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奇幻玄幻>这个导演睚眥必报> 第245章 它让你热血沸腾,也让你如鯁在喉。

第245章 它让你热血沸腾,也让你如鯁在喉。

  第245章 它让你热血沸腾,也让你如鯁在喉。
  不怪华艺的王军,和《八佰》的导演管胡会心有戚戚,主要是陈默这人真的太邪性了。
  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双刃剑啊!
  甚至於网络上都开始流传一句话:“真正牛逼的电影,敢於邀请陈默参加首映礼!”
  虽然只是网友戏言,但是却还真的没谁觉得,就只是戏言了。
  如同陈默的电影首映礼,如今都已经成了业界標杆,特別是那第一排的“华娱小”,几乎成了公认的权威认证了。
  所以,王军思考了许久,还是给陈默打了个电话:“陈导,嘴下留情啊!”
  陈默不由地就有些委屈,神特么嘴下留情,我特么啥也没说啊,都是那群傻屌网友和傻屌媒体胡乱解读的好吧?
  他真的就觉得自己挺冤枉的!
  “王总,要不,我还是不去了吧?你知道的,我不管说什么,都会被曲解啊!”陈默说道。
  “哈哈哈!只是玩笑而已,陈导你现在可是电影首映礼的標配风向標,网友都说,要是都不敢邀请你参加首映礼,那一定是烂片!”王军连忙说道。
  开什么玩笑,虽然说陈默的確是双刃剑,可是电影只要不差,那就是绝佳的宣传武器啊!
  不客气的说,如果电影还不错的话,那么陈默一个人的宣传威力就能抵的过数百万上千万的宣传效果!
  你別看陈默参加了《急先锋》的首映礼,然后被媒体和网友们各种歪曲解读,可是实际上,对於《急先锋》来说,还真的未必就是坏事。
  至少曝光量是实打实的。
  虽然相对负面,可是那真的不能怪陈默,只能说电影本身不行。
  否则的话,这种曝光率,可是求都求不来的。
  第二天,陈默带著杨蜜和赵莉影来到了《八佰》的首映礼现场。
  王军和管胡都第一时间迎了上来。
  “陈导,有个请求!还请陈导答应。”管胡笑著说道。
  陈默有些讶然地问道:“管导想说什么?”
  管胡苦笑著道:“稍后首映礼结束,如果电影有哪些不足,还请陈导你直接说,千万別说场面话啊!”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陈默有些傻眼,不是这么刚的吗?
  管胡又接著说道:“我主要是怕媒体和网友过度解读啊!”
  “所以,千万不要客气,敞开了说!”
  “哈哈哈!”眾人都忍不住笑了出来,连媒体人也都不由地莞尔。
  可见陈阴阳师的威力的確巨大,管胡这第一时间就打预防针。
  不过,相比起《急先锋》缺点明显,优点缺缺来,其实《八佰》优缺点都是非常明显的。
  陈默倒是不会像在《急先锋》首映礼上那样,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不过,也好,陈默其实很想说,我真不是故意的,可是架不住电影稀烂啊,那我能怎么办?
  对於这种电影,又不好直接说,只能用场面话来应对。
  可是天地良心,自己说的那些话,真的是大家解读出来的那个意思吗?肯定不是好吧?
  我,陈默,诚实守信小郎君,从不说假话!
  《八佰》的首映礼开始。
  听著上面的管胡在那侃侃而谈,说在拍摄过程之中,怎么怎么为了还原歷史场面做出了什么之类的,陈默就忍不住摇头。
  其实《八佰》成也歷史,败也歷史。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四行仓库保卫战是真实歷史事件,是有史料记载的。
  可是《八佰》进行了很大程度的艺术加工,可以说几乎让整个电影和歷史真实事件產生了巨大的割裂。
  你要是单纯的说电影,没毛病,毕竟,电影肯定不能完全参照真实歷史,可是你宣传的时候,却是各种说歷史,各种说还原。
  什么“七年筹备”“1:1復刻四行仓库”“考证大量歷史资料”;
  管胡更是声称:“要让观眾看到最真实的抗战。”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毁誉参半的原因所在。
  言归正传,终於前面的首映礼的流程走完,开始放映电影。
  这部电影,陈默前世的时候看过,不过,这一世,或许是身份不同,或许是拍的电影多了。
  所以陈默很自然而然地就会从导演的身份和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
  怎么说呢?
  前面的戏份,的確有些冗余的感觉。
  四行仓库保卫战,电影根本没有交代为什么要打这一场仗,陈默不知道管胡是怎么想的,但是可以说如果站在观眾的角度,不是特別熟悉这段歷史的话,看著就会显得特別彆扭。
  因为歷史上四行仓库保卫战,其实就是一场“表演”!
  全片聚焦“怎么打”,却几乎不解释“为什么打”。
  守军士兵迷茫:“我们在这儿拼命,到底为了啥?”但无人回答!
  租界看客嘲讽:“四百多人挡日军?演戏吧!”
  而现实观眾:“莫名其妙啊!”
  想学《敦刻尔克》的“去政治化”,但最讽刺的是,四行仓库本身就是政治符號;导致歷史党不满,普通观眾迷糊。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比如杨蜜和赵莉影,她们虽然了解了一下四行仓库保卫战,但是实际上,並没有深入了解这段歷史。
  所以看的时候,就有些迷糊。
  当然,这部电影的优点,或者令人惊艷的地方也很明显。
  可以说这个题材,这场仗,本身就非常有代表性。
  为什么这么说?从电影创作者,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来说。
  这部电影,这场战役可以说天然的就有一种非常鲜明的,或者说非常震撼的视觉对比。
  从视觉衝击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最显眼的就是色彩与光影的极端对立!
  一边是租界霓虹璀璨,灯红酒绿,赌场、舞厅的暖黄色灯光,洋人贵妇的华服,香檳杯的反光。生活如常,记者拍照、商贩叫卖、孩子嬉戏,仿佛战爭是场“表演”。
  而另外一边的四行仓库却是灰暗压抑的,硝烟瀰漫的冷色调,墙体弹孔密布,士兵满脸血污。充斥著死亡气息,残肢断臂的特写,泥浆混合鲜血的地面。
  可以说这一幕,绝对足够具有视觉震撼感。
  “一河之隔,两个世界”——殖民地的畸形繁荣 vs华国的残酷抗战。
  同时不得不说,管胡的確不愧是拍艺术片出身的导演,玩起对比来的確是有一手。
  对比上不止是视觉上的对比,同时还有声音上的。
  比如租借区的留声机播放《夜上海》,舞厅爵士乐,人群的欢笑声。
  而四行仓库这边,子弹呼啸、爆炸轰鸣、士兵痛苦的呻吟。
  里面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镜头:一颗子弹击穿仓库窗户,镜头切到租界舞厅,爵士鼓点与枪声节奏重合——艺术化的残忍。
  还有一点就是人群的反应的对比。
  租界看客:举著望远镜“观赏”战斗,像看马戏表演;
  赌局下注“国军能守几天”;
  最后被感动,纷纷捐款捐物——讽刺“麻木到觉醒”的转变。
  仓库守军:明知被当作“政治筹码”,仍以血肉之躯抵抗;
  镜头多次对准士兵凝视对岸的眼神——不甘、愤怒、悲凉。
  而把这两边分割开来的苏州河就成为了一道非常明显的“殖民伤疤”!
  苏州河是公共租界与华界的分界线,列强用枪炮划出的屈辱线。南岸洋人记者冷眼旁观,北岸士兵用命换国际社会关注;白马从仓库冲向租界,最终中弹倒下——象徵希望被扼杀在殖民壁垒前。
  总结来说,就是苏州河两岸的对比,是《八佰》最锋利的刀——割开了浪漫化的抗战敘事,露出血淋淋的现实。
  但是槽点也的確不少。
  最让陈默无语的是最后的人肉快递电话线。
  有一种莫名其妙,为了煽情而煽情的感觉。
  这也是最基本的逻辑上的荒谬的错误,可以说很低级,陈默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但是在他看来这一段,真的就有点荒谬的感觉。
  这特么的是战场啊!四行仓库与租界直线距离仅几十米,完全可以用信號旗、灯光等更安全的通讯方式。。
  电话线需持续物理连接,送过去有什么用?想破坏太容易了吧?
  为了这么扯淡的理由,送那么条人命,“咬线牺牲”桥段像抗日神剧套路,刻意煽情简直不要太明显了。
  还有护旗的那一场戏,也很刻意,同时抗战神剧的即视感真的太强烈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感动的地方有,震撼的地方有,但是同样的出戏的地方也有,吐槽的地方也不少。
  这就像是陈默之前说的那样,是一部优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
  看到士兵怒视租界灯红酒绿髮出愤慨的声音:“我们在这里流血,他们在对岸看戏!”的时候,这部电影展现了战爭中最残酷的对比——用命换来的只是看客的掌声。
  那一刻,陈默看到影院里不少人都红了眼眶。
  而到了那张只有寥寥几个字的绝笔家书“捨身取义,儿所愿也!”
  看到一个个士兵们自报家乡姓名,毅然决然地纵身跳下,那一刻他们用最平凡的名字,詮释“无名英雄”的重量。
  看到士兵们绑著手榴弹跳楼炸日军装甲队,集体赴死前的最后告別,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朴实的“来生再见”。
  全场已然是啜泣声一片,陈默哪怕不是第一次看,也依然眼眶泛红,身边的两个女人,更是早已经泣不成声。
  这一段或许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大,但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却可以说是整部电影最令人深刻的一幕。
  只是升旗的那一幕,陈默是真的感动不起来,无他,主要是有点太“抗战神剧”的感觉了。
  如果放在过去,大眾还没有经受太多的电影洗礼的时代,这一幕的剧情没有什么问题,逻辑的合理性也会被大眾忽略,可是別忘了,现在早就不是那个电影匱乏的年代,如今可以说观眾们的欣赏水平早就已经被提到了比较高的程度。
  至少对於电影的基本逻辑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当然陈默倒是能理解,毕竟,这一场戏,这样改,虽然逻辑性的確差强人意,可是视觉衝击力的確很强。
  陈默不由地扫了一遍首映礼现场的观眾,发现这一场戏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馈。
  一部分人被这被悲壮的一幕感染潸然泪下。
  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是无动於衷,不是因为他们冷血,而是因为这一幕可以说直接把此前的电影的严肃性给严重削弱了。
  陈默自己也不由地在想,如果是自己来拍这一场戏会怎么拍?
  或许他会直接用上真实的歷史时刻。
  改为日军地面机枪骚扰,守军轮流扶旗,更符合史实;
  同时刪减慢镜头,用纪录片式冷峻呈现;谈不上更好或者更坏,只能说,这就是电影,每个创作者有著自己的理解。
  而真实升旗时,租界洋人记者拍照后,问谢:“你们能守几天?”谢答:“军人没有选择,只有坚持。”
  这一段歷史事实,可以说绝对比电影更深刻,但也很显然,从视觉衝击力上来说,它不够“燃”。
  一直到后面的送电话线的戏,老实说就有些出戏了,这也是陈默认为的这部电影的最大的槽点所在。
  完全不顾逻辑合理性了。
  当然,从电影的表现方面,或许是想要通过这一幕来表达“觉醒”!
  但是合理性却被完全忽略了,最关键的是,前面升旗仪式那一幕,对於很多人来说,如果不是歷史党的话,大概不会太在意,因为那玩意,普通人看了还真的不会觉得有什么大问题。
  可是这一场送电话线的戏就显得太露骨了。
  隨便一个普通的观眾,不需要什么歷史党,也会发现其中的最大的逻辑漏洞。
  可以试想一下,送电话线的时候,敌军何必衝著人去打?
  直接炸断电话线不就完事了?
  电话线一断,这条电话线就没有任何用处了啊!
  可是结果偏偏不,一条电话线,送掉那么多人命,煽情是煽情了,可特么的就真的是神剧了!
  电影结束了,陈默侧头看了看两女,她们眼眶有些红肿。
  显然是之前哭的。
  “觉得怎么样?”陈默问道。
  “很好!比我想像当中的要好,虽然有些地方看不太明白,但是比《急先锋》好看!”杨蜜说道。
  “就是,最后为什么要送电话线?我有些不明白,送过去如果被炸断了,那不是白白牺牲了?”赵莉影眉头微蹙问道。
  “你觉得呢?”说著她们都看向陈默。
  陈默说道:“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电影放映结束,管胡带著一眾主创人员上台谢幕,然后就到了媒体们最喜闻乐见的採访问答环节了。
  而陈默这边,因为刚刚新鲜热乎的《急先锋》的“场面话大全”可还在热搜上掛著呢,所以,陈默这边第一时间就吸引来了许多媒体记者。
  你看管胡他们虽然是主创,可是採访他们根本没有什么新闻爆点啊!
  只有各种宣传自吹,肯定不可能有別的东西。
  陈默就完全不同了啊!
  这位可是行走的新闻製造机。
  或许是因为此前陈默的回答杀伤力太强悍,所以,这会儿王军和管胡也都凑了过来。
  “陈导,我是《电影周刊》的记者.”
  陈默直接打断道:“大家想问什么我知道,我直接说吧。”
  眾人闻言都忍不住乐了。
  可不是吗?陈默对於这种场面,那经验就太丰富了。
  “来的时候,管胡导演跟我说,陈导啊,你对这部电影有什么意见,照直说,千万別藏著掖著,也別说场面话。”陈默笑著侃侃而谈。
  媒体人们也乐了。
  管胡对著陈默双手合十做一个拜託的模样。
  “其实吧,管导是我的前辈,照理说我一个后辈导演来对前辈的作品评头论足,其实是有些不太好的。但是我知道我不说点什么,你们估计是不会放过我的。”陈默又说道。
  结果一个个媒体记者却是白眼一片,好傢伙,你阴阳什么前辈还少吗?
  陈诗人:???
  藤樺淘:???
  张一谋:???
  “这部电影,导演用顶级的视听语言,讲了一个充满歷史爭议的悲壮寓言——它能让你热血沸腾,也让能你如鯁在喉。”陈默说道。
  记者们闻言倒是有些讶然,因为没想到陈默倒是真的没有说场面话。
  这一句评价,可以说有褒有贬。
  管胡悬著的心反而是放了下来,王军也是鬆了口气。
  还好,还好,陈默没有像之前阴阳《急先锋》那样。
  “这可以说是一部优点缺点都非常明显突出的电影,优点在於,苏州河两岸的震撼的视觉对比衝击。
  还有捨身取义的士兵们,那一场报家乡报名字,然后慷慨赴死的戏,我相信任何一个国人看了都很难不为之动容。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煽情过度,部分桥段如护旗、送电话线等,可以说逻辑太牵强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部电影值得一看,但是想要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那么首先不要去听管导他们宣传说的什么还原最真实的抗战,建议当寓言看仪式感,当史料看纪录片。
  大家记住电影是“基於歷史改编”而不是“还原歷史”,我相信观影的体验会好不少!”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