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历史军事>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 第321章 金国灾荒,长春真人

第321章 金国灾荒,长春真人

  第321章 金国灾荒,长春真人
  关中,陇州城。
  晨雾还没散尽,南街上的“丰裕粮铺”刚卸下门板,百姓们便如潮水般涌了过来。
  怀里揣着铜钱,手里拿着空布袋或者篮子,挤得门板吱呀作响。
  “让让!先给我称两斤!”
  “我家娃两天没喝上粥了,掌柜的先卖我点!”
  喧闹声中,粮铺伙计踩着长凳,将一块木牌挂在门框上。
  “十二文一斤!”
  伙计的喊声刚落,人群瞬间安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更激烈的抱怨。
  “啥?十二文?昨天不还十一文吗!”
  一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跳起来,指着木牌手都在抖:“这才一夜功夫,就又涨了一文?是要把人逼死啊!”
  “可不是嘛!前儿个才八文,这涨得比翻书还快!”
  旁边的老妇人抹着眼泪,怀里的小孙子饿得脸色蜡黄:“俺家就剩这几十个铜钱,原本能买三斤粮,现在连两斤都不够了……”
  “掌柜的出来!这价不合理啊!”
  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嗓子,瞬间得到一片附和,乱哄哄的声音差点掀翻粮铺的屋檐。
  粮铺掌柜从里屋慢悠悠走出来,手里把玩着两颗油光锃亮的核桃,脸上是满不在乎的神情。
  “吵啥吵?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
  他斜睨着众人,语气带着几分不耐:“今天就这价格,爱要不要,后面还有人等着呢。”
  百姓们气得脸通红,却没人敢真的闹事。
  这年头能开粮铺的,哪没点背景?
  粮铺门槛边的凉棚下,几名衙役正端着茶碗闲聊,偶尔瞥过来的眼神里满是警告,显然早就被掌柜打点好了。
  人群渐渐泄了气。
  有人骂骂咧咧地转身,准备去其他粮铺碰碰运气。
  有人咬着牙挤到柜台前,把铜钱拍在案上:“称一斤!”
  可接过那小半袋粮食时,脸上满是愁容。
  这点粮撑不了几天,吃完了难道真要跟城外的难民一样,去路边讨饭?
  就在这时,粮铺门口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
  只见几名身穿青色道袍的人走了进来,衣摆上沾着些尘土,却难掩清雅之气。
  领头的年轻道士约莫二十出头,面如冠玉,目若朗星,发髻用一根木簪束着。
  手里提着一个素色布囊,正是城外龙门山的道家弟子张志常。
  粮铺掌柜原本还带着几分傲慢的脸,一见张志常,立马堆起满脸笑容,快步迎了上去:“哎哟!张道长您怎么来了?”
  “快里面请,刚泡的雨前茶还热着呢!”
  要知道,张志常的师父丘处机可是远近闻名的得道高人。
  连长安城里的达官显贵都时常专程来龙门山拜见,求仙问道、祈福消灾。
  掌柜平日里想攀附都没机会,如今见了张志常,自然是热情得不行。
  张志常微微颔首,语气平和如清风:“掌柜不必多礼,贫道今日是带师弟们来买些粮食。”
  “好说!好说!”
  掌柜连忙吩咐伙计:“快给道长称一石最好的栗米,算十文一斤!”
  “掌柜且慢。”
  张志常抬手拦住,目光落在门框上的木牌:“方才在外听闻,今日粮价已涨到十二文一斤,为何对贫道这般特殊?”
  “况且,一石粮食可不够啊!”
  “贫道也不占掌柜便宜,给百姓什么价格,也给贫道同样的价格便好。”
  掌柜干笑两声,压低声音道:“道长是高人,哪能跟寻常百姓比?再说您师父丘真人常造福乡里,小的这点心意不算啥。”
  不过也没有拒绝。
  一石粮食就算是白送也没关系,能攀上龙门山的关系,他还求之不得。
  可若是多了,那就肉疼了。
  “贫道虽在山中修行,却也知民生疾苦。”
  张志常眉头微蹙,“前段时间,贫道下山时,粮价还是八文,为何短短时间便涨了这么多?”
  提到这事,掌柜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叹了口气:“道长您是不知道,今年到处都闹灾荒,河东那边遭了蝗,地里收不上粮,市面上根本买不到新粮。”
  他顿了顿,左右看了看,凑近张志常神秘兮兮地说:“我估摸着,不少粮食都被官家征调走了。”
  “您也知道,北面夏国正打仗呢。”
  “那些从北边来的草原蛮子,把夏国打得老惨了,听说连兴庆府都攻下来了。”
  “朝廷肯定得派兵守着黄河,不让那些北疆人过来,这么多兵,哪能不吃粮?”
  说着,掌柜忽然住了口,偷偷瞄了一眼不远处喝茶的衙役,嘴唇动了动,终究没再往下说。
  他原本想说,金国高层都在传,宋国正暗中准备北伐,朝廷正调集军队和物资驻守边界,粮食自然更紧张了。
  可这事朝廷严令不许私下谈论,怕引起百姓恐慌,他可不敢拿自己的生意冒险。
  倒是北疆打夏国的事,朝廷没怎么管。
  毕竟是跟夏国打,而且眼看夏国就要败了,说说也无妨。
  “我瞧啊,官老爷们就是多虑了。”
  掌柜又放松下来,笑着对张志常说:“那些草原蛮子,连自己都吃不饱,侥幸打下兴庆府,撑死了也就占着夏国的地盘,怎么敢冒犯咱们大金国?”
  “黄河天险摆在那儿,他们难不成还能飞过来?”
  这话,也是金国百姓们的普遍心思。
  他们对“北疆”根本没有具体概念。
  只当是一群骑着马的草原牧民,跟以前那些劫掠边境的部落没两样,绝不可能越过黄河,打到关中腹地来。
  可掌柜不知道的是,关中粮价上涨,恰恰跟他口中“吃不饱的草原蛮子”有着直接关系。
  北疆正出高价,从关中两家粮商手里暗中收购粮食。
  一石粮食在关中的正常价格不过八百到一千文,可运到河西,就能卖出三千多文的高价,足足三倍的利润。
  这般诱惑下,粮商们哪怕冒着走私的风险,也愿意把粮食运去河西。
  况且,此地距离黄河也不远,路上费不了太大的人力物力便能送到。
  就是这两家大粮商的疯狂收购,让陇州市面上的粮食越来越少,价格也跟着一天一个样地往上涨。
  张志常听着掌柜的话,眉头却没舒展。
  他在山上修行时,曾听师父丘处机提过,北疆并非普通的草原部落,绝非池中之物。
  只是这些话,他也不便对掌柜明说,只淡淡道:“世事难料,掌柜还是多留些心眼为好。”
  说完,便从这家粮铺买了十石粮食,装车前往下一家粮铺。
  到了傍晚,张志常回到了龙门山。
  正好遇见了一个穿着粗布短褂,头戴斗笠,扛着锄头的老农,从田里回来。
  他的脊背挺直,眼神清亮,周身透着一股仙风道骨,正是他的师父丘处机。
  “师父。”
  丘处机摘下斗笠喝了口水:“说说吧,城里粮情如何?”
  “回师父,情况不太好。”
  张志常叹了口气,语气凝重:“今日陇州粮价又涨了,最便宜的糙米都要十一文一斤,比昨日又高了一文。”
  “弟子跑了四家粮铺,每家都说存货紧张,最后只买到五十石粮食。”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弟子准备明日一早去长安城看看,或许那边粮铺多,能多买些回来。”
  丘处机听着,抬头望向北方的夜空:“长安的粮,怕是也难买。”
  “如今关中的粮荒,根子或许不在朝廷,而在北疆。”
  “北疆?”
  张志常微微诧异:“北疆与夏国的战事对关中的粮价影响这么大?”
  丘处机收回目光,指尖在石桌上轻轻划动:“你师叔刘处玄,去年去了凉州传道。”
  “今日刚传来一封书信,里面说的,全是河西走廊被北疆人攻下后的景象。”
  张志常心中一紧:“刘师叔他……安好?”
  “他倒安好,只是所见所闻,让他颇为震动。”
  丘处机语气平缓,却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信里说,北疆人拿下河西后,没像夏国旧部那样劫掠。”
  “反而先把所有夏国的官员、田主都给清了,将河西的田地尽数收归己有,如今北疆才是河西最大,也是唯一的田主。”
  “他们把田地租给百姓耕种,收租收税,但只收四成,剩下的六成全归百姓自己。”
  “你想想,这样的租税,百姓哪有不乐意的?如今河西的农户,种地的积极性高得很,连往年荒着的地,都有人抢着开垦。”
  张志常听得目瞪口呆,下意识道:“这……这不就是当年王莽推行的‘王田制’的路子吗?”
  “只是王莽当年没能成,北疆人竟真的做到了?”
  “形似,却又不同。”
  丘处机轻轻摇头,语气带着几分道家的通透:“王莽之时,时机不对,反对力量太大,上下混乱,反倒失了民心。”
  王莽推行新政的基本盘,与那些豪强士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谁愿意损害自己的利益?
  而反观北疆,有着自己的统治集团,与夏国的利益集团没有任何联系。
  在行事过程中,自然没有丝毫顾忌,强势推倒一切重来。
  并且有效的联系了百姓,收获了民心,自然成功。
  “你师叔在信里说,此前夏国曾想收复河西,可不少河西百姓竟主动帮着北疆人守关——民心向背,已然分明。”
  顿了顿,丘处机话锋一转,语气多了几分忧虑。
  “只是北疆人的行事,也有太过刚硬之处。”
  “他们杀戮太甚,有伤天和。”
  “对反抗的田主、官员几乎不留余地;对待地方豪强,更是苛刻至极,半点情面都不讲。”
  “道曰‘无为而治’,上顺天理,下顺民心,北疆人这般雷厉风行,虽能快速稳定局面,却也容易埋下隐患。”
  “更让人忧心的是~”
  丘处机的声音压得更低,眼神里满是凝重:“北疆人在夏国境内,推倒了不少佛寺,还逼迫庙里的和尚还俗,让他们要么种地,要么从军。”
  “这模样,倒像是前几朝‘三武灭佛’的架势。”
  张志常心中一凛:“师父您是担心,若是日后北疆人进入中原,对咱们道家,也会是这般态度?”
  “不得不防啊。”
  丘处机轻轻叹息,目光望向道观外连绵的夜色:“若是那一天真的来临,就算是为师舍得一身剐,也要远赴龙城,亲面那位传说中的大都护。”
  “劝其止戈、慎杀,莫要让中原百姓再遭屠戮,也盼着他能给道家留一条生路……”
  这话里的沉重,让张志常也跟着沉默。
  只是师徒二人都没料到,北疆给予道门的危急尚未出现,金国官府却先给了丘处机当头一棒。
  第二日清晨,龙门山下支起了粥棚。
  张志常从陇州城买回的粮食,正被师弟们熬成稀粥,分给从四面八方赶来的难民。
  老弱妇孺排着长队,捧着破碗的手不住颤抖。
  纷纷朝着丘处机跪拜,直呼‘活神仙’啊!
  可到了第三日,粥棚再开的时候,陇州知府周文远却是找来了。
  见到丘处机,他的脸上立刻堆起客气的笑容,拱手道:“丘真人仙驾在此,本官冒昧来访,还望海涵。”
  他深知丘处机与长安达官显贵的交情,不敢有半分怠慢。
  丘处机还了一礼,心中却隐隐不安:“知府大人亲临,不知有何见教?”
  “实不相瞒,本官是为这粥棚而来。”
  周文远话锋一转,笑容淡了几分:“真人慈悲为怀,赈济灾民,本是好事。只是……”
  “如今灾荒当头,人心浮动,真人这般私自开棚施粥,怕是有些不妥。”
  丘处机眉头一皱:“大人此言何意?贫道施粥,只为救百姓性命,怎会不妥?”
  “真人有所不知。”
  周文远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隐晦的提醒:“如今粮价飞涨,灾民日增,朝廷早已下了赈灾的旨意,只是粮草尚未运到。”
  “真人这般先行施粥,固然是善举,可若是传到朝廷耳中,难免有人会说,是地方官府赈灾不力,才劳烦真人出面。”
  “到时候,本官难做,真人怕也会惹上无端的揣测。”
  他顿了顿,话里的暗示愈发明显:“前汉张角之事,真人应当知晓吧?”
  “当年他便是借施粥传道之名,聚众起事,搅得天下大乱。”
  “本官自然信得过真人的品行,可朝廷未必会这般想啊。”
  丘处机脸色微变。
  他没想到,自己的善举竟被比作张角的叛乱,这简直是对全真道的侮辱。
  不等他反驳,周文远又接着说道:“依本官之见,真人不如将赈灾的粮食和钱财交给官府。”
  “由官府出面统一发放,既能确保每一粒粮食都用到灾民身上,也能免除全真道的嫌疑,岂不是两全其美?”
  这话看似合理,丘处机却听得心头冒火。
  他在各地布道多年,怎会不知官府的腐败?
  这些粮食若是交出去,恐怕最后能有一成真正到难民肚子里,就算是官府有良心了。
  剩下的,多半会被各级官员层层克扣,变成他们口袋里的银子。
  “周大人。”
  丘处机强压着怒火,声音发冷:“这些粮食是贫道师徒费尽心力才买来的,只想救急。”
  “官府若真能赈灾,贫道自然不会多此一举。”
  “真人这是信不过本官?”
  周文远的脸色也沉了下来,语气带着几分威胁:“本官也是按规矩办事。”
  “真人若是执意如此,万一出了什么事……”
  总之就是一句话,所有赈灾物资和私人募捐,必须由官府统一管理发放,不允许私人组织擅自处置。
  丘处机看着周文远眼中的算计,心中满是无奈。
  民不与官斗,他虽在民间声望极高,认识不少达官显贵,却也不敢硬撼整个官僚体系。
  赈灾这块蛋糕,背后牵扯着太多利益集团,从州府到县衙,多少人等着靠灾荒发一笔横财?
  他一个道士,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顶不住这么多人的打压。
  “罢了。”
  丘处机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中已满是疲惫:“粥棚今日便停了,粮食……周大人就让人带走吧。”
  毕竟这些买粮食的钱,也是丘处机以赈济灾民的名义,找人化缘来的,带回龙门山也不行。
  交给官府,好歹也能给百姓留一口吃的,救活一个是一个。
  “真人深明大义,本官感激不尽。”周文远这才露出笑容道。
  “放心,本官定会妥善处置,绝不辜负真人的一片善心。”
  待周文远带着衙役离去,张志常忍不住怒声道:“师父!这些粮食交给官府,不就等于喂了狗吗?山下的难民还等着喝粥呢!”
  丘处机轻轻叹息:“为师何尝不知?可咱们斗不过官府啊。”
  他忽然想起刘处玄信里的内容,语气带着几分怅然:“你师叔在信里说,北疆官府出面赈灾时,从没有这么多弯弯绕。”
  “运到难民手里的,都是实打实的粮食,甚至还会组织受灾百姓迁移到河西走廊,给他们分地、分种子,让他们能靠自己的双手活下去。”
  “同样是赈灾,同样是官府,怎么就差这么多呢?”张志常喃喃自语。
  丘处机没有回答,只是望向北方的天空。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