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穿越重生>始皇弟> 第246章 没有秦王印的秦王政,权相吕不韦,

第246章 没有秦王印的秦王政,权相吕不韦,

  第246章 没有秦王印的秦王政,权相吕不韦,二度觉醒的郭开
  赵国老一辈名将廉颇,和新生代名将乐乘内战。
  廉颇胜,逃往魏国。
  乐乘败,逃往秦国。
  此消息一经传出,不仅赵国上下一片哗然,乃至全天下都是一片哗然。
  本国武将被排挤,出逃他国,伐往本国的事有很多。
  但在廉颇击乐乘此次事件之前,还真从来没有出现过被排挤的武将领着本国士卒,攻打本国武将的现象。
  赵国这次内战,折的不仅是两员名将,还有赵偃这个新赵王的威严。
  赵王偃让全天下都知道了一个道理。
  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
  在武将打赢仗,收尾揽功时换将,则是国之大忌。
  “廉颇老贼!竟然胆敢不尊寡人之令!胆敢反叛!”赵王偃气急败坏,怒气冲天:“当诛!当诛!”
  正在气头上的赵王偃,下达了捉廉颇一应老小下狱,择日问斩的命令。
  一个刚刚打败魏国入侵,对赵国有大功的武将。
  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不禁令赵国群臣生出兔死狐悲之感。
  今日是廉颇,明日或许就是他们。
  赵臣自发为廉颇请命,陈述廉颇功绩,请赵王偃收回成命。
  赵王偃本就因为廉颇不尊王令而生气,一下子这么多的赵臣也不尊王令,反驳他。
  这位新赵王越发愤怒了,连斩七位进谏赵臣。
  此举让原本在一旁看好戏,本在默默等着相邦之位落在己身的郭开都惊到了。
  新继为王,立足不稳,怎么可以如此嗜杀?
  立威?
  真不怕这些赵臣行三家分晋一事吗?
  郭开立刻入宫,劝谏赵王偃:
  “王上初临大位,继位时先王身边再无旁人,已经引起朝中文武的猜忌了。
  “这种时刻再触怒百官,叛者者或不止廉颇一人啊。”
  同样的道理听在赵王偃的耳中,从郭开口中说出来的和从其他赵臣口中说出来的,完全不同。
  唯独患难与共的郭开,赵王偃相信其是真心为自己,而不是不尊王令。
  “难道要寡人自食其言,释放那老贼三族乎?”赵王偃怒气冲冲地喊,心中不甘溢于言表。
  郭开抱住赵王偃,趴在赵王偃怀中,手掌放在赵王偃胸口轻轻拍打、安抚。
  待赵王偃怒气渐少,轻声道:
  “我的大王啊。
  “廉颇在外,你杀了他三族,他必视我王为死敌啊。
  “伍子胥能够杀回楚国,难保廉颇不会如此啊。
  “杀是肯定不能杀的,但要是将抓起来的人放掉,又有损我王威信。
  “不如囚而不杀。
  “既不让廉颇老贼发狂,也不会折损大王威信。”
  赵王偃听在耳中,计在心中。
  盘算片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用力亲郭开,情意深深地道:
  “未想到美人不但姿色无双,智计更是胜过容貌。
  “寡人有美人,真是寡人之福啊。
  “这件事,就按照美人说的办吧。”
  经建信君郭开谏言,廉颇全族抓而不杀,只是囚禁在囹圄之中。
  积压了诸多怨气的赵臣大都松了口气,对郭开有了新的改观。
  这个先王宠姬,貌似也会说人话啊。
  赵国出事频频,秦国不遑多让。
  只是相比于赵王偃的得位不正,秦王政的得位真是再正无比了。
  宗室、外戚、文臣、武将,尽皆都在。
  秦王子楚在一众人等面前咽了气,将王位传给了秦太子政。
  半月后,秦王发丧,谥号定为昭襄,史称秦昭襄王。
  一直风传已回咸阳的公子成蟜在静泉宫露面,送了秦昭襄王最后一程。
  相邦吕不韦时不时用极其复杂的眼神望着公子成蟜,如一个求而不得的痴男怨女。
  秦国这一次王权交接。
  死了麃公,死了秦昭襄王所有兄弟,间接死了赵王,才做到有惊无险。
  先王已薨半月,嬴政才登上王位。
  少年对先王的离去悲痛,已然在这半月内去了大半。
  初登王位的秦王政亢奋不已,极其想要证明自己,一展身手。
  他在先王处理政务的勤勉宫中一待就是三日,批复了近来的所有奏章,御笔给出了处理意见。
  批完奏章后,秦王政将奏章分为三部分。
  一部分是他要求立刻执行命令的奏章,一部分是他要相邦吕不韦看过给意见的奏章,一部分则是打回不予的奏章。
  分完之后,秦王政让被任命为行玺符印事,掌管各种印玺的赵高将奏章带下去。
  除了发完相邦府的那部分奏章,剩余两部分的奏章都盖上秦王印发下去,官府立刻执行。
  赵高满脸尴尬,弓腰找过九十度,说道:
  “王上,内臣手中并无秦王印。”
  秦王政眉毛一扬,有些奇怪:
  “你还没有和上任行玺符印事交接?”
  秦王印是秦国最重要的印玺之一,上任行玺符印事绝对不敢私自扣留,除非不想要脑袋。
  赵高更尴尬了:
  “交接已毕,可是……”
  “少来饶舌!”秦王政有些恼:“快说!”
  赵高“噗通”一声跪在地上,低下头不敢看秦王脸色:
  “内臣接手的印符殿内,并无一枚印玺、虎符。”
  秦王政勃然色变。
  他继位为秦王,却没有拿到任何秦国印玺、虎符。
  王令不盖印玺,便是一卷再普通不过的竹简!
  那他要用什么传达王令,掌管国家,靠刷他秦王政的这张脸吗?
  “印玺、虎符,都哪里去了。”秦王政霍然起身,厉声喝道。
  “内臣听说大半在相邦之手,剩余则在华阳太后、姬太后、宗正之手。”赵高将打听到的事悉数告之。
  秦王政面部连连变颜色,只有怒容恒存。
  指着三堆竹简,秦王政眼中冒火:
  “寡人批复,相邦审理。
  “寡人只有谏言,命令最后却要听相邦的。
  “到底寡人是秦王,还是相邦是秦王!”
  相邦府。
  相邦吕不韦收到秦王政的三堆竹简。
  秦相看都不看。
  这些奏章他在秦王政看之前就已经看过了。
  如今秦国奏章呈递规则是,先送相邦府。
  相邦看完,从中拣选奏章,呈给秦王政。
  秦王政看完,要是想做什么指示,再发回相邦府。
  相邦看后,认为可以,再盖秦王印发下。
  吕不韦认为,了解当今秦王喜好,政见很重要,但不急于一时。
  接见乐乘。
  从一位居赵国顶端的武将视角了解赵国,是当下最紧要的事。
  乐乘讲述了赵国发生的一系列事,说了对老将廉颇的不满,也说了对赵孝成王之死的怀疑,着重说了自身不是战不利,而是无兵。
  吕不韦听的很认真,边听边记。
  待到都听完后,秦相指尖敲打着竹简,用不明所以的口吻道:
  “叛者是廉颇,而非武襄君。
  “败与廉颇,亦非武襄君之罪。
  “便是太公望复生,也不能以数百胜数万。
  “不韦不知,武襄君为何不归赵,而要投奔我国呢?”
  乐乘面露难色,表达这件事难以启齿。
  吕不韦面色不变,表达难以启齿你也得说。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威风凛凛的赵国武襄君到了秦国,颓然一叹:
  “今王以我代廉颇,对我恩遇厚重,我本不应该说今王不是。
  “但既然秦相问起,乘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乘已然说过,先王死因存疑。
  “猝然暴死,死时身边只有太子一人,这不符合先王性情。
  “太子继位为王,竟然封先王宠姬为君。
  “群臣非议,乘站出表达不合制,今王说不出道理,只以王权相压。
  “其为了一个宠姬斥骂乘后,紧接着就又命乘去代廉颇,施以厚恩。
  “国之大事,今王仅凭喜好而定,这令乘对在赵国为臣心存疑虑,不知如何为臣。”
  吕不韦了然,颔首,又问道:
  “那君为何不去同为三晋的魏、韩两国,而要来我国呢?”
  最难说出口的话说出了口,后面的话就好说多了。
  乐乘身子微微后仰,放开说道:
  “乘之兄,世父,皆在于此。
  “且与贵国公子成蟜有过命交情……”
  在乐乘道出“公子成蟜”四字后,吕不韦有微不可察的一顿。
  候乐乘说完,吕不韦请乐乘稍待咸阳。
  秦国最近事务繁忙。
  待他吕不韦忙过这一阵,将一切梳理的井井有条后,定会带其面见秦王。
  乐乘心中微动。
  吕不韦说的是等他吕不韦忙完,而不是秦王忙完……
  又一位权相……乐乘暗道。
  他面不改色,拜别吕不韦。
  径自去寻同出一族的乐毅、乐间父子。
  吕不韦揉揉眼睛,闭目沉思一会,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随后叫来相邦长史甘罗,要甘罗将秦王政在奏章上的批复念给自己听。
  甘罗有心劝阻主君不要太过跋扈,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叹了口气。
  拿起一卷奏章,展开,念诵……
  吕不韦囫囵听了一遍,眉头一直皱着,没有松开。
  “胡闹!”秦相呵斥一声:“将我之言写下,送予王上案前。”
  甘罗应声。
  铺竹简,提毛笔,等待主君说话。
  等了一会,见主君还是闭着眼不开口,提醒道:
  “主君。”
  “何事?”吕不韦睁眼,疑惑道。
  甘罗手微微抬起,给主君看了看蘸满墨汁的毛笔,提示主君还没有说话示下。
  吕不韦失笑一声:
  “不是已经说过了吗?”
  少年睁大眼,圆溜溜的,满脸写着不可能。
  他一直在场,主君什么时候说过了?肯定没说过!
  “胡闹。”吕不韦重重发音。
  少年眼睛瞪得更大,表情渐渐转为惊恐:
  “主君,这……这……你得尊敬王上啊……主君是臣啊……”
  “写。”吕不韦一指点出,凌空指着竹简。
  按住了甘罗言语,也按住了别的什么……
  简单的回应发出,甘罗有些冷,吓得。
  吕不韦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悠悠道:
  “再拿竹简,再写。”
  甘罗一脸哭相地道:
  “主君还要写甚啊,这又是予谁啊?”
  “赵国郭开。”吕不韦眼中浮过恼意:“让他不要多加生事。”
  郭开竟然敢以他给予的阳起丸杀赵王丹,还杀死了,不得不说是个意外之喜。
  但后来郭开谏言赵王偃不要犯众怒,则是意外之恼。
  新赵王越差,引得赵国越乱,对秦国才越为有利。
  吕不韦给郭开送金银珠宝,提供一应所需,可不是为了赵国越来越好的。
  竹简经甘罗之手,从咸阳转到邯郸,最终落在了建信君郭开之手。
  郭开看罢,愤然将竹简摔在地上:
  “商贾贱人!安敢如此无礼!
  “当本君是他掌中玩物了吗?”
  愤怒的郭开去找赵王偃,自爆,发现了秦国间人。
  赵王偃大喜,下王令杀之。
  短短三日,邯郸刮起一阵微微血腥的风。
  郭开以和自己联络的吕不韦暗子为点,以点连线,牵连出暗子身后的数条线。
  又以线连面,严刑逼供,秦国间人互相告发。
  在严苛酷刑之下,没有几人有闭口不言的强大信念。
  能有如此强大信念之人,其心之坚定,可比圣人。
  被吕不韦推到高位的郭开,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秦国布于赵国的暗子去了大半。
  赵王偃、郭开,既是君臣、又是爱人的两人风评有所好转。
  赵王偃趁机下令,拜建信君郭开为相邦,封曾为娼妓的娼女为后。
  赵国群臣心有不满,嘴上无言。
  虽然同样是不满。
  但他们对郭开拜相邦的不满,比对上次郭开封君的不满要少了太多太多。
  一是群臣对赵王偃的耐受力在提高。
  二是郭开证明了自己不只是个玩物。
  至于王后……群臣满是不屑,私下里都称其为娼后。
  之所以不出言反驳,只是因为立娼女为后损伤的是国家威严,不涉及到他们自身利益罢了。
  不是赵臣不爱国。
  而是死去的七位爱国赵臣,魂还没飘远。
  虽说那七人也是为自身利益发言,但结果难道对赵国没利吗?
  既然有利,那怎么不算爱国呢?
  赵国朝堂,不敢爱国的赵臣不敢开口。
  赵国边境,真正爱国的李牧可不管这个。
  这位边境大将提笔即书:
  【一个娼女,身子不知道多少人睡过,早就是污秽不堪了。】
  【王上以此女为后,是想以此女之子继任赵国乎?】
  【我国王室历代烈血,今遭玷污也!】
  【娼女为后,我国将遭天下诸侯耻笑!连楚国这等蛮夷之国都能笑我国!】
  【此女为后,必将乱国!】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