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3 海山的继位

  元武宗海山,是世祖忽必烈曾孙,元成宗铁穆耳的侄子。他的爷爷就是太子真金,父亲是真金的次子答刺麻八剌,母是兴圣太后弘吉剌氏。
  忽必烈立次子真金为太子,可惜真金先其父而死。其后,忽必烈曾打算立答刺麻八剌为储,不过答刺麻八剌至元二十九年春在京师去世,时年二十九岁。其母弟铁穆耳遂被立为皇太孙,后即位,是为元成宗。真金这一脉,也就失去了皇位。
  不过,谁也没想到,权力的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了真金这一脉。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由於原来镇守漠北的寧远王阔阔出在备边时鬆懈,铁穆耳就命侄子海山代其职,其后海山大败叛王海都。
  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海山因功被册封为怀寧王,佩带金印,食封瑞州65000户。
  海山的显赫军功和精良的部眾,为其日后爭夺帝位奠定了基础。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铁穆耳病死,他远在青海驻防,不知消息。
  按照元朝旧制,在皇位空虚时,暂由中宫卜鲁罕皇后摄政,由她召集宗亲大臣举行库里尔台大会另选新君。
  卜鲁罕和左丞相阿忽台准备拥立铁穆耳的堂弟安西王阿难答为帝,卜鲁罕继续掌控爭权。
  但是,海山的母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其母答己以奔丧为名回京城,並率先带领卫士闯入內庭逮捕了左丞相阿忽台和安西王阿难答等人,以“乱祖宗家法”之罪將他们全部杀死。
  此时,阔阔出等诸王均劝爱育黎拔力八达即皇帝位,但他考虑其兄海山手有重兵,故先以监国之名掌握政权,並派使者奉玉璽北迎回海山。
  公元1307年3月,海山率三万精兵到达和林,五月至上都,即皇帝位,是为元武宗,汗號曲律汗。
  之后,他废铁穆耳皇后卜鲁罕並赐死,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弟”。
  海山即位后,下令存恤征戍之士及供给繁重州郡的役卒,免除大都、上都和隆兴那里的三年差税;对云南、八番、田杨等地免除一年的差发;对逃移復业者给予免三年,並允许民间冶铁,以此恢復和发展生產,对受灾地区,作出停止徵收山场湖泊税,听任贫民就地採取,同时勉励兴办学校,免除 儒户的差役等措施。
  铁穆耳的统治,尤其是在后期,元朝已出现了动盪,如今,在海山的整顿下,逐渐恢復平稳,经济也发展起来。
  海山为了巩固其统治,大量任用自己的亲信执掌要枢,將旧朝文武大臣一概更换,实施“一朝天子,一朝臣”之举措。
  他很想因循汉制,重儒尊道。他遣使闕里,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且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对全国遵行儒教者予以优赦。由於他的尊崇儒教,宫廷內外,习经成风。
  这是海山做得非常好的地方,因为,想要把中国治理好,汉化是最適应形势的。
  不过,海山也有三大缺陷,一是性格上易喜易怒。
  他有时表现得宽大为怀,有时却酷暴残忍,使得与他相处的大臣战战兢兢,如伴虎狼;
  二是耽於享乐。海山奢侈挥霍,挥金如土,大赏诸王、宗族,同时又大兴土木,建筑中都城,致使財政困难重重。他为摆脱財政危机,便开始发行“ 至大银钞”,导致至元钞大为贬值。不久又颁铜钱法詔諭天下,以铜钱和至大银钞並行,又滥发纸钞,如此做法,使財政赤字更为严重,物价上涨,百姓大受其害。
  三是信奉佛教,他十分尊奉西僧,建造了兴圣宫,常请僧侣人內祷佛祈福。他还派军士1500人及大量民工修建 五台山佛寺,並令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主持在大都城南建佛寺。同时令喇嘛翻译佛经。
  他下詔凡是民眾殴打西僧者截其手,骂西僧者断其舌,致使西僧胡作非为,蠹害百姓,成为当时一大祸害。
  至於其它缺点,如重用小人。南宋的一个小太监李邦寧,成为了元宫內太监。他阿諛奉承海山,竟被封为大司徒兼左丞相。
  这些缺点,使得他早期治理下的安稳的政局,又开始出现了动盪的苗头。
  不过,海山的寿命不长,他宠幸眾妃,沉耽淫乐,又酗酒过度,导致身染重病。
  公元1311年元旦,海山病倒。七天后的庚辰日,病死於大都宫中玉德殿,终年三十一岁,葬於先祖安息处起輦谷。五月,文武百官也先帖木儿等上尊諡为仁惠宣孝皇帝,庙號武宗,蒙古语称为曲律可汗。他的弟弟皇太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
  最⊥新⊥小⊥说⊥在⊥⊥⊥首⊥发!
  海山, 宋濂的《元史》对他的评价是:“武宗当富有之大业,慨然欲创治改法而有为,故其封爵太盛,而遥授之官眾,锡賚太隆,而泛赏之恩溥。至元、大德之政,於是稍有变更云。”也就是说,还是肯定了他的功绩,同时也指出他泛赏的性格,导致政局的动盪。
  清朝史学家魏源在《元史新编》对海山的评价非常高,说他:“武宗始以怀寧王总兵漠北和林,与叛王海都劲敌对垒,屡摧其锋,中间几濒险危,披坚陷阵,威震遐荒,可谓天潢之杰出,天授之雄武矣。入绍大统,谓有宏图,而始终误听宵人,以立尚书省为营利之府,何哉?夫世祖立制,以天下大政归於中书省,任相任贤,责无旁贷。故小人慾变法,忌中书不便於己,则必別立尚书省以夺其权。阿合马、桑哥之徒相继乱政,毒流海內,是以世祖深戒前辙,不復再蹈。乃当席丰履厚之余,慨然欲变更至元、大德之旧。封爵太盛,而遥授之官多;锡賚太侈,而滥赏之卮漏。母后市恩左右,挠其恭俭,於是言利之臣迎合攘袂,以爭利权。虽柄操自上,不至如阿合马、桑哥之甚,而仁心仁闻渐蔽於功利,几同於宋之熙、丰。故仁宗绍统,翻然诛殛,尽復旧章。盖变法不得其人,则不如勿薬之尚得中医也。又考陶九仪《元氏掖庭记》,则琼岛水嬉之华,月殿霓裳之艷,亦自帝大滥其觴,而《本纪》讳之,不载一字,亦英雄酒色之通病歟!惟授受之际,坚守金匱传弟之盟,虽有內侍李邦寧,怂恿离间,帝言:『朕志已定,汝自往东宫言之。』斯则磊落光明,胜宋太宗万万。综计始末,固不失为一代之英主焉。”
  他尤其是在海山传位的问题上,內宠李邦寧想要离间海山兄弟,可是,海山仍然坚持传给了弟弟皇位,这一点,比起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赵匡义来,那就告光明磊落多了!由此评价他是一代英主。
  海山,固然不是什么暴君昏君,但考虑到他晚年的沉迷享乐,信奉佛教,也评不上什么英主,勉强算是合格的皇帝吧!
  真正的英主,还是海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