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转性

  高桥乡隶属丹徒县,靠近县城,地少人多,所以匠籍人口眾多。
  相传,两百年前为长安城墙造过异形砖,专门用於墙角装饰,名噪一时。
  唐朝鼎盛时期,高桥为展示其匠技,修建了极具特色的各式建筑。
  只是恰如唐王朝的缩影,高桥跟著一起潮起潮落,如今,再不復当年盛况。
  秦淮眾人走在高桥的主干街道上,依稀能从部分建筑物上看到当年的影子,只不过都像他们身后远远跟著的几个烧砖匠一样。
  枯瘦,衰败。
  县丞刘传之悄没声地走到高历本身边。
  他就喜欢跟高历本聊天,尤其是最近一同议事以后。
  虽然和高历本聊天,经常不被搭理,但是刘传之从来不觉得尷尬,反而是乐在其中。
  因为高县尉从来不会拿他的话头,去別人特別是秦淮那里嚼耳根子。
  “高县尉,你跟转了性的秦县令走得近,你跟我说说,这是啥情况?”
  果然,没有任何回应。
  虽然如此,『人精』的他还是能从高历本的表情上看出来:
  对於县令『转性』一事,高县尉也是认可的。
  “听说,润州府要新扩一处军营,耗资巨大,大关重新烧砖是不是为了给刺史献点殷勤?”
  秦淮『重工重匠』的特殊施政行为,在刘传之这样的人看来,只有媚上这种解释最为合理。
  要不说,人只能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思考。
  高历本虽然也不清楚秦淮为何如此,只是隱隱感觉不像刘传之说的那样。
  “媚上就媚上吧,为何还让我们牵马步行,难道就因为后面那几个砖牙子?”
  刘传之活动了一下颇为酸痛的腿脚,却听到高历本这根木头竟然回了他:
  “刘县丞,我觉得走路挺好,正好给你磨磨身子。”
  刘传之『嘿』了一声,看到高历本又甩开了他几个步子,忙不迭跟了上去。
  ...
  等到眾人回到县衙之后,秦淮先是吩咐陈册,让其为八娃他们几人准备了衣物、饭食,然后带他们去往大关,交由邱大伟统一安排。
  隨后,秦淮和刘传之、高历本一同在县衙內用了午饭。
  高历本利用秦淮在县衙这个难得的机会,拿出了两份公文给他批示。
  第一份是关於秋季徵税的税案。
  两税法规定,春秋两季徵税。
  核心原则就一个: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涉及到这种事关王朝运转的税案,他们丹徒县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空间。
  大的政策、方向,他们是一个字都不能改的。
  秦淮对此没有直接给与签批,而是让高历本加了一条:
  核验户税与地税等缴税户,包括折纳、纽配、省耗等附加税。
  主要目的就一个:
  严格核验穷苦百姓的资產与田地,不得登记空税;对於富人为避税產生的转录土地、隱匿家资的行为要严查,不得少记。
  其实,富人隱匿土地才是避税的重灾区,对於这种事情,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鱼鳞图册。
  虽然秦淮知道怎么办,可是现在的他不敢推行此策,因为势必会触动大地主的利益,这不是他能干的了的。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摆出个要『严核税数』的態度。
  高历本对於此批示格外认同,而刘传之面无表情,眉宇间似在思忱。
  “传之,你有什么想法吗?”
  秦淮知道自己缺少行政经验,他在大学任职时,曾经去镇上掛职过副书记,有一定的从政经验,但也算不得精通此道。
  哪怕是前身,更多的心思都放在了如何贪腐上,对与行政事务都是得过且过,无甚心得。
  所以,秦淮对於刘传之这个『人精』还是抱有期待的。
  “秦公此举,颇为大义,徵税嘛,就是要征富人的税。只是...”
  “只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举不见得能如您所愿。”
  “愿闻其详。”
  秦淮和高历本两个行政能力『浅薄』的人,同时看向刘传之。
  “秦县令的批示不管如何,总归是要人去办差的。”
  刘传之点到即止,也不多言。
  秦淮瞬间瞭然。
  问题,出在落实上。
  高历本常年办案,虽然没有多少从政经验,但也立刻明白了刘传之的暗示,沉默不语。
  想法再好,也需要数量庞大的计税者去统计並收税的。
  这就给了富人们极大地操作空间:
  行贿减税。
  见秦淮还没有表態,高历本率先发话:
  “秦县令,今年计税时可以增加衙役陪同,衙役们由我亲自挑选,必不负县令所託。”
  这个方法有效。
  这是秦淮的第一个判断。
  只是,没那么有效。
  这是他的第二个判断。
  增加不同身份的人统计,自会增加富人们的行贿成本,减少逃税手段。
  可是,一来衙役们压根不懂统税之法,二来他们身份也不够给富人足够的压力。
  秦淮思忱片刻,补充道:
  “好,此举甚好。不过衙役人手不够,你再去六门户佐仓佐那里,挑些信得过的人,要算学好的,传之负责给他们安排授业,专门讲授课税详细。”
  “另外,我以刺史令牌,特发批文,任命这些人为计税吏,统课两税。”
  刘传之听闻,连忙说道:
  “秦县令,刺史令牌颇为难得,您如此使用,会不会惹得刺史心生嫌隙?”
  刺史发令牌乃是浙西道官场大事,包括高历本在內的有品官员都已知晓此事。
  秦淮能得此令,殊为不易。
  刘传之此言確实是在为秦淮考虑。
  “传之有心了,此事我自有决断,依令行事即可。”
  刺史李翛已经入了局,此事別人不知,秦淮可是再清楚不过了。
  如今的李翛,不管是为了保持平衡出血打点,还是扩充亲军,都急需钱帛。
  只要秦淮秋季奉税充足,滥用令牌一事,李翛绝不会计较。
  甚至还会赏他几句『擅决断』的能吏之言。
  高历本见这事已经谈妥落定,忙拿出第二份卷宗交给秦淮。
  秦淮接过来细细看去,却是有些疑惑不解。
  因为相比於刚才的徵税一事,这第二份卷宗却是一件侵地的小事。
  润州一位参军的族亲,想要侵占农户田地。
  这件事情,高历本已经给与了批示。
  “高县尉,此举甚好。不仅保住了农户的地,还用『飞地』之法稳住了这个族亲,让富人去开垦『飞地』,可谓一举三得呀。妙!”
  秦淮忍不住夸讚了一句。
  “秦县令,这条计策並非是我想出的,而是刘县丞提出来的。”
  秦淮意外地看了一眼刘传之,见他神色也是颇为意外。
  显然,对於高历本会拿出这份小的卷宗,他事先並不知情。
  二人都懂得了高历本的用意。
  秦淮通过此事,意识到刘传之確实有非常高妙的行政事务处理经验。
  而高历本的做法就更有意思了。
  他用这份卷宗,让秦淮看到刘传之的可用之处,也算是投桃报李,感谢刘传之传授施政之法。
  足以可见,刘传之是一个能吏,只是一直跟隨主官的风格行事。
  秦淮贪,他也贪。
  秦淮转性,他也转性。
  而高历本的『推贤』妙举,就不知是本性还是转性了。
  三人嘿嘿一笑,再无言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