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张翰今从省城回来, 周渔还专门去见了他一次,感谢他对自己的信任。
  张翰今说的很实诚:“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起来了,如果囿于偏见, 阻挡了南州的发展, 我就是南州的罪人。我没有资格当这个罪人!”
  不过经过这一次,张翰今对周渔也算熟悉起来, 还跟她开玩笑,拿着报纸说:“你动作倒是挺快,我还没回来,广告就先上了!”
  周渔也不客气, “我不是要放到省报讨论吗?也就是说, 我是南河发展的样本, 如果连样本都中规中矩,那后面的人怎么干啊。所以我得大胆做, 路子拓的越宽,大家才好动起来!”
  张翰今都乐了:“你说得对,所以, 这次刘厅长也明确说了, 你们动起来,我们不要着急否定, 要等一等看一看!”
  周渔一下子就眼睛亮了:“那我什么时候能把店开到省城去?”
  这个……张翰今也不好回答:“只能等等,但我想不远了!”
  周渔的招聘广告, 随着南洲晚报, 进入了南州各大企事业单位、工厂、街道, 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随着门市部的红火,外加周渔跟省里来的官员在大街上对峙这样的流言蜚语,周渔的大名在南州已经开始响亮起来。
  如果说名字不知道, 只要提一嘴门市部那个,大家就都知道了。
  当然,对周渔和门市部的评价也不一样。
  有人认为:“这是好机会啊,他们那门市部这么红火,底薪三十,比化工厂强,这不是要上百了,哪个工作能上百?”
  有人嗤之以鼻:“这就是骗人的。我看开新店是真的,招人不一定,谁不知道他们都是用的梅树村的人,这就是套大家的主意呢,看谁的法子好就用谁的!”
  有人则觉得不稳定:“吹的厉害,哪里有这么多,就算这个月有下个月也未必有,还是国营厂更稳定。”
  但即便是这样议论,也挡不住大家的热情。
  宋雪梅拿着报纸回家的时候,她妈就在她屁股后面这么唠叨的,“你别看说的好听,真假谁也不知道。我已经托了你小姨了,让她给你留意找工作,你老实在家待着吧,不准去!”
  宋雪梅直接站住了,扭头看她妈:“你怎么托的我小姨?什么给我找工作,是给我找个夫家,让人家给我提供工作吧!”
  张六姑一点也不觉得这有错,“这不一样吗?女孩子哪里有不嫁人的,找个好婆家,再有个稳定工作,这日子就过起来了,我是你亲妈,我能害你吗?”
  “你没害我?我小姨都找的什么人啊。三十六岁的鳏夫,带着俩孩子,腿还不利索,我才24!我是你亲闺女,你怎么忍心让我嫁给这种人?”
  宋雪梅听了就生气,家里穷,偏偏宋雪梅从小就漂亮,张六姑就存了心思,让宋雪梅找个条件好的,到时候能帮衬家里。
  但他家亲爸不好好工作,天天酗酒,亲妈没工作,下面还有一对双胞胎弟弟,外加她自己,为了省钱,也为了有人帮忙,愣是连初中都没让她上。
  纵然她长得漂亮,但只要一提他们家的条件,没一个答应的。
  也因着这个,宋雪梅都耽误到了24,还没嫁出去呢,如今每天在煤球厂干苦力,就这儿,也不是正式工,只是个临时工,供暖季节一过,她就没活了。
  因着她找不到好婆家,张六姑还抱着她哭过,说是后悔自己眼皮子浅,当年她学习这么好,没让她上学。
  宋雪梅这几年已经熬的人都木了,她觉得人生已经没了指望,就这么在最底层漂泊不定的过一辈子了。张六姑这几句话,算是给她干旱的心田浇了点水,倒不是她人贱,几句话就被哄好了,是她觉得,你终于后悔了,已经晚了,她有种虽然自己被耽误了,但她妈的事儿也没成的爽感。
  本以为日子就这么过吧,谁能想到,她妈跟她小姑居然给她找到了一个结婚对象,比她大那么多,身体有残,两个儿子,别人都不愿意的,就因为对方说自己亲妈身体不行了,等着去世工作给她顶替,她妈就应了下来。
  宋雪梅本觉得大家都不爽我就忍着,现在别人要吃她的血馒头舒服起来了,她怎么可能忍?!她不可能嫁的,但是怎么从家里走出去,她也不知道。
  她太穷了,浑身上下不过几毛钱,她虽然厌恶嫁人,偏偏她不知道除了嫁人,她能做什么。
  今天干活的时候,她听见旁边的几个大娘在讨论门市部招人,她知道梅树村门市部有多红火,过年的时候,她妈专门领着两个弟弟去买了半斤饼干香香嘴,还送了一只茶叶蛋,他俩分着吃了,回来跟她说:“可多人呢,还有彩电,里面的人会动!”
  她最近最忙了,没时间去,连个饼干渣子都没瞧见,可她记在心里了,她也想看看电视,她想等着过了冬天,她就去一趟,走着去走着回,不买东西只瞧瞧。
  哪里想到,居然有这个机会。
  尤其是大娘们说:“底薪三十块呢,他们说最少一个月得有一百块!”
  那不是她一直想的机会吗?
  下了班,她连家也没回,就去了报刊亭,上面就有南州晚报,不过是正面朝上的,她本身想不买就看看后面的广告,可她身上太脏了,人家根本就不让她碰,宋雪梅一咬牙,就掏了一毛钱买了一份报纸。
  这是她浑身财产的一半。
  她仔细地读了那条广告所有的字,怕自己理解不对,还在放学的路上,找了放学的中学生帮她又读了一遍,这才回的家。
  倒是这行为不知道被谁看见了,告诉了她妈,现在追着她一个劲儿的叨叨,宋雪梅把心里话骂出来了,趁着张六姑没开始坐地上打滚之前,换了话:“那个鳏夫条件太差了,就算我工作了也帮衬不了家里,他家两个儿呢。门市部说是一个月有一百块,甭管多少,我要是干了,比现在强,说不定能找个条件更好的,也能家里帮忙!”
  张六姑正准备号丧呢,突然就顿住了,这倒是也是,她虽然没文化,也知道自家姑娘长这么好看不受待见的原因,条件太差。
  她想了想说:“那就先拖着,你要是行就拒了,不行还得是他!”
  宋雪梅心里腻歪,不过还是点了头:“好!”
  同样的争吵不止是发生在宋雪梅家里,王罗阳在朋友中听到招聘消息后,就去买了一份报纸回来,看了后中午也没回家,而是去了他家隔壁的巷子。
  这会儿正好饭点,巷子里的人家都在做饭,各种香味从屋子里飘出去,馋的他肚子咕咕叫,他也没敢离开。
  一直等了斜对面的院门咯吱一开,他才伸出头去,瞧见拎着垃圾出来的蒋学名,连忙学着狗叫了两声。
  蒋学名立时站住了,往他这边瞧了瞧,王罗阳就伸出手给他打了个招呼,蒋学名一看是他,连忙走过来,只是没几步,就听见院子里叫:“学名,老三,你干什么去了,豆豆尿了,你给他换个尿布!”
  蒋学名高声应了一声:“我扔垃圾,马上!”直冲着王罗阳跑了过来,然后闪进了巷子里,他问:“你咋这时候过来了?”
  “我瞧见了这个!门市部你知道吗?他们招聘了。你看看!”说着,就把报纸拿了出来,“底薪三十块一个月!”
  门市部现在谁不知道,又听到了这么高的工资,蒋学名立时将垃圾桶扔地上了,将报纸拿了过来,王罗阳给他指了指,他就瞧见了那个不小的方块。
  他读,王罗阳就说:“我觉得挺合适的。你都从乡下回来两年了,说给你顶替的工作也没给你,住的地方也没有,你守在这儿干啥?这工作甭管怎样工资高,你攒点钱,也该成家立业了。”
  王罗阳和蒋学名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两个人是小学同学和初中同学,不同的是,初中毕业后面临下乡,王罗阳家里是独子,那会儿有政策,父母可以留一个孩子在身边,他就没下乡。
  蒋学名家里不一样,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生了两个弟弟,中间的这个,从小就不受待见,待遇可想而知。睡在堂屋的厅里,到现在都没张床,做饭的是他,吃的是剩饭剩菜,全家人的衣服都是他洗。
  初中毕业就可以下乡了,家里也没人替他打点,他就去了西北,79年,知青就可以回来,他没在当地成立家庭,也就跟着回来了。
  可这会儿姐姐嫁出去了,房子却没有多出来一间,大哥结婚了,嫂子住了进来,他依旧没地方住。可他也没别的地方去,只能赖在家里,家里人对他就有意见,动不动就闹腾说他碍事,他只能帮忙干活,才能有个落脚的地方。
  他也不是没志气,非要来在这儿,可这年头哪里有房子租啊,而且就算有,他也租不起,满大街都是待业青年,他连个稳定的临时工都没找到,兜里啥都没有,只能忍着。
  如今王罗阳拿来了这个报纸,他简直如获至宝:“你说是不是真的,要是真的就好了,一个月三十,不要提成我都愿意!”
  王罗阳却说:“不要提成我可不行,我就是喜欢这种有竞争的,干得越好拿的越多,否则都跟工厂里吃大锅饭一样,那怎么行?”
  蒋学名讶异地看着他:“你不复读了?”
  王罗阳都已经复读了三次了,但他底子太差了,即便每次都用尽全力,也没有一次成功,至今已经22岁了,还是高三生呢。
  “不去了,我就不是这块料,复读就是白费钱,不如工作!”
  “你爸能同意吗?”他家情况又不一样,蒋学名这边是儿子多的不当回事,王罗阳是独子当成了眼珠子,他爸就觉得什么都没有读书好,读书可以坐办公室一辈子不下力气,他爸放了话,别说复读三年,就是十年,他也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