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我在俄国当文豪> 第229章 大侦探米哈伊尔与济贫院

第229章 大侦探米哈伊尔与济贫院

  第229章 大侦探米哈伊尔与济贫院
  浓雾对於伦敦来说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尤其在冬天,没有人特意留心它,但它还是隨看太阳的升起逐渐包围了这座已经甦醒的城市。
  当恶臭的泰士河上升起的浓重水汽与成千上方个烟窗开始冒出的煤烟混合在一起后,便形成了一层黄灰色、带有硫磺味的特色浓雾,逐渐明亮的阳光艰难地穿透这层帷幕,將万物染上一种朦朧的色调。而在这种色调下,湿漉漉的街道混合著昨夜的露水、泥土和马粪,形成黑色的泥泞。
  等到时间继续往前推移,最早的载货马车已经开始在街道上隆隆驶过,马蹄声作响,紧接看便是报童尖锐的叫卖声,无数的男人、女人和小孩爭先恐后地叫卖鞋带、橘子、饼乾以及各种各样的小东西,依稀还能听得到远处传来驳船的汽笛声。
  而就是在这样令人不安的浓雾中,一道瘦削、高挑的身影犹如消融掉了浓雾一般走了出来,他穿著一身格外奇特但在他身上又格外妥帖的斗篷大衣,头上戴著一顶在城市中有些突兀的猎鹿帽。
  与此同时,他似乎是微微摇了摇头,接著便自顾自地发起了牢骚:
  “伦敦的罪犯实在差劲,你看,人影隱隱约约地出现,又溶入浓雾之中。在这样的天气,盗贼和杀人犯可以在伦敦隨意游逛,就像老虎在丛林里一样隱而不见,直到他发起攻击,猛扑过去。最后,只有受害者才能看清他的面目。”
  在说完这番话后,他便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了一个菸斗,似乎是想吸上两口镇静一下,但最终,他在端详了菸斗片刻后,还是將菸斗重新装进了口袋当中。
  没办法,米哈伊尔不爱吸菸,再就是这年头吸菸实在是有些麻烦,米哈伊尔实在是懒得进行这最后一个步骤。
  但无论如何,狠狠过了一把癮的米哈伊尔刚准备深深地吸上一口新鲜的空气,紧接著就被混合著各种难闻的气味的空气给熏的差点乾呕出来。
  作为一个工业化程度很高、人口巨多且並不懂得如何治理的巨大城市,米哈伊尔只能说伦敦你可真够味的.....
  鬱闷之余,米哈伊尔也是拿著自己的手杖继续往前走去,一路上还下意识地观察起了来来往往的人群。
  有一说一,米哈伊尔的身材跟官方设定中的福尔摩斯还是很相似的,除此之外,以米哈伊尔现在的记忆力,只要他愿意去学习,那么无论是哪种知识大概都能准確无误地出现在他的脑海。
  理论上来说,福尔摩斯能够掌握的知识米哈伊尔也能掌握,就算是那些米哈伊尔暂时还不会的技能,如果给他一些时间的话也未必不能学会。
  而且为了儘可能地得到更多的知识以用在小说的改编上,像户体的话,米哈伊尔早就在法国特有的典型公共机构陈户所见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狄更斯便有去陈户房看户体的爱好,大约就在一年后,狄更斯会跟他的家人一起前往巴黎,而狄更斯特別喜欢一个人去巴黎的陈尸所,这个地方每天定时会把最近找到的无名户体摆放出来,供巴黎市民辨认。
  狄更斯晚年时,还曾以恐怖的笔触描绘过这一壮观景象:
  “令人毛骨悚然的尸床,浸泡在水中的膨胀衣物,水珠滴落,滴了一整天,角落里还堆著湿透而膨胀的物体,仿佛一堆过熟的无果被压碎。”
  对此米哈伊尔只能说狄更斯形容的挺形象的,反正他在法国去观察的那段时间,確实是经常性地感到头皮发麻.::::
  不过真要说的话,死亡在十九世纪简直再常见不过了,身处这个时代的人將会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见到死亡乃至更恐怖的场景,唯有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死亡或许才真正比较普遍的远离了部分国家和地区。
  既然身处这个时代,那么米哈伊尔就不可能对很多东西视而不见。
  而在伦敦的这几天里,为了確保自己改编的小说的严谨性,米哈伊尔已经穿著这身经典皮肤考察了这一时期的伦敦的大街小巷,想必不少伦敦都已经见过他这个打扮奇怪的怪人。
  与此同时,在强大的记忆力和刻意阅读了一些书籍的作用下,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知识也都进入了米哈伊尔的脑中,什么近百年的灵异故事,一些植物学知识....
  当然,米哈伊尔自认自己的脑子不太行,脑子里都是一些死肌肉,即便知识很多,但运用起来似乎並不是很灵活的样子。
  但就算如此,浅浅的扮演一下福尔摩斯也绰绰有余了?
  该说不说,米哈伊尔现在还真有实战一把的衝动.....
  咳咳,还是算了,要是表现得跟拉裤兜似的那就完蛋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米哈伊尔身上的套装虽然经典,但它並非福尔摩斯最开始的时候的装扮,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演化和影视剧的薰陶才最终成了这副大眾最为熟悉的装扮。
  而此时此刻,米哈伊尔身上的斗篷在1870年代才会在英国流行开来,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都曾穿著这种斗篷,展现了英王的户外时尚品味。
  包括米哈伊尔身上的大衣也是,直到1866年才被设计出来,而由於它既保暖又轻便,这种大衣一推出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从贵族到普通车夫都爱不释手。
  换而言之,这身套装除了装逼以外,其它的无论是从实用还是美观的角度来说都是一等一的能打,只要有一个合適的契机便能够在英国推广开来。
  甚至说后面推广的gg词米哈伊尔都已经想好了:“你想成为福尔摩斯吗?那就来试试这身衣服吧!”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米哈伊尔真把这件事办成了,那他绝对会成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个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另外这算不算最早开始卖文学周边?
  这样一来的话,米哈伊尔是真准备在英国这边也办个生產这类服装的厂子,然后爭取从这一时期的济贫院里捞点人出来。
  说到济贫院,就不得不提一下1834年英国出台的新济贫法,这一法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旨在威镊穷人的“救济”机构,制定和通过这一方案的有些人认为,贫穷往往都是由懒惰和墮落造成的,而为了让穷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它採用了“劣等处置”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身处济贫院的人虽然也要干一些繁重且无意义的工作,但他们的待遇必须要比最穷的独立工人还要更差,不仅提供的是最为基础且毫无营养的食物,並且还被严格限制人身自由,未经许可不得外出,行动受到监管。
  与此同时,他们住的是大规模的宿舍,男女严格分开,即便是夫妻和亲子,他们的家庭往往也要被强行拆散,並且身处济贫院的人还要穿上同一的济贫院制服,这同样是一种耻辱的標誌。
  大致总结一下的话就是你穷就是你不努力,你进入济贫院就想得到救济了?门都没有!
  不仅要干同样繁重的工作,还要享受低的不能再低的待遇,至於歧视和压迫更是再常见不过了。
  那么不进会怎么样?
  在这一时期大概率会饿死、冻死在外面。
  而就算你死活想当个乞巧,我大英帝国的警察难道是吃素的吗?直接逮捕!
  这一时期英国的劳工市场在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同时,还得补上一句:“你不干那就得免费劳动继续干!”
  也正如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写的那样:“从此,他就是一个由教区收容的孩子、
  贫民习艺所的孤儿、吃不饱饿不死的卑微苦工,註定了要在世间尝老拳、挨巴掌,遭受所有人的歧视而得不到任何人的怜悯。”
  米哈伊尔虽然刚来伦敦没几天,但在有些地方已经见识到了这几乎没有下限的政策的威力,也正因如此,他在他接下来的一篇圣诞小说里確实会增添这一情节。
  这里要说的是,米哈伊尔的圣诞图书说是图书,倒不如说更像一个精美的小册子,毕竟主体內容也就两篇短篇小说,一篇极为凝练,另一篇在改编后字数有所增多,但基本內容也没什么变化。
  比起狄更斯1843年出版的《圣诞颂歌》差不多要少三分之一的內容。
  而想到这里,米哈伊尔便一边观察著伦敦的大街小巷和路上的行人,一边朝著他在伦敦这边合作的出版商那里走去。
  在这一路上,米哈伊尔也时不时地回想起自己观察到的细节,然后试看简单做一下推导。
  毫无疑问,米哈伊尔已经正在做连载福尔摩斯的准备,差不多就是在圣诞节之后,米哈伊尔便要在伦敦挑一家合適的刊物了。
  而琢磨著这些事情的时候,米哈伊尔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来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等到出版商艾略特发现了米哈伊尔之后,儘管他已经见过米哈伊尔几次,但此时此刻他还是忍不住看向米哈伊尔这身颇为怪异的衣服。
  不过该说不说,出版商艾略特觉得这身衣服在这位年少成名的作家身上確实有一种格外特殊的气质,当然,更多的还是这位年轻人的长相著实很不错,难怪听说他已经跟半个巴黎的贵妇们都发生关係了......,当出版商艾略特观察米哈伊尔和浮想联翻的时候,米哈伊尔也是看了这位出版商几眼,接著便冷不丁地开口问道:“您今天是走路过来的吗?”
  “哦?”
  听到米哈伊尔这么说的艾略特微微一愣。
  如果说这种程度还算不了什么的话,那么米哈伊尔接下来的话却是让这位出版商感到一阵凉意。
  “您是从芬特兰大街走过来的?应该没错..:::
  艾略特:“
  有些事情显而易见,他並不经常走路过来,至於从芬特兰大街走过来就更是少有的事情。
  一念至此,艾略特只觉得那双微微被猎鹿帽遮掩住的眼睛简直像是有什么魔力一般,被这样的眼睛盯住的他只感觉屁股凉溅的。
  这位年轻的先生莫非有跟踪別人的怪癖?
  正当艾略特这么想的时间,米哈伊尔却是已经给出了异常简单的回答:“您的鞋子可实在是不太乾净,坐马车的话应该不至於这个样子。至於芬特兰大街,则是在此基础上......”
  听到米哈伊尔那格外简略的回覆的艾略特:“?”
  虽然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怎么感觉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在原地愣了好一会儿后,儘管艾略特还是没法形容自己的怪异心情,也没法形容米哈伊尔此时此刻堪称神奇的表现,但由於还有正事要处理,艾略特只能是让自己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接著便颇为兴奋地谈论起了米哈伊尔前两天寄给他的小说:
  “米哈伊尔先生,您的第一篇小说是如此的精妙!儘管篇幅很短,但它或许比一些长篇大论的小说要有力量的多。我相信伦敦的市民们会喜欢这样一篇圣诞小说的,它很適合在炉火边念给家庭成员们听......
  再就是他一个俄国人竟然真的能连跨好几门语言,还能写出如此精妙的英语小说?!
  莫非他其实具有英国血统?从小也受到了良好的英语教育?
  当艾略特暗自揣摩这件事的同时,也是称讚了米哈伊尔的第一篇小说许久,不过谈到第二篇小说的话,艾略特多多少少就有些尷尬地提醒道:
  “不过米哈伊尔先生,您的第二篇小说当中那些有关济贫院的情节是不是有些敏感?
  我担心这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太好的反响..:::::
  ,“哦?”
  米哈伊尔反问道:“为什么呢?难道我写的不是英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吗?还是说我写的不够真实?”
  艾略特:“...
  就是说您没事写这么真实做什么.:::
  而且为什么您一个外地来的作家刚来伦敦就要谈论这种话题啊?!
  这位年轻的先生胆子大的没边了,也不知道在俄国又是个什么样子.
  虽然还是觉得有点不妥,但面对米哈伊尔的坚持,艾略特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件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