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奇幻玄幻>小招说:魏晋南北朝> 237 智慧的高士廉

237 智慧的高士廉

  李世民除了重用魏徵之外,还有其他二十三名,他把这二十四名大臣的画像掛在凌烟阁上,让世代供奉。
  凌烟阁,也成了唐朝大臣渴望掛上画像的地方。
  高士廉就是凌烟阁上的一名大臣。
  他的出身很好,曾祖父高飞雀,在北魏时就是太尉。而他祖父高岳,在北齐官至侍中、左僕射、太尉、清河王。他的父亲高励,在北齐官至乐安王、尚书左僕射,在隋朝官至洮州刺史。
  高士廉有这样的出身,再加上他年轻时,广泛涉猎文艺、史学,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一个人,有出身,再加上有学问,白痴都知道他腾飞起来,易如鸟飞,所以,隋朝的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与高士廉结为忘年之交,其他公卿也跟他交往。
  隋煬帝大业年间,高士廉被任命为治礼郎。
  高士廉的妹妹嫁给了隋朝的右驍卫將军长孙晟,生了个儿子和女儿,儿子就是长孙无忌,至於女儿,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长孙晟去世后,高士廉把妹妹和外甥们接回家来,跟他们的情谊深挚。
  高士廉是个非常有眼光的人,所以,他在李世民尚未显贵的时候,就把外甥女嫁给李世民为妻。
  高士廉和长孙无忌后来的飞黄腾达,就是因为这个长孙皇后。
  高士廉在隋朝,得不到重用,被贬謫为朱鳶主簿。
  他是有名的孝子,由於岭南常有恶性传染病,母亲不能一起到朱鳶去,就留下妻子鲜于氏伺候奉养,补贴经费的不足。他又想到妹妹没有著落,就卖掉大住宅,买了小住宅安顿妹妹住下,把剩下的钱分给母亲和妹妹,自己带上简单的行李走了。
  高士廉的这些做法,充分显示了他是个品德很高尚的人。
  要是李渊没有夺取了天下,高士廉可能一直都在岭南吃荔枝。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高士廉呈递奏表,要求回到唐朝。
  李渊考虑到他与李世民的关係,恩准他回京,同时提升他为雍州治中。
  而李世民则担任雍州牧,由於高士廉是文德皇后的舅父,一向具有才智名望,所以,李世民非常亲近和敬重他。
  李世民准备除掉太子李建成时,高士廉和他的外甥长孙无忌一起参与秘密谋划。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高士廉带著属吏兵卒释放在押囚犯,发给他们武器,赶到芳林门,配合李世民夺权。
  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高士廉任太子右庶子。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高士廉被提升为侍中,封为义兴郡公,赐给收纳九百户租税的实封。
  高士廉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后,开始施展他的吏治。
  首先,改变蜀地不良风俗。
  蜀地人们害怕鬼怪,討厌病人,对病情危重的父母,大多不亲自伺候,用棍棒挑著食物,站得远远地递给他吃。
  高士廉看到这种风俗,因势诱导,这种陋习很快改观。
  其次,兴修水利。
  战国秦昭王时的蜀郡守李冰,疏浚汶江,创造了灌溉农田的便利,直到如今汶江两岸的农田,一顷价值千金,有钱有势的人家,经常相互强占爭夺。
  高士廉就在老渠之外另行开挖新渠,蜀地百姓得到了很大利益。
  其三,兴办教育。
  他一有用空閒时间,就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还让信奉孔子学说的人研討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使得蜀地的学校蓬勃兴办起来。
  贞观五年,公元631,高士廉回京任吏部尚书,晋封为许国公。
  贞观十二年,高士廉同长孙无忌等人由於辅佐登基的功劳,一起世袭刺史,封申国公。
  他官职待遇日益提高后,写了很多奏摺,稟奏完毕后就烧掉了,別人不知道具体內容。
  这一点体会了他做事的谨慎,不留把柄给任何人。
  贞观十六年,高士廉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不久他上表要求退职。
  李世民同意免去了尚书右僕射官职,命令他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仍旧代行中书门下职务。
  他知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是非常有智慧的。
  一个人,不懂得如何进退,纵然跑在前面,终究还是要落后下来。
  高士廉又同魏徵等人,招集博学的文士,编写《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进献给李世民。
  李世民赏赐他千段绢帛。
  最⊥新⊥小⊥说⊥在⊥⊥⊥首⊥发!
  贞观十七年二月,李世民詔令绘製高士廉肖像陈列在专为表彰功臣建造的凌烟阁上。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皇太子李治在定州代为处理国政,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仍旧掌管朝廷事务。
  皇太子下令说““代理太傅、申国公高士廉,是德高望重的朝臣、国家的杰出人才,是百官的楷模,我辱居监国负责处理国政,实际上靠他老人家教导。近来处理政务,经常委屈他老人家同坐一张榻几,以便请教商议,稍微除去我的蒙昧困惑。只是靠著桌案对答交谈,我心里感到不安,已经讲好不要再客气了。太傅的教诲极为深远,我要求只以正式太傅的常礼对待我,他老人家不愿免去有关礼仪,还是恭敬顺从。有关部门也应另设一套桌案供太傅使用。”
  高士廉坚决推让,不愿接受。
  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品格,真的是深冬进退,从不膨胀的一个人。
  贞观二十年,高士廉患病,李世民登门看望。
  高士廉谈起自己的一生经歷,老泪纵横,哀嘆抽泣著和李世民诀別。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初五,他在长安崇仁里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李世民当下命令驾车,准备去弔唁。
  房玄龄认为李世民刚刚服药,不能弔丧,当下上表极力劝諫。
  李世民说:“我这次去,哪里只是为尽君臣的礼节,还因为老友的情感深厚,亲戚的关係重大,您別再说了。”他说著,带著几百名骑士走出兴安门,到了延喜门。
  长孙无忌赶紧飞马赶到李世民的马车前头,劝諫说:“服药之后弔丧,药书上明確地写著禁忌。陛下养育黎民,应为朝廷国家珍重自己。我已故的舅父高士廉知道病症无药可治,嘱咐我说『皇上的恩德天高地厚,无论富贵贫贱都不遗漏,我死之后,也许要亲自上门弔唁。我想自己才智平庸,对朝廷没做什么事情,怎能死去之后,还惊动圣上的车驾,如果真有灵魂,我会愧疚自责。』陛下对老友恩德深厚,也请体谅他的赤诚之心。”
  他的言词非常恳切,令人动容。
  李世民还是不听,坚持要去弔唁高士廉。
  长孙无忌就趴在马车前头的地上痛哭流涕,李世民无奈,这才回宫。
  他回去之后,追认高士廉为司徒、并州都督,並且安葬在李世民为自己预先建造的昭陵墓地,諡號为文献。
  高士廉,真是人如其名,是个廉洁的高士。
  他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那颗从来没有膨胀过的心,在高位上,永远都没有把自己看得很高。
  老子说,夫唯不爭,天下莫与之爭!
  高士廉,可谓做到了老子的不爭,是为智慧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