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安建三十三时, 朱吉胜接替纪楚在安丘县任职。
  当时的安丘县凭借油菜买卖,在整个曲夏州都首屈一指。
  而且当地的肥料制作数量,堪称本州之最, 所以当地的粮食产量也格外好。
  那会纪楚还道:“就差良种了。”
  谢主簿一直负责官田的事,当时棉花的试种, 也有他一份功劳。
  只是之后出现白婆婆, 谢主簿便把精力放在良种上了。
  粮食长得好不好,种子的质量非常重要。
  自古就有培育良种的习惯。
  但如何科学培养, 却有着漫长艰辛的道路。
  纪楚只知道个大概,剩下的只能手下人研究。
  自从朱吉胜到了沾桥县之后, 便接手了这件事。
  之后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他跟谢主簿都在为此努力。
  其实关于他跟颜知事的对比,朱吉胜不止听说过,甚至还颇受家里的压力。
  安丘沾桥这两个县,肉眼可见的前途不错。
  所以能被派来的这两个接任者,家境都不错的。
  朱家跟颜家在京城都有官职。
  故而在京中他们也有比较。
  现在颜知事比他更受重用, 家里还写信催过, 让他靠着跟纪大人的关系, 寻个好去处的。
  但朱吉胜却有自己的想法。
  那就是良种培育。
  他来沾桥县到如今,也有四五年时间。
  终于做成了。
  周围人对朱大人此刻的精神状态, 已经熟到不能再熟了。
  每次来田间巡视, 都能看到他这么说。
  而且朱大人越穿简单, 若不是胡子很长, 衣料很好, 真会误以为他是本地农户。
  就在朱吉胜惯例兴奋时,有人喊道:“纪大人来了。”
  纪大人?!
  朱吉胜赶紧回头,就看到纪大人弯腰在查看田地里的麦穗。
  纪楚手指抚过这些麦穗, 眼里带着不敢置信:“这麦穗比一般麦穗,至少重一倍。”
  外面纷纷扰扰那么多事。
  只有朱吉胜在坚持安丘县的良种培育。
  什么太子新皇的,基本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只埋头做这一件事。
  而且做成了。
  纪楚蹲下来看着麦穗,只觉得无比激动。
  就算常备军打了大胜仗,也没这样激动啊。
  兜兜转转那么久,回到田地里才是最踏实的。
  不管是外面轰鸣的机器,还是愈发厉害的数科进步。
  最后都是要吃饭的。
  朱吉胜小跑过来道:“大人,按照您说的方法,做成了。”
  纪楚摇头:“我说得那样笼统,怎么可能成。”
  “一步步试啊。”朱吉胜嘿嘿笑道,“一步步试,总能成的。”
  一年不行,那就两年。
  两年不行就四年。
  今年是第五年了吧,终于有些成效了。
  纪楚再看着麦穗,已经说不出话。
  这才是曲夏州真正的底气。
  再看着官田上的试验田,就知道朱吉胜到底费了多少功夫。
  如今四月份,还有一个多月就要收获。
  这片麦田,一定会给所有人带来震撼,更会让所有种麦子的农户们得到更优质的粮种。
  两人讨论得高兴,让其他官员有点侧目。
  大家还以为,纪大人不重视朱大人,看起来不是这回事啊。
  这麦子,真有那么神奇?
  不是偶然吧?
  是不是偶然,现在还不清楚,只有等收获了再说。
  纪楚刚回来就听到这个好消息,心里更是高兴。
  曲夏州工业农业都在发展,这才是大好事。
  李师爷道:“朱大人,您怎么不把这个好消息说出来啊,要不是同乡的学生担心你们,纪大人都不知道。”
  朱吉胜连忙摇头:“麦子还没收,提前讲了不太好。”
  这个倒是大实话。
  只要没有收获,总是不安心的。
  纪楚也道:“等丰收了再说,事以密成,先不要大肆宣扬。”
  虽然他也看出来,这麦穗极为饱满,产量肯定不错。
  但不能半场开香槟啊。
  朱大人刚刚摇头,这会又接着点头:“没错没错,是这样。”
  不是他嘴严,也不是他不愿意提前讲。
  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心里还是要沉住气的。
  心里带着这个好消息,纪楚第二日才又去工业作坊园。
  这次他跟李师爷直接去门口即可,不再提排队的事。
  没想到正好撞到小宋训导。
  小宋训导看着他就道:“怎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纪楚心道,这哪跟哪啊。
  可对方念念叨叨:“昨天就听说你来了一趟,但不知道为什么,跟李师爷又走了,可让我们白等。”
  纪楚直接道:“我过来也没什么用,顶多看看啊。”
  如今数科的研究,早就不是他这种门外汉能插上话的了。
  专业的事还交给专业的人吧。
  小宋训导也道:“说得好像我一直能看懂一样。”
  从数科冷冷清清的时候,他都看不懂那些公式啊。
  到如今更看不懂了。
  他也就是忙些杂务。
  但纪楚不一样,从数科开始,他便是灵魂人物。
  这么久不出现,大家难免觉得不对劲。
  刘学政,蔡夫子,张玉春,以及等等。
  看不到他,总会多问几句。
  不过这次,小宋训导是自己有事要找他。
  “咱们这的夫子,都要被挖走了。”
  这话有点夸张。
  但也是最近的趋势。
  各地都在开数科,都在开作坊园。
  最缺的,便是以前无人问津的数科学者。
  但是有真才实学的,要么是数科联盟的成员,早早被预定了。
  要么已经来了曲夏州,直接定居,比如张玉春一家。
  剩下的数科夫子们,没学问的比有学问的要多,还坑骗不少老板,骗了不少银钱。
  毕竟数科那玩意,多数人也看不懂啊。
  真让他们做点什么,那才会露馅,可前期给出的银钱是绝对收不回来了。
  这种情况下,众人不约而同,把目光放在曲夏州这边。
  与其大家挑挑选选的,找到的夫子们水平也很一般。
  不如直接去曲夏州挖人啊!
  他们那边的数科夫子那样多,肯定也有不被重用的,挖一些普通夫子,也比找骗子强!
  偏偏有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
  从开年之后,不少夫子都收到邀请,总之漫天开价,一定请他们去做事。
  尤其是参与过大项目的人。
  会缝纫机的,链条车的,以及改造火炉,会炼钢的,会造火器的,如今还要加一个会造水泥的。
  但凡参与过这些项目,都花大价钱挖人。
  最高的价码,似乎已经出到五万两银子了。
  这银钱着实惊人,但对于数科夫子们来说,倒没那么吃惊。
  但凡能在工业作坊园安安稳稳做事的,大家有多少本事,创造多少价值,心里都有数。
  大白话便是。
  他们重不重要,自己心里还没数吗?
  用得着你们夸赞?
  这份自信源于他们的真才实学,所以非常有底气。
  没想到正是这份自信,让挖人的商户们更高兴了,连各地的官学也加入进来。
  民间官方一起挖人,小宋训导这边也收到无数信件,想让他帮帮忙。
  小宋训导心道:“多少人才都嫌多啊,工业作坊园要做的事多着呢,他真的不舍得放人。”
  只是各方压力太大,他只好找纪楚商量商量怎么办。
  纪楚还道:“我怎么没收到这种信。”
  介绍人出去,他也行啊。
  小宋训导把桌子上的信都推过来:“他们不敢啊,知道你不是徇私的人。”
  搞得他爱徇私一样啊!
  怎么都给他写。
  不仅他,还有他三叔也收到许多。
  不过他三叔的意思是,能推荐就推荐。
  工业作坊园也不可能把人才全都留在这里,放在其他地方,或许有更好发展。
  让小宋训导没想到的是,纪楚也道:“夫子们怎么说,他们是什么意见?”
  “都说不想走啊。”
  小宋训导说完,又补充道:“有些也不是不想走,是舍不得,而且也觉得走了愧对曲夏州数科。”
  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
  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张玉春一族。
  他们一族祖籍洛州,家族几百年里几经辗转,之后在广宁卫安家,如今又搬到曲夏州。
  像张玉春本人,以及他的妻儿,是想住在曲夏州。
  但其他族人各有各的想法。
  他大伯一家,便很想回到洛州,自家百年前的祖坟还在那,如今数科发迹,他们可以回去重整家族,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想法,几百年了也不例外。
  但大多数人碍于曲夏州对他们的恩情,总觉得这样走了不妥当。
  如今他们有身份有地位还有银钱,被各地抢着要,都因为曲夏州数科。
  发迹了就走,颇有些“忘恩负义”之嫌。
  说到这,小宋训导也反应过来,他三叔说得似乎是对的。
  那纪楚的意思?
  “不少人背井离乡地过来,也不容易,如果家里有更好的职位,想回去自然要回家,还能建设家乡。”纪楚道,“都留在曲夏州,咱们这边也没那么多项目。”
  “至于什么忘恩负义,更谈不上,他们对其他人那样有自信,干嘛对咱们这样。一切都因为他们的真本事,不要本末倒置。不过外面闯得不好,也能随时回来,不管怎么说,这里都是数科联盟的大本营。”
  纪楚的意思就是,大家想去哪就去哪,曲夏州永远都是他们的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