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穿越重生>回到八零机械厂> 第487章 先出发,別的路上再说

第487章 先出发,別的路上再说

  第487章 先出发,別的路上再说
  经过张楠画图的小屋子,陈露阳鬼使神差的顿住脚步,转身走了进去。
  坐在张楠惯常工作的小凳子上,
  陈露阳翻著旁边迭放的厚厚一摞的图纸草稿,內心轻轻嘆口气。
  光是制动推桿这一件,张楠就拆出了六张分图。
  而点火线圈模块、联轴器套筒……还有更多的任务图纸还都压在后头,不知道有没有开始画。
  “唉……”
  陈露阳轻轻嘆了口气。
  修理厂画图的主力就张楠一个人。
  现在他这一倒,图纸的进度全都搁置。
  虽然有制动推桿的生產任务推进,但也確实暴露了一个问题。
  修理厂能画图的人太少了。
  按照他的设想,明年年底前要稳扎稳打,快速推进,力爭造出30种零件。
  可是啥好人能一年內画出30种零件的图纸啊!
  现在修理厂的情况是地方紧,人手少。
  没有自己的正规军,只能学孙先生四处请兵。
  干好干坏都要跟人家商量著来。
  怎么都没有省机械厂自己有车间、有工人、有车床的独立自主。
  以后等有机会了,还得给修理厂多整点人手回来才好。
  轻轻將图纸放回原地,
  陈露阳站起身走出办公室,进宿舍倒头躺在床上。
  不管那些了……
  先出发吧!
  路上缺啥补啥~
  ……
  第二天一大早,
  修理厂眾人就热火朝天的开始往车上装大料。
  焦龙、李河、孙红军、林启明几个一大早就下楼,轮番搬料、装车。
  谭松仁、左琢也帮著检查卡车的绑绳和轮胎气压。
  亏了之前修理厂没有將所有的小货车都修好,故意偷摸摸的给自己留了两三辆。
  要不然今天这次运输免不了要请大车来帮忙。
  虽然李河、孙红军俩人不会技术,但是却都一个个早就猴精的学去了开车的本事。
  就这样,陈露阳打头车,李河和孙红军开车跟著,三辆车一起奔向技校。
  对於这批料,陈露阳展现了高度的、极致的、相当认真乃至於严肃的態度。
  每种大料的型號,重量,用途,製作零件的型號,开工和交付试製件的日期全都进行了一一核对,
  別说技校负责交接的老师了,
  就连隨行的李河他们都觉得,
  如果技校把这批材料弄毁了,陈露阳都能拎著砖头杀他们家里去。
  等到材料运完,一群人开著车回到修理厂。
  车还没停稳呢,陈露阳就瞧见不远处焦龙扶著一个人的晃晃悠悠的回来了。
  “张楠?”
  陈露阳震惊的跳下车:“你不在医院待著,跑回来干什么?”
  张楠嗓门有点哑,道:“我点完滴退烧了,就不住医院了。”
  陈露阳转头看向焦龙。
  焦龙摊手,一脸无奈。
  根本就按不住……
  死活要起来,死活要回来画图,
  这谁按的住!
  没招,焦龙只能扶著他回来。
  陈露阳伸出手摸了摸张楠的额头。
  还行,
  毕竟是年轻人,身强力壮的。
  打上一瓶药,再好好睡一觉,精神状態就恢復了不少。
  “也行,那咱就在家养著。”
  陈露阳搂著张楠进屋。
  修理厂里有陆局,有张叔,还有孙红军给做好吃好喝的,人多力量大。
  住起来確实比在医院方便。
  可是张楠听到“回家住”这仨字,瞳孔却骤然一缩。
  感动了……
  妈的,感动了!
  昨晚上他躺在医院床上烧的迷迷糊糊的。
  昏沉之间,陆局他们仨又是在旁边给他量体温,又是给他擦汗。
  尤其是张国强还一直按著他的大被,生怕他发汗浑身难受,蹬被再把自己给冻感冒嘍。
  今天早上更是!
  小米粥都是焦龙打回来送到枕边的。
  当张楠接过那碗热乎乎小米粥的时候,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现在再一听到这句“回家住”,张楠心头猛的一颤!
  可不就是家么~
  虽然没有爸爸妈妈在,
  但是可这屋子里的人个个掏心掏肺地待著他,跟家也差不多了。
  “嗯!”张楠重重点头。
  “回家住!”
  ……
  当晚,
  陈露阳坐公交车回到学校。
  进了宿舍,陈露阳脸都没有洗,脱衣服上床就倒了下去。
  这周末两天,真是给他累完犊子了。
  周六折腾一白天,晚上陪张楠点滴点到后半夜,
  周日又开车送料送一天,晚上又坐將近2个多小时公交回来。
  现在真是多说一句话都累。
  一夜无梦。
  第二天,陈露阳按照正常的课程安排,半休息半用功的上了一天的课。
  等晚上“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哲学课结束,陈露阳就被授课老师叫住,將他领到了哲学系办公室,
  “李老师,您找我?”陈露阳礼貌的问道。
  “过来坐。”
  李正繁衝著陈露阳招招手,隨后拿出之前陈露阳交给哲学系的材料。
  “你之前递给系里的这份《实践理性的生成机制:以机械標准化为例的技术哲学考察》材料,写的很不错。”
  “几个老师看了,都觉得写得很有深度。”
  “尤其是『標准构成的先验逻辑』和『技术对象的制度內嵌』这两点,切得很准。”
  夸到一半,李正繁语气一转。
  “但要作为项目的理论成果,还不够。”
  “现在项目是作为『產学研联动试点』推进的,系里这边希望你拿出的是一份有现实依託的『制度哲学样本研究』。”
  “研究里不仅要说明探討技术背后的哲学逻辑,更要落到制度如何组织知识、技术如何在协作体系中生成。”
  “所以你这篇论文,得往当代技术哲学和制度哲学那边去延展。”
  说到这,李正繁起身去资料柜翻了一会儿,从下层拉出一摞泛黄的纸本资料,抽出其中两份,放在桌上。
  “你看看这个。”
  他將一份薄薄的泛黄的文献推到陈露阳面前。
  陈露阳懵逼的接过文献,还没等翻呢,
  就听李正繁接著道:“这本哈贝马斯的《技术与科学作为“实践理性”》討论的是技术和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制度性角色』。尤其是第五章和第六章,集中分析了『实践理性』如何通过技术与制度结合,进而转化为社会规范。”
  “这部分內容,对我们要写的『制度构型』小结,有直接的理论启发。”
  “你先把这两章翻译出来。”
  “直译为主,別著急意译,术语儘量保留原意,遇到模糊的地方可以做註解。”
  陈露阳还没等皱眉呢,李正繁就又补充道:
  “翻译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你写一篇哲学小结。”
  “標题我们已经擬过了,叫《从有限理性到实践规范:通用標准背后的制度构型初探》。”
  “你那篇说明稿虽然提出了问题意识,但还不成体系。”
  “现在,我们希望藉助哈贝马斯的框架,把你的实践经验理论化,做出结构性回应。”
  “你要试著回答几个关键问题:技术標准为什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背后隱含了什么样的行为假设与制度安排逻辑?怎么从『有限理性』的角度看『標准统一』的必要性与局限?”
  ……
  陈露阳听得头皮都快炸了。
  虽然他年轻扛造耐霍霍,但也不是三头六臂的哪吒。
  眼下这事一桩接一桩,件件都要命。
  学校这边有期末考试等著不说,
  他还作大死的选了两个专业的课,期末的时候就要复习两摞书,考两个专业的试。
  经济系的必修要过,哲学系的选修也不能掛。
  他一天恨不得掰成两天用,一人拆成八瓣使,连睡觉都像在“安排生產力”。
  他是真的没有多余精力再去搞研究,写哲学论文了。
  “老师……这些东西不能让桐桐师姐和赵睿师兄写吗?”陈露阳忍不住开口。
  系里都给他安排项目合作学生小组了,这些东西让他们写不也一样吗?
  他就专心办他的厂,造他的件。
  其余的那些材料和报告,
  哲学系里就自己发挥,隨便挑著方便出成绩的地方写写不就得了?
  还非得用他在中间写东西?
  李正繁似乎看出了陈露阳的为难,平静开口道:
  “陈睿那边做的是宏观框架,研究的是从计划机制到技术標准的制度转型,著重的是制度层面的纵向梳理。”
  “赵桐桐那边做哲学分析,负责的是摘引段落、补充理论引用,这两个人各有专攻,能把你这个课题的外围体系撑起来。”
  “但他们谁都写不了你这个核心內容。”
  李正繁目光落在陈露阳身上,神色认真了几分。
  “你才是那个把通用標准从脑子里掏出来、在车间里搞出来、最后又写到方案材料里的人。”
  “你不是旁观者,你是这个体系的生產者和构造者。”
  “你的判断方式、技术取捨、对工艺流程的解释、对制度边界的理解……这些一线经验,才是这套『制度构型』的生成过程。”
  “这份材料我们不光是要留档,还要提交进项目第一阶段的理论成果验收报告里。”
  “市里现在对这个项目盯得很紧,市科委那边明確要求每一个子项目都要附带『理论支撑说明』。”
  “其他院系可以拿一般技术总结应付,但我们哲学系,交的必须是哲学材料。”
  李正繁顿了顿,又补了一句:
  “我们已经把你这篇小结列进了年底的中期成果展示清单,项目会上会专门设一个『制度构型理论说明』板块。”
  “哲学系也要靠这个成果,去申报『跨学科实践类优秀参与项目』。”
  说到这,李正繁语气一转:
  “当然,话也说回来。”
  “你要是真写得好,这篇材料算你这学期的课程考核成绩。”
  嗯?!
  听到这话,陈露阳的眼睛一下亮了。
  “老师,这个我要是写完了,期末可以不用考试???”
  “可以。”
  李正繁笑著点头。
  “我们准备走『科研成果替代课程考核』的流程,这边萧主任已经批了。”
  “你把材料交上来,系里內部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就能顶掉《制度哲学导论》的期末成绩。”
  “换句话说——”
  萧辉拍拍他肩膀,笑道:“你要是把这东西写好了,这门课年底就不用考试了。”
  陈露阳忍不住接著问:“老师,只能顶一门吗?不能顶两门吗?”
  李正繁摇头道:“教务处有明確规定,科研成果可以替代课程成绩,但通常一份成果只能顶一门课,防止『一稿多用』、掺水太多。”
  “但你这个项目是校级试点,又牵涉市科委验收,还有我们哲学系的课题掛靠。”
  “只要你这份小结写得扎实,我们完全可以按『两篇成果』报备。”
  “比如这一篇《制度构型》,记进《制度哲学导论》;”
  “那份哈贝马斯的德文翻译,加上注释和分析,我们再列成一份『文献编译与理论评析』,掛到《当代西方哲学选读》。”
  他停顿了一下,笑著看了陈露阳一眼:
  “而且你要知道,这种课题成果进入课程评估,是要记进你个人档案的。”
  “以后你无论是申请科研项目、爭取留校名额,还是要老师帮你写推荐信,都有很大帮助。”
  “当然,前提得是评审小组点头。”
  日……
  日!
  日!!!!
  这真是不写都不行了!
  陈露阳的瞳孔紧缩,目光灼热,呼吸也跟著急促起来!
  这要是一篇文章能顶两门考试,就是血赚!!!
  “写!我能写。”
  陈露阳的胸中再次激盪起了无穷的动力。
  “我一定好好写!”
  “老师,这个东西你们啥前要?”
  李正繁愣了一下。
  这孩子怎么属狗的,说变脸就变脸的。
  刚刚还一脸不乐意,怎么扭头就跟打了鸡血,宣誓一样。
  “那肯定越快越好,最好赶在项目第一阶段验收时间前。”
  那就是……1月初?
  陈露阳掐指一算,来得及!
  “行!放心吧老师!绝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翻译东西……
  只要直译,不要意译!
  这种要求对他来说,就跟中译中一样简单!!!
  离开了哲学系办公室,陈露阳就开启了文献攻坚模式,埋头撰稿,夜以继日赶工!
  就在他努力拼搏写材料的时候,
  这一天,全国高教外语英语演讲比赛开始。
  一早七点四十,一辆灰蓝色的bj212吉普车稳稳地停在北大东门外。
  车是由学校后勤运输组统一派的。
  高红鸣前三天特意打了申请报告,说明“代表北大出席全国性外语赛事,含选手一名、评委一名、隨队老师一名”,贴著外语系印章交到了总务处。
  后勤那边审核得也快,当天就批了下来。。
  虽然这场比赛只是教育部组织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试点活动,但北大毕竟正式组队参赛,又派出“校內教材作者”担任评委,含金量不低。
  真要让学生抱著讲稿,倒两趟公共汽车,再步行去中中电台总台演播大厅比赛,说出去实在也不好听。
  所以一大早,三人便准时出发,赶往比赛现场。
  车刚发动没多久,陈露阳忍不住左右拍了拍座椅,打量起来。
  你还真別说,这吉普车就是跟小汽车不一样。
  椅子够宽,靠背结实,坐著稳当!
  就是避震差点意思,屁股底下跟筛子似的。
  不过嘛~野路子!
  有劲儿!
  这边陈露阳还在好奇宝宝,左右研究车呢,
  而另一边的魏楚雄,则完全进入了“临战状態”。
  只见他紧绷著身子坐在座位上,手里攥著演讲稿,嘴里像念咒一样,一句句地反覆嘟囔。
  整个人看上去紧张的不行。
  刚开始声儿还不大,可架不住他念的內容太熟,一遍遍翻来覆去,陈露阳听得耳朵都快出茧了。
  终於忍不住了,他扭头拍了拍魏楚雄胳膊,笑著说:
  “师兄你放轻鬆点,咱不是已经练了好几遍了嘛?你这稳得很,真没问题。”
  “小陈老师,我这句发音对吗?我总觉得咬音咬得还是不够清楚。”
  自从知道陈露阳是评委之后,魏楚雄的称呼就从陈露阳同学变成了小陈老师。
  虽然陈露阳年纪比他小,年级也比他低。
  但是人家术业有专攻啊!
  隨隨便便写的一本书都要当成教材在全国高校出版了,而且还一直指导自己的发音和句法,
  叫他一声“小陈老师”真的丝毫不过分。
  陈露阳宽慰他道:“別老揪著一个音反覆打转儿,你要真在台上这么咬文嚼字,观眾听著累,你自己也容易卡壳,反而把整段节奏全带乱了。”
  听了陈露阳的话,魏楚雄勉强点了点头,低头“嗯”了一声。
  虽然嘴上不嘟囔了,
  但整个人还是紧绷著,像根拉满的弓弦,连坐姿都没法放鬆。
  陈露阳无语的嘆口气。
  不就是个英语演讲比赛么,
  多大点事……!
  至於紧张成这个样子。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