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乌合之众也是汉军
第454章 乌合之众也是汉军
天理教起义的动作非常快,前脚刚刚聚义敲定,后脚就已经在着手准备。
相比历史上的天理教起义,这回天理教倒是不打算去打紫禁城了。因为紫禁城早在去年就已经全面戒严,只要不是满洲人和汉旗的包衣奴才们,基本汉人百姓很难再混的进去。
不过,虽然不打紫禁城了,但是河南、山东二省,天理教的信徒扩张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历史上的天理教规模。
这很正常,清廷干出来的抽象操作太多,连山西的矿工都被逼着成片起义,北方百姓过的一个比一个凄惨。
百姓难过,要么逃亡,要么造反,要么入教,入教以后再造反!
清廷的离谱操作,为尚不成熟的天理教,提供了庞大的信徒来源。
而且,还都是对清廷极度仇恨的信徒。
为了配合汉军北伐,李文成、林清、冯克善三位天理教的主要头目,决定先在城武县举事。
刚好城武县又是冯克善的地盘,冯克善作为离卦首领,不止会忽悠人的邪教神棍话术,还同时精通一身炉火纯青的戳脚拳法。
戳脚拳法始于宋代,有“北腿之杰”之称。
冯克善又将此拳法发扬光大,成功融入天理教自身体系当中,被麾下教徒尊称为“武圣人”。
林清这个历史上打进嘉庆皇宫的天理教首,则被尊称为“文圣人”。
至于李文成这个实力最强、教徒最多的老大,他原本是自称“严霜十八子”,对应河南的反清童谣“若要红开,须待严霜来”。
对了,这三位还有三个很响亮的尊号:李文成为人皇、冯克善为地皇、林清为天皇。
怪不得林清能打进紫禁城啊!
众人在乡下山岗歃血聚义,随后也不用原来天理教的旗帜卦号了,改为临时赶制的大汉旗帜。
反正天理教本身就是杂牌军,算是八卦教、荣华会、白阳教、红阳教、青阳教等等各路教派的杂合变种,还是北方混乱给提前催生出来的杂牌教。
现在只是换个旗号而已,没多少教徒觉得不妥,就算有,那也会自行从众随大流。
天理教短时间内,更名重组为“城武军”,并在乡下聚众过万,去掉老弱妇孺和拖家带口的,那也有三四千人。
这帮家伙的胆子很大,要么不干,要干就直接攻打县城。
城武县令叫王华峤,是个汉人,但籍贯属于北京的附郭县大兴县,去年才来的城武县。
而城武县距离河南归德府、江苏徐州府非常近,几乎只隔了一个单县和曹县。
城武县原来的驻军兵力,只有两个营,分别为兖州镇曹州营和东河总督(江南河督的分属总督,算是康基田的下级)的黄运河营。
加起来的总兵力,不超过八百人,而且还刚被东河总督、兖州总兵调走,去济南跟英和大军会和。
“城武军”杀到县城,当天扎营过夜,同时商讨如何攻城。
商讨来商讨去,没商讨出什么名堂来。
这些教首头目有一个算一个,全是特么的大老粗,就一个陈兴业是文化人,还是干情报工作的,哪会打什么仗?
到了第二天。
“当当当!”
“杀清妖啊!”
上万大军就这么一股脑的冲出营寨,手里扛着简易木梯,直接使出了义军最常用的蚁附攻城打法。
关键蚁附攻城就算了,还没人去填埋护城河。
一大票子义军人马,扛着木梯子就往护城河里跳,扶着木梯子就往城武县城游过去。
这把县令王华峤看懵了,他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知道城外昨天来了一支军队,人数似乎还不少。
正愁不知道怎么守城,要不要投降?结果第二天对方就打过来了,打得还这么抽象。
义军扛着木梯上岸,城武县都没组织防守,连个放箭的弓箭手都没,全是县令临时拉上来看情况的衙役。
这些衙役原本还想逃跑,可紧接就看到外面上岸的义军,把梯子往城墙上一靠。
梯子矮了,够不到城墙,就能够到一半。
双方各自在城头和城下,扶着梯子就这么大眼瞪小眼。
“当当当!”
“呜呜呜!”
城外的义军营寨跑出来不少人,手里拿着锣鼓和喇叭,死命的在那里吹。
吹了老半天,才算把这些尴尬的攻城部队喊了回去。
王华峤全程看着义军退回,都不晓得到底发生了什么,甚至不晓得这支义军哪来的?
看样子也不太像是南方来的汉军啊?
太乌合之众了!
还是师爷及时提醒:“大人,大人?敌军已退,大人当从速派人出城询问,看看城外来的到底是哪里的军队。我刚才远远一观,敌军似乎挂的是汉字旗,虽然有些许简陋,但就怕他们真是汉军啊!”
“汉军……”王华峤闻言愣了一瞬,接着立马呵斥道,“既是汉军,那还用探什么?应当即刻安排守城才是。”
师爷说道:“可是大人,城外敌军粗略看去,起码有着上万人马。而我城武县城上下官民,加起来也不过两三千户,比城外敌军都多不了多少……守城,怎么守?”
王华峤嘴硬道:“城外敌军如何架势,师爷你也是看到了,不过就是群乌合之众,怎么就不能……”
这次连话都不听讲完了,就被师爷打断道:“大人,不要忘了,我们也是乌合之众。就连府里的那位知府大老爷,现在手下也是没多少兵马可用。”
王华峤这下终于不说话了,沉默半晌才突然问道:“师爷这是要本官献城投降?”
“大人还有别的选择?”师爷反问。
王华峤脸上似有挣扎:“可是本官是大清的命官,皇上命我来此知县,怎能轻易罔顾皇恩?再说,本官的妻儿老小,可都在京师,就这么投降,不是陷本官于不孝?”
师爷听到这里,已经基本明白了王华峤的立场,当下说道:“大人是汉人,又不是满清鞑子的八旗奴才,如今献城投降,那是为了汉家大义,是为了全城百姓免受刀兵之苦。恳请大人能够忍痛为国,而于小家不孝!”
这话算是给足了王华峤台阶,同时也让王华峤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又不是满人,更不是汉八旗,连包衣都不是。作为北京出来的地道汉人官员,他投降的话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时局都到这样了,只要不傻的,都晓得现在大清基本灭不了大汉了。
只是最终谁能笑到最后,那还是未知数。
不过,在王华峤这个北京出身的汉官看来,这大清的兔子尾巴已经长不了了。
谁让他前两年,可是亲眼见识北京城里的粮米价格。从一开始的还能接受,到最后涨到了有价无市,还闹出了粮荒的闹剧。
这可是北京城,一个国家的都城啊!
都城闹出粮荒,那这国家还是国家吗?
反正,从那时候起,王华峤就已经觉得,大清应该快不行了。
现在,若是城外的真是“汉军”,那他自然愿意献城投降,好歹能在新朝保住身家性命,说不得还能靠着献城立个大功富贵。
至于妻儿老小?
他父母早死,就只有大兴县里的妻妾儿女们,妻妾不重要,女儿也不重要,就是两个儿子有些可惜。
不过也没办法了,这可是为了家国大义。
好在他还年轻,还能重新娶妻生儿子。
中午,王华峤派了衙役出城询问。
问过之后,城外的乌合之众还真是“汉军”,但不是真“汉军”,而是汉军招抚收拢的本地义军,里面还有南京来的天使大人。
王华峤没了顾虑,甚至顾不上午后吃饭,果断开城献降了。
这家伙献降虽然献的无耻,但好歹也是投降了,没让城武县百姓受刀兵之灾。而且陈兴业只忙着收服天理教,完全忽略了天理教的战斗力太差。
真让天理教的义军自行攻城打地盘,那怕是折腾到陛下大军北上,能啃下城武县都够呛。
陈兴业对王华峤的投降再三承诺保证,不会治他的仕宦满清之罪,还会为其论功行赏。
倒也不全是诓骗安抚,因为王华峤不是八旗奴才,还正好是去年才来的城武县,基本来不及作恶害民,所以官声确实还算不错。
而且,这家伙又是大兴县人,给他象征性的恩赏,就能让他贡献一些可用情报,让大汉对满清的京师情况得到更直观的了解。
城武县就这么轻松拿下,当天就挂上了赶制出来的汉字旗。
之后,大军开始东征西讨,兵分三路,分别去打单县、曹县和定陶县。
单县和曹县属于清军地盘,天理教在其中没啥势力。但这二县距离大汉地盘太近,又没有什么守军防御。
见到天理教大军打出汉旗,没有二话。
要么县令直接投降,要么属吏衙役砍了县令,而后开城投降。
反倒属于天理教地盘的定陶县,还真就打了一仗,就是打的有些抽象。
定陶县令誓死不降,带着衙役们就要守城。而来到定陶县的天理教义军,终于吸取教训,用起了适合长度的攻城木梯,但还是没人去填埋护城河。
一句“杀清妖”喊出口。
攻城全靠前面的义军自己扛着木梯游过去,不会游泳的干脆就没参与攻城。
一战打下来,天理教义军、定陶县衙役加起来,共伤亡七人,还失踪两人。
打着打着,定陶县城门就开了。
还是天理教在城中的士绅教徒,趁机买通了看门衙役,才把城门打开,放了义军进去。
定陶县令事到临头,才想着要投降,可义军不惯着他,直接拉出去砍了了事。
总之,短短几天下来,曹州府的南部地区,几乎全丢了干净。
消息传到曹州知府、济宁知州这两位的耳朵里,他们甚至不敢置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