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大明:靖难遗憾?我一梦改之!> 第135章 朱高煦:爹,是大侄子要杀我!我才谋反,你懂的!

第135章 朱高煦:爹,是大侄子要杀我!我才谋反,你懂的!

  第135章 朱高煦:爹,是大侄子要杀我!我才谋反,你懂的!
  当务之急是先找到朱高煦在哪里。
  以谋逆罪诛杀,子嗣死光。
  想要靠墓来寻找朱高煦有些困难。
  只能先前往北京城附近看看,按照卷宗记载。
  朱瞻基是将朱高煦囚禁在皇宫西门。
  其杀了朱高煦后,应该不可能特意将其的尸首丢太远。
  炙死,尸骨应该还有。
  就是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怎么样?找到高煦在哪了吗?”
  “先去北京城附近晃悠晃悠,看能不能找到二哥。”
  “最好,关注一下铜缸。”
  把朱高煦烧死在一口铜缸里,不可能重复利用。
  估计是随着朱高煦的尸首一起丢掉。
  于是,朱高燧和徐增寿又踏上,前往北京城寻觅朱高煦的道路。
  而在这一路上。
  朱高燧的眉头就没有舒展过。
  身为武将,对朝政都不是很熟悉的徐增寿,都有些心情沉闷。
  行走官道上。
  路边随处可见冻死骨,破衣烂衫的流民,漫无目的的行走在官道上。
  走了片刻,便有人支撑不住,而倒下。
  “北方发生灾害了吗?怎么会有这么多难民?”
  朱高燧的眸光只是淡然的扫过这些流民。
  观察着他们的神态,还有穿着,行为等。
  这些人,应该不是难民。
  因天灾而逃亡的难民,眼睛里不可能完全暗淡,同时这些人手里没有工具,没有包裹。
  且没有目的性的行走。
  北方会发生的灾情,无非就是旱灾,水灾正常在长江黄河流域。
  因此推断,就算是灾情,也应该是旱灾。
  但旱灾不可能不携带家里的东西。
  且应该是有目的性的朝着南方流传才对。
  “这些人,应该都是居无定所的流民。”
  闻言,徐增寿有些纳闷。
  “流民?那为何这些人如同行尸走肉?完全看不到任何生机?”
  朱高燧思索片刻。
  “或许,他们找不到能活下去的地方,这才如同行尸走肉,死在哪里算哪里。”
  “看来,朝廷那边出现了很严重的变故。”
  “否则,如此大规模的流民,不安置……皇帝昏庸无道。”
  事实上,大明律法对流民,是极其严苛的。
  甚至是死罪。
  没错,流民是不允许出现在大明朝的。
  这也是朱元璋为了稳固各地的人口,制定的政策。
  正是因为这条政策,才稳固了失去了几百年的燕云十六州。
  先移民到北伐,用各种福利政策安抚,再恩威并施,对流民制定严苛的律法,也就四十年的时间。
  北方的人口基本恢复的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还出现大量的流民,那就表露出国家的两个问题。
  其一,那就是百姓真的活不下去了,不然不会成为流民。
  其二,朝廷对基层的掌控能力,已经濒临崩溃。
  对如此庞大的流民,居然不管不顾?
  要么是皇帝不管,要么是皇帝想管,但基层执行力已经崩溃。
  徐增寿望着这一幕,微微叹息了一口气。
  “唉……”
  看着这番模样,确实有些看不过去。
  若是皇上和大哥在这里,恐怕真的会暴怒。
  朱标的性格,你若做好,相安无事,若是做不好,家人或许牵连不大,但官员是死定了。
  “走吧,咱俩死人,暂时也管不了这些。”
  朱高燧带着徐增寿,朝着北京城走去。
  这一路上。
  基本上都是一模一样的画面。
  随处可见的流民,随处可见的尸骨,还有刚死的腐烂尸首。
  这里的任何一幕,都彰显着,朝廷的无能,皇帝的昏庸无道。
  就在朱高燧思考着,不知道从哪里找起的时候。
  就看见一口铜缸,在到处乱跑。
  跑一会,停一下。
  跑一会,停一下。
  徐增寿指着这口铜缸,有些诧异:“那里面的,该不会就是朱高煦吧?”
  铜缸停下来的时候,还传出声音。
  “老三!你到底在哪!快来帮老子!老三!老三……”
  喊累了,就跑一会。
  跑累了,就喊一会。
  基本能够确定,这里面扣着的,应该就是朱高煦了。
  想到这里,朱高燧和徐增寿相视一眼,走上前。
  然后一人握住一边,用力!
  直接将这口三百多斤铜缸,给掀开了。
  重见光明的朱高煦,顿时欣喜若狂。
  “奶奶的,困了我这么久!”
  说完,朱高煦一脚就给这口铜缸踹飞。
  望着这一幕,朱高燧略有些诧异。
  “二哥,你到底怎么回事?你这力量,连口铜缸都顶不起来?”
  徐增寿也有些好奇,朱高煦本来就是天生神力,他们两个的力量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幅。
  更何况,朱高煦本来就是力大无穷?
  “靠,别提了,我一想要顶飞这口铜缸的时候,就开始发热。”
  “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口铜缸就贴着我。”
  在没有外人帮助的情况下,他要是想要强行掀开。
  估计,他都得被炙烤成血浆。
  那口铜缸的温度实在是太高了。
  见状,朱高燧便明白了其中缘由,并说道:“我和徐增寿,都是从各自的墓地里苏醒的。”
  朱高煦见状,有些懵圈?
  朱高燧将手里搜集来的消息,有关于朱高煦和朱瞻基的消息,递给了朱高煦。
  神色复杂的望着朱高煦:“二哥,你自己看吧。”
  “别又说我煽动你。”
  朱高煦接过其递来的案卷,有些不明所以。
  打开后,目光扫在这份案卷的内容上。
  随着其目光的从上到下,从左往右,原本茫然的朱高煦,其怒气已经开始显现。
  不过,他还是强忍着怒火,咬着牙询问道:“老三,这份卷宗是从哪里找到的。”
  朱高燧看了一眼徐增寿。
  “我苏醒后,先去找的三舅。”
  “后来,我和他本想着去乐安城找你,但乐安改名成为了武定。”
  “你的汉王府也成为了武定府衙门。”
  “我在武定锦衣卫经历司里,找到了这份卷宗。”
  “或许,这就是你为什么会复活在铜缸里的缘由。”
  “我说的,你若是不信,可问三舅。”
  徐增寿点了点头。
  “高燧说的没错。”
  得到确认的朱高煦,再也绷不住胸腔中的怒火,将手里的卷宗直接硬生生捏的粉碎。
  其本就力大无穷,加上梦境的加持,导致其能够硬生生将手里的卷宗捏碎。
  朱高煦眼神中那股寒戾突现,他冷冰冰的说道:“朱瞻基!!!”
  本来,他本不想争夺皇位了。
  没啥意思,毕竟在另一个世界,他已经是皇帝。
  加之,他其实就是想要证明一件事,那就是自己比大哥强。
  朱高炽死了,自然是没意思了。
  可现在不同了。
  他若是不争,那全家就得被杀!绝嗣的那种。
  “老三,你得帮我,还是那句话。”
  “我若是成功,这皇位,定有你的一份。”
  “我朱高煦!说到做到!”
  朱高燧笑嘻嘻的望着朱高煦。
  有了这份消息,这一次,朱高煦和朱瞻基当真是不死不休了。
  要么朱高煦死,要么朱瞻基死。
  必死一人,否则无法平息这场怒火。
  这时候徐增寿就这么尴尬的听着二人的谋逆计划。
  也是连忙转过头去。
  商讨谋逆,也不备着点人。
  很显然,朱高煦和朱高燧并不把徐增寿当外人。
  “你不用背过身去。”
  “你若是想要参与,我们自当奉陪,不想参与,闭嘴即可。”
  “反正你是洪盛朝的人。”
  徐增寿有些无奈,转过身,望着朱高煦和朱高燧。
  他是没见过朱瞻基,若是让他选,那自己肯定更为倾向于朱高煦。
  可关键在于……
  “你们就不怕我姐知晓这件事?”
  “她对兄弟相残,可是十分厌恶的。”
  “而且她身体不好,你们三兄弟若是争的你死我活,恐怕我姐的身子受不了。”
  听着这句话,朱高煦的眼神中,稍显动容。
  可沉思过后。
  朱高煦还是咬着牙说道。
  “娘会理解我的所作所为的。”
  自己母亲不是不讲理的人。
  是朱瞻基做事做绝,不是他当真有谋逆之心。
  若是自己真心想要鱼死网破,朱瞻基未必能赢。
  至于这案宗上记录的,自己不战而降,自己还能不了解自己?
  他宁愿战死在战场,也不可能投降。
  “况且,这也不是我有错在先!”
  当初朱棣还只是有些功绩在身上。
  就能够夺权篡位。
  自己怎么不行?
  老爷子的皇位,最少五分之一的位置,是自己打下来的。
  朱棣的命,都是自己屡次三番救活的。
  这种功绩战功,此等下场?
  谁能服气?!
  “二哥,你放心,只要你愿意,我永远支持你。”
  他可不是看重朱高煦的许诺。
  而是看重感情!
  说完,朱高煦便准备直接醒来,然后筹谋谋逆。
  绝对不能让朱瞻基先下手为强。
  谁先下手,谁赢。
  朱高燧这时候却是阻止了朱高煦:“二哥,先别着急醒。”
  “你不觉得,嘉靖朝有些古怪吗?”
  “古怪?”
  朱高燧点了点头。
  “这一路上,我和三舅都看见,大量的百姓走投无路,成为流民。”
  “这很明显,是朝廷举措失利,亦或者是皇帝昏庸无道。”
  “我们可以查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把这件事禀报给爹。”
  “还有禀报给大伯,根据我的推断。”
  “这嘉靖是我大明的皇帝,同时,他还是朱瞻基的后代。”
  “正所谓,孙辈的债,祖辈来还。”
  “嘉靖朝的错,我们何不如扣在朱瞻基那小兔崽子的头上?”
  听着这话,朱高煦瞬间眼眸闪烁阵阵亮光。
  瞬间明悟。
  对啊!不论怎么说,嘉靖皇帝就是朱瞻基的后辈。
  他犯错,朱瞻基多多少少都要受到影响。
  加之土木堡之变的事情,就发生在眼前。
  这样盘算下来,朱瞻基的地位就会越来越不稳固。
  “哈哈哈,老三,你还是那么聪明!”
  朱高煦高兴的将朱高燧搂住。
  “那我们现在就去北京城的皇宫里?”
  三人相视一眼。
  徐增寿只是来游玩的,自然是跟着朱高煦和朱高燧。
  于是,三人便齐刷刷的朝着皇宫里走去。
  ……
  西苑,万寿宫。
  一位身着红衣官袍,头戴乌纱帽,面色平静如水的中年男人,站在朱厚熜的面前。
  并拿着一份奏疏,静静的等候着朱厚熜说话。
  朱厚熜的眸光里闪过一丝精明和狡诈,浑身散发着邪龙般的气息,而非浩然正气的金龙。
  坐在床榻上,倚靠枕头上,双眸禁闭,似在冥思。
  朱厚熜稍微发白的嘴唇轻启,语气平淡的说道:“徐阶,抄家的钱,都已经盘算清楚了。”
  徐阶轻微点头,低着头汇报道。
  “启奏圣上,抄没严世藩,罗龙文等贪吏的奏疏,已经写好了。”
  朱厚熜轻微点头,心里盘算着,严嵩严世藩的家财,怎么着也足够自己把万寿宫修缮完成吧。
  再者,将《永乐大典》重修一本副本。
  将其保存起来,这也需要大量的钱财。
  嘉靖三十六年的那场大火,差点就把《永乐大典》给烧的一干二净。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可不能失传。
  修完永乐大典,还要干什么呢……
  哦对了,南方倭寇尚未平定,还需要拨款给兵部。
  平定倭寇。
  南方倭寇,北方蒙古。
  拨款了南方,自然是少不了北方的拨款。
  这些过后,基本没有什么需要用钱的地方了。
  剩余的该如何呢?
  不如,暂时留起来?自己日后有什么销,再决定其用途。
  思绪过后,朱厚熜眼角稍显喜色,轻声道:“嗯,念吧。”
  徐阶紧接着便开始报账本。
  “此次抄没严世藩,罗龙文等贪官污吏家产的数目为,白银六百万两,黄金七十万两,还有布匹,珍宝……折算为白银,大约也有将近四百万两。”
  全部折算成为白银的话,已经超过千万两白银了。
  朱厚熜缓缓睁开双眸,朝着徐阶望去。
  眼里有些诧异。
  这个数目有些超乎预料啊。
  他预估严世蕃等人的财产,最多也就是八百万两的样子,没想到千万两。
  这严嵩两父子的敛财能力,居然如此出色。
  朱厚熜眼神中闪过一丝诧异,而后很快平静。
  手微微抬了抬头。
  徐阶见状,便继续说道:“内阁召集六部也商议过了。”
  “奏请,给兵部拨款四百万两,其中两百万两,用做南方戚继光等人用做抗倭,另外的两百万两,用做北方防御蒙患所用。”
  朱厚熜稍显犹豫,但最终还是吐出了那两个字。
  “准奏。”
  四百万两的款项,就这么拨出去了。
  他虽贪财,却也明白,什么钱该,什么钱不该。
  倭寇和蒙古的事情,可拖欠不得。
  罢了,自己少用点就少用点吧。
  徐阶见状,便将手里的奏疏,递给了一旁服侍的吕芳,让其批红。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