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第98章 直达天听

  第98章 直达天听
  “而关于活动纪律,我有五点要强调。”
  在学生们的注视下,杜润升缓缓说道,“第一,调研工作宜细不宜粗,各项数字务求细致。以调查粮食亩产为例,要精确到两。”
  “第二,分析要讲求严谨。你们都是科班出身,要学会用专业知识分析现象,而不能仅凭着日常生活中的直觉和经验。”
  “第三,不干涉地方工作。无论我们从主观上觉得做得是对还是错,都不能进行评论,更不能插手。了解、记录,分析就好。”
  “第四,注意和当地老乡的相处方式。当地政府已经帮大家付过膳宿费,你们有空时可以帮老乡干干活,但要避免经济上的交易,以免产生纠纷说不清。”
  “第五,在调研报告中,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发表意见。可以大胆建言,但立场不能出偏差。”
  杜润升只用短短几句话,就清楚明白地说明了所有要求。
  许跃新等人纷纷点头,表示一定会遵守要求,积极投入调研。
  经过两天两天两夜的行程,调研队伍到达徽州。
  此时的徽州尚未改名为黄山,还是一个农业地区。
  根据接待他们的当地农高官介绍,徽州和安徽省其他地区一样,已全面完成包产到户。
  目前当地的老大难,是一些存在分割困难的集体资产,比如山林、果园。
  人民公社时代,生产队会派专人照看这些地方,产出部分归公家,部分平分给社员。
  包产到户后,人民公社进入解散倒计时,山林、果园的遂陷入无人看管的状态,产出大幅下降。
  地方上对如何处理这类资产很头疼,本来的香饽饽成为烫手山芋。
  许跃新、杜润升等人听到这里,对后边的重点调研方向已了然于胸。
  在地委招待所吃了顿饭后,调研队伍按照目的地不同各奔东西。
  许跃新和陈巧巧的小队乘公交车前往牛背公社,接着坐牛车抵达本次调研的最终目的地牛脊小队。
  牛脊小队位于黄山脚下,地形崎岖植被茂盛,甚至牛车都难以进入。
  调研队伍下牛车后穿过一条林间小道,最终才到达村落。
  村落内的住房以茅草屋为主,社员们大多衣衫褴褛,眼神麻木,能看得出他们往日的生活非常贫穷。
  小队早已得到上头派人前来调研的通知,把祠堂、队部等场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供队伍入住。
  和小队长简单碰头后,大家决定所有男队员入住祠堂,女队员住在队部。
  反正两者间离得并不远,同一队伍间真想跑去商量工作也很方便。
  许跃新先把自己的行李放下,接着拿起数颗事先准备好的生姜,还有一罐红前往队部。
  队部内,陈巧巧正在床上展铺盖,地上湿滢滢地结着一层水汽。
  南方的冬天,突出的就是一个湿冷。
  “你歇着吧,我给你铺。”
  许跃新坐在床边道,“生姜和红收好,后边拿来给大家煮汤喝,能祛寒祛湿。”
  “你想得真周全。”
  “我现在就去煮吧。”
  陈巧巧结果生姜和红道,感觉心头暖暖的。
  这时旁边床上的女生说话了:“巧巧,你丈夫可真细心。”
  另一位女生跟着感叹:“没错,我家那口子要是能有这样就好了。”
  77,78两届大学生中很多入学前结过婚,陈巧巧在车上也告诉了同队成员自己已婚的事。
  陈巧巧走开后,许跃新帮她收拾好铺盖,归置好行李,不一会她端着红姜汤回来了。
  一屋人围坐到桌边分汤喝,喝完都觉得身上热乎乎的,不再感到湿冷。
  当其他女生去洗碗时,许跃新和陈巧巧走到队部外,谈起家里的事情。
  “好几天没跟我姐联系了。”
  陈巧巧充满思念道,“也不知道她这两天过得怎样。”
  “问题不大。我在公社时给她发了份电报。”
  “过两天有时间,去看她的回电。”
  许跃新比陈巧巧更记挂大姨子,早在火车上就想好了后边怎么和她联系。
  “还是你想得周到。”
  陈巧巧挽住许跃新胳膊道,“对于这次调研,你有啥想法不?”
  “目前还没,得看完再说。”
  许跃新老老实实道,他牢记着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第二天一早,许跃新所在的调研队就以两人一组,走到田间地头展开工作。
  经济专业的队员们负责向社员们询问最近的粮食产量,经济收支等指标,进行数据记录和简单分析。
  这几届的大学生大多都有插队经历,问题问得很朴实,能切中要害。
  比如易刚,他就在关心社员家养的猪吃糠和吃猪草时生长速度差距能有多大?如果为了多养两头猪,向附近的粮站买糠是否划算?
  屠光召的精力则放在基层金融普惠上,他问一名经营锻铁作坊的村民,如果能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他会不会扩大目前的生产规模。
  除此以外,一名农业专业的队员正在收集土壤标本,水利专业的在查看当地小水利工程运行维护情况。
  许跃新作为中文系,主要职责就是文字记录,虽然他觉得这活换个其他专业的也能干。
  学生们负责收集资料,杜润升在旁边听着,有时点点头,有时会纠正大家提问的方式、角度。
  许跃新闷头吭哧吭哧地写,忠实扮演着记录员角色。
  “怎样,听完有什么感触?”
  杜润升站在他身旁,微笑着问道。“成绩喜人,尚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具体点。”
  “包产到户提升了粮食产量,有效解决了大家的温饱问题。除此以外,如果能再采取一些措施,也许就能让农民富裕起来。”
  “你说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抓好基层农技站工作,推广科学种田,指导农民进行种植。副业方面可以进一步,跳出目前自给自足的循环。”
  “继续。”
  “就拿副业中的养殖来说。目前大部分社员的养殖模式是用自家打下的米糠,割的猪草养猪。”
  “因为饲料不足,每家每户基本只能养一头猪,连自己吃都不够。”
  “我看粮站是不是可以建立起面向农村的专项米糠、麦麸销售渠道,把价格放得低一点,让农民获得廉价饲料来源,扩大养殖规模?”
  “粮站家大业大,一点米糠麦麸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却能帮农民的大忙,帮他们改善生活,走向富裕。”
  “往大了说,这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村发展。”
  许跃新边记边说道。
  “嗯,讲得不错。”
  “有举一反三的意识。”
  杜润升颔首道,“后边有想法及时和我说。”
  “队里的调研报告就交给你了。”
  这么重要的任务,就交给自己了?
  要知道,这篇报告可是能上达天听的。
  “好,我争取在这边整几篇初步材料出来。”
  许跃新结束记录合上笔记本,按捺住兴奋道。
  接下来的几天,小队主要精力放在对农户生产、生活的调研上。
  等忙完个体这边,大家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集体资产上。
  这也是大家初到地委招待所时,即了解到的农村工作难点。
  后续十几天中,许跃新和队友们在杜润升带领下,每天翻山越岭,调查生产队果园、树林的运行情况,了解当前状况的成因。
  大家起早贪黑,每天白天外出调研,晚上回来写总结,没有一个人是闲下来的。
  在这点上,许跃新特别地佩服杜润升。他已经年近七十,还以身作则带着大家往山上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什么叫大家风范,什么叫国士无双。
  临走的那天晚上,大家整理好关于集体资产的所有调研笔记,召开队内会议展开研讨。
  研讨的目标,是形成最终调查报告,经杜润升审阅修改后送到海里,供领导层决策。
  “矛盾是很明显的。在生产队无法像以前一样派人召开的情况下,集体果园、树林便迅速地走向衰败。”
  “而山地的陡峭地形,导致其难以像平地一样进行分割,进而无法完成集体资产确权,更无法交给农户个体进行经营。”
  “难啊!”
  易刚眉头紧锁道。
  在场众人神情严肃,他们明白这绝不只是一村一地面临的难题。
  “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农民的腰包就能鼓起来。”
  杜润升沉吟道。
  许跃新点头赞同,和大家一起进入思考中。
  正如杜老所说,如果能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了,那么无数农民将因此受益。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命题!
  祠堂中,大家都在苦思冥想,时不时有人拿笔在纸上写写画画。
  随着时间推移,一个逐渐成熟的方案出现在许跃新脑海中。
  他环顾周围一圈,见没有人想发言,于是就开口了。
  “各位,我先抛砖引玉。”
  “老许你有办法了?快说。”
  易刚催促道,大家一齐将目光投向许跃新。
  “依我看,未必要对集体资产进行实物分割,只进行股权分割也行。”
  “按照每家的人口,直接在果园、树林的总资产中给他划定一个比例。”
  “接着把各村集体资产集中到一起,成立集体公司进行运营。”
  “公司决策权归各乡代表所有。为降低运营成本,公司内不设立专门从事果园、树林管理的脱产岗位,而由基层农技站人员兼职管理,每年视收益向他们发放津贴。”
  “农技人员有技术,相信他们能干好。”
  “此外,这还能解决基层农技站运行资金不足的问题。”
  “这是我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还请杜老和各位同学斧正。”
  说到这,许跃新看向在场众人。
  他明显感觉到,当自己说完这番话时,现场的空气变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