人是苻坚,就是那个吹牛投鞭断流的苻坚。
  前秦败亡,符家並没有完全倒下,而是占据鄴城,化作了文武双全的一方豪强。
  从东晋十六国,一直到五代十国,符家一直是河南大地上次顶级的门阀,一顶一的武將世家。
  魏--汉--周--宋,到了新朝,眼见没有爭夺天下的资本,最后符彦卿封王归隱。
  但,一个五百年的世家,影响力是远超过一个皇帝的。
  赵二以文御武之后,大宋所有的开国武勛,渐渐就都匯聚到了符家的门下。
  组成了一个不是朝廷的朝廷,一个以周宋旧臣为主体的庞大势力。
  李长安在查阅史料,寻找全国主导茶叶贸易的力量时,很巧合的发现了一件事:北地的茶叶,是被洛阳所掌控的。
  所有的大茶商,或多或少,都跟洛阳有关係。
  而洛阳最大的势力,就是大宋皇室装瞎看不见的魏王符家。
  他几经周折才验证了这个猜想,之后在司马光的指点之下,才找到了符家在朝廷的代言人——富弼。
  豪门掐架跟他没关係,甚至还乐得看个热闹呢。
  可王安石--吕惠卿--蔡京,这新法派可不是什么善茬,在今后的五十年里,將要彻底把整个文明断送掉。
  一边疯狂的加强皇权,一边疯狂的压榨民间。
  可以说,北人的这次反扑,逼出了一个恶魔,一个他们自己无法战胜的恶魔。
  即便一百多年后,北人张弘范勒马记石,出了一口恶气,可歷史终究已成现实,再也无法改变。
  那个能让人说话,臣民不必跪见上官,出门不必拿路引,人们可以自由的穿喜欢的衣服的大宋,终於还是消失了。
  为了阻止这个悲剧的发生,李长安决定以身入局。
  他的话说完,富弼並没有被打动。
  老傢伙奋斗一生,好不容易要退休,过上完全属於自己的生活,根本不想再把自己扯进漩涡。
  想当操棋人,这不但要看脑子,还得看胆量。
  “苏子瞻,一个蜀人?”富弼笑著摇了摇头,北人自己內部都不团结,怎么可能相信一个蜀党新秀。
  “富公想必忘了,苏家祖籍河北赵州,是正宗的北人。况且,操棋的人不是他,而是我!”
  底牌出尽,最厉害的宝可梦人家也瞧不上,关键时刻只能自己上了。
  李长安说完,笑看著头顶的大树,上面知了正在欢叫,偶尔还吱下来一股水。
  “你?你祖上是前唐李还是后唐李?”
  “要是都不是呢?”
  “李卫公之后?”
  李长安继续摇头,“富公这么看重血脉么,这五代十国又怎么说?”
  老头歪著头想了一阵,终於释然了。
  “那就以本钱说话,你一间钱行,一家牙行而已,凭什么想入这个局?”
  “富公想必是误会了,不是我非要入这个局,而是我有办法解这个局,你们別无选择而已。”
  “哈哈哈哈...”老头笑的很豪爽,声音在墙壁间来回碰撞,带著迴响。
  “你让我保苏軾,这个我可以儘量。你要说自己想当操棋之人,那就拿出点本事来看看。王安石再厉害,也不过是血肉之躯,咱们燕赵和秦晋之地,最不缺慷慨悲歌之士。”
  富弼有意端茶送客,他今日的谈兴尽了,没必要再跟小朋友斗嘴下去。
  长安起身,施了一礼。
  “那咱们就赌赛一把,五日之內,我將掀起一场巨浪。要是我贏了,希望相公到时不要食言。”
  五天,是《帝国与茶叶》面世的时候,他要用这篇分析,彻底解开帝国运行的秘密。
  “告辞!”
  从郊外回来,李长安全身心的投入到评论文章的筹备上来。
  在这个没有知网,没有资料库的时代,想要写一篇经济论文的难度,大概相当於普通人写出一首《明月几时有》。
  以诸位新人的能力,还不足以单独完成此鸿篇巨著。
  “韦明,按照表格统计法,你以十年为一周期,把各產地的茶税统计一下...”
  “韦民,你来做这个,榷货务的茶叶贸易变动曲线...”
  “徐植,你到开封府架格库去一趟,查一查三大贸易线的茶货总量变化...”
  不再以锻炼人才为中心,他开始直接指挥。
  一个个人分派出去,一项项数据慢慢浮现,编辑组的人渐渐意识到,自己在做一项伟大的工程。
  朝廷正式记载茶税,是从真宗开始。
  天禧五年,朝廷所徵收到的实物茶税为一百一十七万斤;到仁宗治平年间,实物税改货幣税,每年大致能收到八十五万贯;英宗之后,税额逐渐增高,眼下大致在一百二十万贯。
  令人感觉弔诡的是,按照榷货务每斤茶五十到七十文的课税,再加增交易税,最终税收量跟在册茶园產量对不上。
  不只是对不上,而是差了一个数量级。
  按照课税,大宋应该只有两千万斤茶叶参与了规模性贸易。
  然而全国四十多个產地,数千座大型茶山茶园,光是在册的部分,每年就要產出八千万斤茶叶。
  加上私营茶园,少民所占据的部分山茶產地,宋境之內,一年茶叶產量应该超过一万三千万斤。
  显然,有一大部分,官茶成了私茶。
  如果能把大部分茶叶都徵税,或许朝廷一年就能增收八九百万贯。
  当李长安说出这个猜想的时候,大家都狠狠的兴奋了一把。
  只有这样惊世骇俗的观点,才能对得起大家酷暑之中鏖战的辛劳。
  “大家再加把劲儿,文章做完,我带大家到望海楼去点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