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周渔是在上次见徐一骏的饭店给他打的电话。
  等着挂了电话, 周渔就跟老板说:“多少钱,我给您。”
  对方直接笑了:“周经理,你是不认识我了, 不用给我钱!咱们可是老合作关系了。”
  周渔抬头仔细看, 不多时就认出来了,这不是她在化工厂宿舍跟前卖蘑菇的时候, 第一个来批发蘑菇的私营饭店老板。
  “你是徐立生?”
  徐立生立时点头:“对,就是我。上次你和徐一骏过来吃饭,我就瞧着你像,可是不敢认, 这次你一过来我就盯着看了, 这会儿能确定了。”
  周渔笑着看这间饭店, 可是不小呢,桌子就有十桌, 这会儿不是饭点,没什么人,但上次吃饭的时候人可不少。
  周渔说:“生意挺好?”
  “托了你的蘑菇的福了。那会儿刚刚开始干, 也没个吸引人的办法, 恰好利民餐馆推出了牛肉草菇,一下子出了名。我买了你们的蘑菇, 用了你的方子,一挂出去, 你猜怎么着?”
  “顾客如云!”他大声地笑了起来, “这家店一下子就起来了。这都半年多了, 我们生意一直可好呢。我兄弟姐妹也有不少开饭店的,都走的一个套路,都起来了。”
  “现在你可能不知道, 我们常年买着你们门市部的蘑菇呢。”
  他说得喜气洋洋,周渔也愿意听,买东西自然是为了挣钱,但因此有好消息,谁不欢喜?
  不过徐立生也不是说起来没边的性子,聊了几句谢谢周渔,大抵是听见周渔给徐一骏打电话了,就跟她说:“徐导演肯定会同意的,这个故事片他拍的憋屈。”
  周渔上次就听说,徐一骏明明干了所有事,却只是个副导演,这会儿听见徐立生这么说,就问:“又有什么困难?”
  徐立生叹口气:“导演把他的剧本改的乱七八糟的,可偏偏他们厂可能近一两年,就开这一个故事片了,不干就没工作,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天天上班跟上坟一样。”
  “您这里要是靠谱,他肯定愿意跟着您拍!”
  周渔挺奇怪的,“徐老板,你们都姓徐,怎么他的事儿你都知道?”
  徐立生笑了:“我是他小叔。”
  正说着,就瞧见门口一辆二八大杠嗤啦一声停了下来,留着长发的徐一骏长腿一收,就从自行车上下了来,还没进屋,先往里面看了一样,瞧见周渔,立时打了招呼:“周经理,久等了!”
  周渔看了看表,从挂电话到出现,一共用了15分钟,果然来的迅速!
  这当然不是周渔的魅力,是国家台三个字的魅力。
  徐一骏惦记得很,自行车一锁,就冲了进来,第二句话就是:“周经理,你要拍什么?”
  周渔说:“公益广告。”
  这四个字在1982年,显然是太陌生的东西了,徐一骏皱着眉头想半天,最终坐在了周渔对面,问她:“什么意思?”
  周渔就说:“广告你肯定知道。公益的意思是公众的利益和福祉,加在一起就是通过广告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福利,倡导社会优良习俗,新风气。”
  这个是比较官方的定义,周渔说了个通俗的,“我们一号店最近的事情你知道吗?”
  徐一骏还是很关注的,点点头,周渔就说:“就是拍一个倡导服务业好好服务的广告。”
  徐一骏倒是听懂了,不过他挺有疑问:“这东西我就没见过,你从哪里看到的?这行不行?拍了人家要不要?”
  周渔说:“的确没人拍过,我也是看一些杂志上的翻译稿瞧见的。要不要得看时机,你看最近事情这么大,难道不需要由国家媒体出现进行新风向的倡导吗?”
  “所以,拍了肯定会要的。”
  徐一骏倒是认同,不过他大概是被制片厂忽悠多了,心眼也多了,又问了句:“你确定能放国家台吗?你跟他们广告部联系好了?周经理你真是深藏不露,那么多报纸批评你们,你连国家台都能上了。”
  周渔实话实说:“没有,你拍好了我把录像带带过去。不过……”
  她的话没说完,徐一骏就腾地一下起来了,“你这什么都没有呢,还国家台。周经理,你在我心里是个靠谱的人啊,你怎么能这么干?”
  他扭头就想走,周渔就说:“我话没说完呢,我去联系人,可以免费当公益广告放就放,不能的话,我还不能花广告费上?我没钱吗?”
  “徐导,你在厂里拍那个故事片,受排挤还劳心劳力不得好。给我拍,首先我付钱,其次就是个很简单的短片,一共用不了几天时间。”
  “可能得到的是什么,国家台不播,你有钱,还跟我们一号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一条比画画容易的财路吧。要是播了,那就是全国第一条公益广告。就这一个名头,你就能在广告圈立起来。先拍广告,再拉赞助拍故事片,什么事都自己做主,不比在这儿强!”
  “你的故事片能确定会红火吗?一切都没有定数,为什么不给自己多条机会呢。”
  徐一骏本来还准备走呢,周渔这话说了,他就不动了。后面徐立生过来,直接将他扯过来按在了座位上,拍了一下脑袋:“周经理说的有道理。”
  徐一骏显然也是认同的,就是刚才动作太快起来得太早了,有点没脸,现在又被按下了,算是有了台阶,想想厂里自己跟老黄牛似得干活,得不到重用还被人压着,心一狠,也不要那不存在的破面子了,“周经理,刚刚对不住,你说说,你想拍什么样的?这事儿宜快不宜慢,咱们尽快搞定。”
  徐一骏的确是个能手,周渔跟他聊了两个小时,一晚上时间,剧本和部分分镜就出来了,一个星期后,周渔满意地带着带子、周三春和张小翠去了京市。
  南州离着京市不算远,也要坐十几个小时,周渔托人买的是卧铺,晚上上车,第二天早上到,算是比较舒服的。
  张小翠是昨天才通知的,这会儿还挺不明白,怎么把她带上了?
  一号店周渔点了王建和张小翠负责,当时并没有分出大小,不过在筹备过程中,王建学历高,脑袋活,尤其是找那些装修材料,跟装修队对接方面,出了大力。
  张小翠就找到了周渔说:“来省城的时候,我还想着,我是梅树村出来的,我得给梅树村争气,当个正经理。可在一起干工作我就发现,王建比我强,我服气。所以我愿意干副的,跟他多学习。”
  因此,一般情况下,张小翠留守,王建冲锋,这是他俩已经形成的默契。
  但这次周渔却把自己带上了,张小翠有点摸不到头脑。
  等着开车了,大家都收拾好了,张小翠就忍不住问周渔:“经理,咋让我来了?一号店的事儿,王建比我更清楚。”
  周渔说:“不止一号店,还有别的任务,打听打听人什么的,说说八卦什么的,王建这个不行。”
  张小翠一听是这个,那就不担忧了,她可是老梅树下的八卦积极分子。心情放松了,她话就多起来,这一个星期,周渔是在南州拍广告,一直没回省城,她赶紧趁机汇报。
  “经理,自从你那天现场让南河日化撤柜,并说了那些话后,原先得有三分之一的供货商要求不再合作了,但这个星期,他们都不提了。”
  “你看苏市丝绸厂的丝巾卖的特别好,前几天库存快没有了,我催他们发货,他们就一直推脱。”
  “为了这个,宋雪梅还专门跑去苏市找了江云大姐,想从中说和顺便找一找有没有其他的工厂。”
  “那天你说完后,我给宋雪梅打电话,就把这话告诉她了,她跟我说,是原原本本告诉了江云大姐,江云大姐直接拍了巴掌,说是你是有格局有眼光的。她应该是跟丝绸厂的负责人说了,他们倒是没打电话说是接着供货,却在三天前突然发了一批货过来。”
  “货到了我们都懵了,搞不准他们的想法,你说这是原先发的没截留,还是他们厂里管理不严,厂领导和业务部门没统一?或者是人家就不撤柜了,改主意了?”
  “其实我们期盼的是后者,要是不撤柜了,那该多好。可我和王建不敢这么想啊,我俩还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当不知道。”
  周渔都不知道这事儿,认真听了起来。
  周三春将倒好热水的水杯子放在了桌子上,笑着问:“你们是不是怕跟他们说了,人家说,这是我们的工作失误,请你们发回货物。”
  “是是是!”张小翠立刻点头,“马上要断货了,那肯定先卖着再说啊。哪里想到,隔了一天,他们业务科突然打了电话过来,就跟没事人似得,跟我说:张姐,我们发的货已经到了,我打电话问询,你们也签收了,怎么没给我们来电话?”
  说出这话的时候,张小翠是满脸的兴奋,“我当时就松了口气,这不就是说明,经理,你那话管用,人家听进去了,不撤柜了。”
  “这几天,陆续有四家都表达了这意思。还有许多也不催了,我们猜是观望,观望就好,我们就当不知道,好好卖货!”
  周三春也高兴得不得了,“那可太好了,那业务员们是不是都可以撤回来了,我怎么听说,咱们八个业务员全撒出去了。”
  “也不行!”周渔说,“还是有退的,而且没表态就是说不准,有备无患,更何况,品牌多一些,也便于顾客购物。”
  张小翠点头:“我觉得是,这次南河日化搞这遭,幸亏咱们还有海市日化和南州肥皂厂顶着,要不就空窗了。”
  “不过我真的觉得南河日化的工人太倒霉了,我听说最近一个星期,省城百货大楼就没卖出去过两块硫磺皂。那天的事儿传的挺广的,好多人说他们不仗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